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系统音质的主观评价方法
发布时间:2013/2/26 20:22:16 访问次数:1125
该心理声学模型进行了双耳非KA1L0380R线性处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失真受到了其他信号成分的掩蔽。下面总结了其主要的机理,并对主观测量所得的一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1) 400Hz以上3倍频程之内的频谱成分都将产生相同的激励电平。平滑后的幅度响应描述了人耳对密集频谱的激励信号(加粉红噪声)的主观听感。只要临界频带内的激励信号保持不变,那么共振的形状(增益,Q值)对听感的影响甚小。
(2) 100Hz之下的频谱成分会增大某一临界频带内的激励电平。当低频成分(20~40Hz)因扬声器截止频率的影响而减小时,较高的频率(60~100Hz)也能产生足够的低音感。
(3)人耳可感知临界频带内大于ldB的激励电平变化。声器设计产生的信号失真的测量和感知
(4)频谱掩蔽将激发相邻频带的信号。频率响应的峰比谷更容易被人耳感知。非线性失真受到基波成分的掩蔽口]。
(5)时间掩蔽。有效值(而不是峰值)决定了常规非线性失真的可听度。
(6)听力阈值。人耳无法感知声压级过低的低频信号。听力阈值附近声压级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低频信号不同的听音感受,影响人耳对非线性失真的感知。
(7)单通道处理对独立临界频段内单一信号成分的相移不是很灵敏。临界频段内群延迟为0. 4~2ms的相位失真将改变声音的音色和粗糙度。
(8)双通道处理对两耳之间的声级差(1~2dB)和时差(50Us)非常灵敏。延时和群延迟响应在多路系统的对称通道中应保持一致,避免声像发生偏移。
(9)只要后期反射声足够低,或者时间延迟足够小,人耳的“先人为主”效应就能保持原始声像不变。80ms之后的强反射声被视为回声,非常难听。
(10)可听的横向反射会使人感觉空间变大,声像变宽口],最佳的时延和声压级决定于音频信号自身的特点(语言信号的最佳延时为20ms,音乐信号的最佳延时为40ms,和直射声的声压级相等的反射声最佳延时也为40ms)。小型房间的前期反射会捉高音质,而在消声环境或窄小空间(小汽车)内则需人为添加后期反射。
(11)人耳对声环境的适应口1将导致时变的理想听感。由于房间和扬声器的影响,听音者对线性失真的敏感度将会随时间而降低。
(12)人耳能从频谱和时间两方面来分辨互调失真。幅度调制比频率调制容易辨识得多,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声音产生了波动(低音调制信号f1<20Hz),或高频信号变得粗糙(20Hz< fb<400Hz),又或是频谱成分相互独立(>400Hz)。大小在1%~3%的振幅互调失真一般是由非线性的磁力转化因子Bl(x)和电感L(z)引起的,声音将出现不自然的粗糙。
(1) 400Hz以上3倍频程之内的频谱成分都将产生相同的激励电平。平滑后的幅度响应描述了人耳对密集频谱的激励信号(加粉红噪声)的主观听感。只要临界频带内的激励信号保持不变,那么共振的形状(增益,Q值)对听感的影响甚小。
(2) 100Hz之下的频谱成分会增大某一临界频带内的激励电平。当低频成分(20~40Hz)因扬声器截止频率的影响而减小时,较高的频率(60~100Hz)也能产生足够的低音感。
(3)人耳可感知临界频带内大于ldB的激励电平变化。声器设计产生的信号失真的测量和感知
(4)频谱掩蔽将激发相邻频带的信号。频率响应的峰比谷更容易被人耳感知。非线性失真受到基波成分的掩蔽口]。
(5)时间掩蔽。有效值(而不是峰值)决定了常规非线性失真的可听度。
(6)听力阈值。人耳无法感知声压级过低的低频信号。听力阈值附近声压级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低频信号不同的听音感受,影响人耳对非线性失真的感知。
(7)单通道处理对独立临界频段内单一信号成分的相移不是很灵敏。临界频段内群延迟为0. 4~2ms的相位失真将改变声音的音色和粗糙度。
(8)双通道处理对两耳之间的声级差(1~2dB)和时差(50Us)非常灵敏。延时和群延迟响应在多路系统的对称通道中应保持一致,避免声像发生偏移。
(9)只要后期反射声足够低,或者时间延迟足够小,人耳的“先人为主”效应就能保持原始声像不变。80ms之后的强反射声被视为回声,非常难听。
(10)可听的横向反射会使人感觉空间变大,声像变宽口],最佳的时延和声压级决定于音频信号自身的特点(语言信号的最佳延时为20ms,音乐信号的最佳延时为40ms,和直射声的声压级相等的反射声最佳延时也为40ms)。小型房间的前期反射会捉高音质,而在消声环境或窄小空间(小汽车)内则需人为添加后期反射。
(11)人耳对声环境的适应口1将导致时变的理想听感。由于房间和扬声器的影响,听音者对线性失真的敏感度将会随时间而降低。
(12)人耳能从频谱和时间两方面来分辨互调失真。幅度调制比频率调制容易辨识得多,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声音产生了波动(低音调制信号f1<20Hz),或高频信号变得粗糙(20Hz< fb<400Hz),又或是频谱成分相互独立(>400Hz)。大小在1%~3%的振幅互调失真一般是由非线性的磁力转化因子Bl(x)和电感L(z)引起的,声音将出现不自然的粗糙。
该心理声学模型进行了双耳非KA1L0380R线性处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失真受到了其他信号成分的掩蔽。下面总结了其主要的机理,并对主观测量所得的一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1) 400Hz以上3倍频程之内的频谱成分都将产生相同的激励电平。平滑后的幅度响应描述了人耳对密集频谱的激励信号(加粉红噪声)的主观听感。只要临界频带内的激励信号保持不变,那么共振的形状(增益,Q值)对听感的影响甚小。
(2) 100Hz之下的频谱成分会增大某一临界频带内的激励电平。当低频成分(20~40Hz)因扬声器截止频率的影响而减小时,较高的频率(60~100Hz)也能产生足够的低音感。
(3)人耳可感知临界频带内大于ldB的激励电平变化。声器设计产生的信号失真的测量和感知
(4)频谱掩蔽将激发相邻频带的信号。频率响应的峰比谷更容易被人耳感知。非线性失真受到基波成分的掩蔽口]。
(5)时间掩蔽。有效值(而不是峰值)决定了常规非线性失真的可听度。
(6)听力阈值。人耳无法感知声压级过低的低频信号。听力阈值附近声压级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低频信号不同的听音感受,影响人耳对非线性失真的感知。
(7)单通道处理对独立临界频段内单一信号成分的相移不是很灵敏。临界频段内群延迟为0. 4~2ms的相位失真将改变声音的音色和粗糙度。
(8)双通道处理对两耳之间的声级差(1~2dB)和时差(50Us)非常灵敏。延时和群延迟响应在多路系统的对称通道中应保持一致,避免声像发生偏移。
(9)只要后期反射声足够低,或者时间延迟足够小,人耳的“先人为主”效应就能保持原始声像不变。80ms之后的强反射声被视为回声,非常难听。
(10)可听的横向反射会使人感觉空间变大,声像变宽口],最佳的时延和声压级决定于音频信号自身的特点(语言信号的最佳延时为20ms,音乐信号的最佳延时为40ms,和直射声的声压级相等的反射声最佳延时也为40ms)。小型房间的前期反射会捉高音质,而在消声环境或窄小空间(小汽车)内则需人为添加后期反射。
(11)人耳对声环境的适应口1将导致时变的理想听感。由于房间和扬声器的影响,听音者对线性失真的敏感度将会随时间而降低。
(12)人耳能从频谱和时间两方面来分辨互调失真。幅度调制比频率调制容易辨识得多,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声音产生了波动(低音调制信号f1<20Hz),或高频信号变得粗糙(20Hz< fb<400Hz),又或是频谱成分相互独立(>400Hz)。大小在1%~3%的振幅互调失真一般是由非线性的磁力转化因子Bl(x)和电感L(z)引起的,声音将出现不自然的粗糙。
(1) 400Hz以上3倍频程之内的频谱成分都将产生相同的激励电平。平滑后的幅度响应描述了人耳对密集频谱的激励信号(加粉红噪声)的主观听感。只要临界频带内的激励信号保持不变,那么共振的形状(增益,Q值)对听感的影响甚小。
(2) 100Hz之下的频谱成分会增大某一临界频带内的激励电平。当低频成分(20~40Hz)因扬声器截止频率的影响而减小时,较高的频率(60~100Hz)也能产生足够的低音感。
(3)人耳可感知临界频带内大于ldB的激励电平变化。声器设计产生的信号失真的测量和感知
(4)频谱掩蔽将激发相邻频带的信号。频率响应的峰比谷更容易被人耳感知。非线性失真受到基波成分的掩蔽口]。
(5)时间掩蔽。有效值(而不是峰值)决定了常规非线性失真的可听度。
(6)听力阈值。人耳无法感知声压级过低的低频信号。听力阈值附近声压级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低频信号不同的听音感受,影响人耳对非线性失真的感知。
(7)单通道处理对独立临界频段内单一信号成分的相移不是很灵敏。临界频段内群延迟为0. 4~2ms的相位失真将改变声音的音色和粗糙度。
(8)双通道处理对两耳之间的声级差(1~2dB)和时差(50Us)非常灵敏。延时和群延迟响应在多路系统的对称通道中应保持一致,避免声像发生偏移。
(9)只要后期反射声足够低,或者时间延迟足够小,人耳的“先人为主”效应就能保持原始声像不变。80ms之后的强反射声被视为回声,非常难听。
(10)可听的横向反射会使人感觉空间变大,声像变宽口],最佳的时延和声压级决定于音频信号自身的特点(语言信号的最佳延时为20ms,音乐信号的最佳延时为40ms,和直射声的声压级相等的反射声最佳延时也为40ms)。小型房间的前期反射会捉高音质,而在消声环境或窄小空间(小汽车)内则需人为添加后期反射。
(11)人耳对声环境的适应口1将导致时变的理想听感。由于房间和扬声器的影响,听音者对线性失真的敏感度将会随时间而降低。
(12)人耳能从频谱和时间两方面来分辨互调失真。幅度调制比频率调制容易辨识得多,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声音产生了波动(低音调制信号f1<20Hz),或高频信号变得粗糙(20Hz< fb<400Hz),又或是频谱成分相互独立(>400Hz)。大小在1%~3%的振幅互调失真一般是由非线性的磁力转化因子Bl(x)和电感L(z)引起的,声音将出现不自然的粗糙。
上一篇:对主观音质的影响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