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波导T型节功率合成分配器
发布时间:2020/9/20 0:56:06 访问次数:2684
一个5 kΩ可变电阻、电位计,断开Q1发射极的接地连接,插入RE(一个5 kΩ电位计)。调整RE,同时注意观察晶体管集电极上的输出信号。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波形发生器输出W1配置为1 kHz正弦波,峰峰值幅度为3 V,偏移为0 V。并将其连在接示波器通道1+上,以显示发生器输出的信号W1。示波器通道2 (2+)用于交替测量Q1基极和集电极的波形。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的面包板连接。
程序步骤
打开连接到BJT晶体管集电极(VP = 5 V)的电源。
配置示波器以捕获多个周期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是使用LTspice 得到的仿真电路波形图示例。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VIN和VCE。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VIN和VBE。
提高发射极负反馈放大器的交流增益
添加发射极负反馈电阻提高了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但降低了放大器增益。可通过在负反馈电阻RE上添加电容C2,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信号的较高增益。
FPGA供应商莱迪思承认开源社区的价值
除了Quicklogic以外,另一家FPGA供应商Lattice也成为开源的推动者。
条款限制了其FPGA工具链产生的比特流的逆向工程。尽管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认为这是针对过去五年中通过对Lattice ICE40和ECP5 FPGA架构的位流协议进行反向工程而创建的完全开源工具链的几个项目。但过了没多久,莱迪思宣布了一项撤消改决定的方针。
LatticePropel许可证中的新比特流使用限制。我们对社区对莱迪思器件的参与感到兴奋,我们的目的是不妨碍创新型开源FPGA工具的创建。
毫米波段的系统设备(如:雷达、通信对抗、通信设备)中,毫米波固态功率放大器均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功率等级要求的不断提高,各领域主要做两方向的工作:
通过半导体工艺不断提升,使得功放单片的功率等级不断增加;
通过毫米波功率合成技术来实现大功率输出。
在毫米波合成领域,由于波导结构插损更低,因此传输结构往往采用此种结构类型,这就要求在使用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中低损耗、易制造的宽带矩形波导到微带的过渡。对脊鳍线具有带宽较宽、插损低、电路简单易实现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毫米波电路中。
基于四路波导T型节结构结合对脊鳍线过渡,设计了一款Q频段的固态功率放大器。整个设计有3个关键点:
设计对脊鳍线结构完成微波从矩形波导到微带的过渡;
四路波导T型节功率合成分配器设计;
采用金丝键合技术工艺连接裸片与微带电路以及供电电路。之后利用微组装工艺完成对功放模块的安装,并对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功放模块在频率43.5 GHz~45.5 GHz频段内,饱和功率输出大于5.7 W,增益大于10.5 dB,效率大于9.5%。
一个5 kΩ可变电阻、电位计,断开Q1发射极的接地连接,插入RE(一个5 kΩ电位计)。调整RE,同时注意观察晶体管集电极上的输出信号。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波形发生器输出W1配置为1 kHz正弦波,峰峰值幅度为3 V,偏移为0 V。并将其连在接示波器通道1+上,以显示发生器输出的信号W1。示波器通道2 (2+)用于交替测量Q1基极和集电极的波形。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的面包板连接。
程序步骤
打开连接到BJT晶体管集电极(VP = 5 V)的电源。
配置示波器以捕获多个周期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是使用LTspice 得到的仿真电路波形图示例。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VIN和VCE。
添加了发射极负反馈,VIN和VBE。
提高发射极负反馈放大器的交流增益
添加发射极负反馈电阻提高了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但降低了放大器增益。可通过在负反馈电阻RE上添加电容C2,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信号的较高增益。
FPGA供应商莱迪思承认开源社区的价值
除了Quicklogic以外,另一家FPGA供应商Lattice也成为开源的推动者。
条款限制了其FPGA工具链产生的比特流的逆向工程。尽管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认为这是针对过去五年中通过对Lattice ICE40和ECP5 FPGA架构的位流协议进行反向工程而创建的完全开源工具链的几个项目。但过了没多久,莱迪思宣布了一项撤消改决定的方针。
LatticePropel许可证中的新比特流使用限制。我们对社区对莱迪思器件的参与感到兴奋,我们的目的是不妨碍创新型开源FPGA工具的创建。
毫米波段的系统设备(如:雷达、通信对抗、通信设备)中,毫米波固态功率放大器均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功率等级要求的不断提高,各领域主要做两方向的工作:
通过半导体工艺不断提升,使得功放单片的功率等级不断增加;
通过毫米波功率合成技术来实现大功率输出。
在毫米波合成领域,由于波导结构插损更低,因此传输结构往往采用此种结构类型,这就要求在使用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中低损耗、易制造的宽带矩形波导到微带的过渡。对脊鳍线具有带宽较宽、插损低、电路简单易实现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毫米波电路中。
基于四路波导T型节结构结合对脊鳍线过渡,设计了一款Q频段的固态功率放大器。整个设计有3个关键点:
设计对脊鳍线结构完成微波从矩形波导到微带的过渡;
四路波导T型节功率合成分配器设计;
采用金丝键合技术工艺连接裸片与微带电路以及供电电路。之后利用微组装工艺完成对功放模块的安装,并对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功放模块在频率43.5 GHz~45.5 GHz频段内,饱和功率输出大于5.7 W,增益大于10.5 dB,效率大于9.5%。
上一篇:共发射极放大器的NPN晶体管
上一篇:超薄透气性柔性电子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