IC芯片厂商挖掘8亿张智能卡新“蛋糕”
发布时间:2007/9/8 0:00:00 访问次数:340
“2005年年底之前就会有通过EMV认证的智能卡投入使用。”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冯炜权告诉记者。而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信息通信部金融系统部副总经理田中高一则更是证实了中国的8亿磁条卡日益向智能芯片卡迁移的势头:“现在中国所有的银行在进行ATM机采购招标时都提出了通过EMV认证的要求。”
EMV是世界主要信用卡联合体Europay Master Card和VISA创立于1993年并于1996年修订的用于银行卡CPU的协议、数据和指令,它提供了除卡内部保护机制之外的附加安全措施。2000年EMV组织又对该标准进行了升级,使其具有更好的多功能性和安全性。
越来越肆虐的高科技金融犯罪是EMV标准诞生的催化剂,因为只需要简单的“圈套”就可以利用磁条卡的弱点“偷”到钱:银行借记卡的磁条在经ATM机扫描时缺少一个重要步骤--未扫描安全校验码,造成种种涉嫌银行卡诈骗的网络攻击越来越多,例如“网络钓鱼(Phishing)”、秘密安装恶意的“按键侧录程序(key stroke logging)”它可以在用户使用电脑的同时向外发送报告,让所有操作一览无遗。得到这些信息的人再通过并不复杂的手段就可以“偷走”持卡人的钱。据Gartner的统计,仅2005年美国就有300万人因类似的ATM机泄漏信息、银行借记卡诈骗而蒙受巨额损失,总金额高达27.5亿美元。
高科技的金融犯罪迫使国际信用卡组织进一步推广其标准“EMV”。目前,中国台湾的银行公会制定了2005年完成迁移的目标;韩国金融监管机构已宣布在2005年发行的银行卡全部为芯片卡;在日本,所有银行预计将在2005年之内完成迁移;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银行已经完成EMV迁移,而马来西亚则是亚洲完成EMV效果最好的国家。
“根据我们收到的最新数据,实施EMV的银行卡被盗比例下降了30%。”冯炜权说。
这股磁条卡向芯片卡的迁移风潮终于在2005年席卷到中国,而与此息息相关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则看到了新的市场,在必须面对巨额成本投入的同时不断挖掘新的商机。
8亿张智能卡的想象
向EMV的迁移令产业链上的一些受益者找到了新的生意,例如发卡的银行,为各大银行、银联提供IT服务的厂商,终端ATM机,POS机厂商,以及可能出现的统一部署POS机的公司。
从发卡的银行来看,巨大支出主要集中在银行的软件硬件、需要部分重新购置或升级。为中国银联开发了贷记卡发卡系统的Unisys中国区客户解决方案部高级项目经理王立生告诉本报,除了银行本身的IT系统升级、改造之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几大主要发卡银行在制卡机上的投入,一些不能通过改造升级的制卡机就必须重新购置。目前这部分业务主要被国外制造商垄断,如美国Datacard、西龙同辉几家。
根据Datacard亚太区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一位销售人员的介绍,某些制卡机只要加装一个包括前端的数据准备系统和后端的个人管理软件的智能卡模块就可以完成升级,但是价格却高达每台400多万人民币。
在磁条卡向IC智能卡的迁移过程中,芯片也是一些厂商紧盯的新“蛋糕”。据神州数码负责POS机的周钢介绍,一张磁条卡的成本仅几块钱人民币,但是一张含有IC芯片的智能卡的成本则将达到20元。冯炜权则透露,一张由该组织集中采购的芯片卡只需大约1美元,但“如果中国8亿多张银行卡全部换成智能芯片卡,那么对于制卡和芯片行业来讲,无疑将是一笔大生意”。
Sun也占据了这个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记者从Sun公司负责对外合作的独立软件经理傅群智处了解到,Sun与中国银联成立了EMV实验室,由于EMV的标准是通过Sun公司的Java技术在智能卡上实现的,因此该公司会从芯片厂商方面获得一定的专利使用费。
最后,这些卡必须得到运行网络的支持——提供所有银行互连互通网络的中国银联亦需要系统升级。为中国银联提供网络系统服务的UNISYS则“早就在EMV上准备完毕”。另外,EMV的安全性最大的要求就是身份验证的方式不同了,因此银行原来基于磁条卡的身份验证系统需要升级改造,这也是一项不小的投资。
终端瓶颈
而既令人兴奋却又仍为瓶
“2005年年底之前就会有通过EMV认证的智能卡投入使用。”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冯炜权告诉记者。而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信息通信部金融系统部副总经理田中高一则更是证实了中国的8亿磁条卡日益向智能芯片卡迁移的势头:“现在中国所有的银行在进行ATM机采购招标时都提出了通过EMV认证的要求。”
EMV是世界主要信用卡联合体Europay Master Card和VISA创立于1993年并于1996年修订的用于银行卡CPU的协议、数据和指令,它提供了除卡内部保护机制之外的附加安全措施。2000年EMV组织又对该标准进行了升级,使其具有更好的多功能性和安全性。
越来越肆虐的高科技金融犯罪是EMV标准诞生的催化剂,因为只需要简单的“圈套”就可以利用磁条卡的弱点“偷”到钱:银行借记卡的磁条在经ATM机扫描时缺少一个重要步骤--未扫描安全校验码,造成种种涉嫌银行卡诈骗的网络攻击越来越多,例如“网络钓鱼(Phishing)”、秘密安装恶意的“按键侧录程序(key stroke logging)”它可以在用户使用电脑的同时向外发送报告,让所有操作一览无遗。得到这些信息的人再通过并不复杂的手段就可以“偷走”持卡人的钱。据Gartner的统计,仅2005年美国就有300万人因类似的ATM机泄漏信息、银行借记卡诈骗而蒙受巨额损失,总金额高达27.5亿美元。
高科技的金融犯罪迫使国际信用卡组织进一步推广其标准“EMV”。目前,中国台湾的银行公会制定了2005年完成迁移的目标;韩国金融监管机构已宣布在2005年发行的银行卡全部为芯片卡;在日本,所有银行预计将在2005年之内完成迁移;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银行已经完成EMV迁移,而马来西亚则是亚洲完成EMV效果最好的国家。
“根据我们收到的最新数据,实施EMV的银行卡被盗比例下降了30%。”冯炜权说。
这股磁条卡向芯片卡的迁移风潮终于在2005年席卷到中国,而与此息息相关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则看到了新的市场,在必须面对巨额成本投入的同时不断挖掘新的商机。
8亿张智能卡的想象
向EMV的迁移令产业链上的一些受益者找到了新的生意,例如发卡的银行,为各大银行、银联提供IT服务的厂商,终端ATM机,POS机厂商,以及可能出现的统一部署POS机的公司。
从发卡的银行来看,巨大支出主要集中在银行的软件硬件、需要部分重新购置或升级。为中国银联开发了贷记卡发卡系统的Unisys中国区客户解决方案部高级项目经理王立生告诉本报,除了银行本身的IT系统升级、改造之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几大主要发卡银行在制卡机上的投入,一些不能通过改造升级的制卡机就必须重新购置。目前这部分业务主要被国外制造商垄断,如美国Datacard、西龙同辉几家。
根据Datacard亚太区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一位销售人员的介绍,某些制卡机只要加装一个包括前端的数据准备系统和后端的个人管理软件的智能卡模块就可以完成升级,但是价格却高达每台400多万人民币。
在磁条卡向IC智能卡的迁移过程中,芯片也是一些厂商紧盯的新“蛋糕”。据神州数码负责POS机的周钢介绍,一张磁条卡的成本仅几块钱人民币,但是一张含有IC芯片的智能卡的成本则将达到20元。冯炜权则透露,一张由该组织集中采购的芯片卡只需大约1美元,但“如果中国8亿多张银行卡全部换成智能芯片卡,那么对于制卡和芯片行业来讲,无疑将是一笔大生意”。
Sun也占据了这个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记者从Sun公司负责对外合作的独立软件经理傅群智处了解到,Sun与中国银联成立了EMV实验室,由于EMV的标准是通过Sun公司的Java技术在智能卡上实现的,因此该公司会从芯片厂商方面获得一定的专利使用费。
最后,这些卡必须得到运行网络的支持——提供所有银行互连互通网络的中国银联亦需要系统升级。为中国银联提供网络系统服务的UNISYS则“早就在EMV上准备完毕”。另外,EMV的安全性最大的要求就是身份验证的方式不同了,因此银行原来基于磁条卡的身份验证系统需要升级改造,这也是一项不小的投资。
终端瓶颈
而既令人兴奋却又仍为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