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代工僧少粥多结构将逆转,三星端出12寸厂
发布时间:2007/8/31 0:00:00 访问次数:293
三星电子预定在2005年第二季投产的汉城Giheung 12寸晶圆厂,将有近半数产能投入晶圆代工业务。三星表示,该公司跨出内存市场,扩大半导体经营版图策略,主要着眼于寻求营收及获利增长,且目前已获得数家国际IC设计公司青睐。
三星半导体部门资深副总Jon Kang指出,着眼于未来数年晶圆代工市场增幅,势必高过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幅度,因此,以三星2004年在半导体事业大约41亿美元资本支出而言,便提列高达1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预算,聚焦在非内存芯片事业,其中,包括三星在汉城Giheung晶圆厂及设备等支出,相比2003年,三星2004年在非内存芯片方面资本支出增加逾2倍。
Kang表示,该公司2003年半导体营收将近100亿美元,其中,超过8成来自于内存芯片营收,仅有1成是来自逻辑芯片营收挹注。不过,自2004年初开始,三星便特别强调旗下系统LSI部门(System LSI unit)在逻辑芯片领域的营运。
据外电报导指出,三星汉城Giheung 12寸晶圆厂预定在2005年第二季投产,初期将先导入90纳米制程,未来将以导入65纳米制程为目标,该晶圆厂计划完全生产逻辑芯片,每月产能规模估计约达3万片12寸晶圆。
针对三星采用12寸厂先进制程抢攻晶圆代工业务,IC设计业者表示,过去IDM大厂大多是在景气不佳时,由于较低端制程的产能利用率明显偏低,想要半路出家做点零工,才跨入晶圆代工市场,但最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且经常在客户端留下良率低、交期不定时及服务品质不佳的坏印象。
不过,三星这一次的动作可就不一样了,IC设计业者指出,由于国际IDM大厂迟迟找不到新的杀手级应用产品(Killer Application),但12寸厂又非盖不可,加上包括台积电、联电等不断高呼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仍有大好前景,刚好给IDM大厂一个12寸晶圆厂新产能出路,更何况若要拚特定产品及技术,这些IDM大厂不见得会输给台积电及联电。
尽管三星将晶圆代工事业视为未来增长的重要关键,然市调机构Semico Research分析师Joanne Itow则指出,三星切入晶圆代工所需学习曲线时间会花多久,目前尚不得而知,加上目前晶圆代工市场亦愈来愈拥挤,包括晶圆专工业者台积电、联电、特许及中芯国际等,以及以IDM大厂姿态切入晶圆代工市场的IBM与东芝(Toshiba)等,三星要如何从这些厂商中脱颖而出,恐将是一大挑战。
三星电子预定在2005年第二季投产的汉城Giheung 12寸晶圆厂,将有近半数产能投入晶圆代工业务。三星表示,该公司跨出内存市场,扩大半导体经营版图策略,主要着眼于寻求营收及获利增长,且目前已获得数家国际IC设计公司青睐。
三星半导体部门资深副总Jon Kang指出,着眼于未来数年晶圆代工市场增幅,势必高过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幅度,因此,以三星2004年在半导体事业大约41亿美元资本支出而言,便提列高达1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预算,聚焦在非内存芯片事业,其中,包括三星在汉城Giheung晶圆厂及设备等支出,相比2003年,三星2004年在非内存芯片方面资本支出增加逾2倍。
Kang表示,该公司2003年半导体营收将近100亿美元,其中,超过8成来自于内存芯片营收,仅有1成是来自逻辑芯片营收挹注。不过,自2004年初开始,三星便特别强调旗下系统LSI部门(System LSI unit)在逻辑芯片领域的营运。
据外电报导指出,三星汉城Giheung 12寸晶圆厂预定在2005年第二季投产,初期将先导入90纳米制程,未来将以导入65纳米制程为目标,该晶圆厂计划完全生产逻辑芯片,每月产能规模估计约达3万片12寸晶圆。
针对三星采用12寸厂先进制程抢攻晶圆代工业务,IC设计业者表示,过去IDM大厂大多是在景气不佳时,由于较低端制程的产能利用率明显偏低,想要半路出家做点零工,才跨入晶圆代工市场,但最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且经常在客户端留下良率低、交期不定时及服务品质不佳的坏印象。
不过,三星这一次的动作可就不一样了,IC设计业者指出,由于国际IDM大厂迟迟找不到新的杀手级应用产品(Killer Application),但12寸厂又非盖不可,加上包括台积电、联电等不断高呼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仍有大好前景,刚好给IDM大厂一个12寸晶圆厂新产能出路,更何况若要拚特定产品及技术,这些IDM大厂不见得会输给台积电及联电。
尽管三星将晶圆代工事业视为未来增长的重要关键,然市调机构Semico Research分析师Joanne Itow则指出,三星切入晶圆代工所需学习曲线时间会花多久,目前尚不得而知,加上目前晶圆代工市场亦愈来愈拥挤,包括晶圆专工业者台积电、联电、特许及中芯国际等,以及以IDM大厂姿态切入晶圆代工市场的IBM与东芝(Toshiba)等,三星要如何从这些厂商中脱颖而出,恐将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