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激振荡的消除
发布时间:2012/2/5 14:58:21 访问次数:9608
检查放大器是否发生自激振荡,是将输入端短路,用示波器(或毫伏表)接在放大器的输出端进行观察。自激振荡和噪声的区别是,自激振荡的频率通常为比较高的或极低的数值,而且频率随着放大器元件参数不同而改变(甚至拨动一下放大器内部导线的位置,频率也会改变),振荡波形一般是比较规则的,幅度也较大,往往使三极管处于饱和和截止状态。
自激振荡按频率的高低分为高频振荡和低频振荡。
DLW21SN670HQ2L
①高频振荡主要是由于安装、布线不合理引起的。例如输入和输出线靠的太近,产生正反馈作用。对此应从安装工艺方面解决,例如元件布置要紧凑、接线要短等。也可以用一个小电容(例如1000 pF左右)一端接地,另一端逐级接触管子的输入端,或电路中合适部位,找到抑制振荡的最灵敏的一点(即电容接此点时,自激振荡消失),在此处外接一个合适的电阻电容或单一电容(一般100 pF~O.1tLF,由试验决定),破坏自激振荡的幅值或相位条件,从而抑制高频振荡。
②低频振荡是由于各级放大电路共用一个直流电源所引起。电源总有一定的内阻R。,电池用的时间过长成稳压电源质量不高,会使内Ro变大,则会引起电源电压的波动,电源电压的波动作用到前级,使前级输出电压相应变化,经放大后,波动更厉害,如此循环,就会造成振荡现象。最常用的消除办法是在放大电路各级之间加上“去耦电路”,从电源方面使前后级减小相互影响。去耦电路的值一般为几百欧,电容选几十微法或更大一些。
在电子技术实验中,仪器和实验板的接地是否正确,关系到工作是否正常、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可靠。一般所说的地或地线,有两种含义:第种含义是指真正的大地;第二种含义是指测量仪器、设备和实验板等的公共接点,这个接点通常与机壳直接连在一起。
接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电气设备接地以后,可防止设备上电荷积累,电压升高而造成人身不安全或引起火花放电;二是将仪器设备外壳或导线屏蔽层等接地,给高频干扰电压提供低阻抗通路,防止对电子设备的干扰。前者称为保护接地,后者称为技术接地。
1.保护接地
为了保护人身安全,通常要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接地(与大地相连)。机壳接地,则机壳上电压为零,即便人体接触机壳,也没有触电危险,保证了人身安全。实验室的仪器采用三眼插座即属这种接地,使仪器外壳经插座与地线相接。
2.技术接地
技术接地亦称工作接地或信号接地。接地点是所有电路及测量装置的公共参考点。正确设计和选择这种接地点,才能地减少级间耦合干扰、抑制外界电磁干扰。
电子设备中的电路都需要直流供电才能工作,而电路中所有各点的电位都是相对于参考零电位来度量昀。通常将直流电源的某一极作为这个参考零电位,称为“公共端”,它虽未与大地相连,也被称为“接地”点。与此点连接的线就是“地线”,任何电路的电流都必须经过地线形成回路,应该使流经地线的各电路的电流互不影响。
在电子测量中,通常要求将电子仪器的输入或输出线的黑色端子与被测电路的公共端相连,这种接法也称为“接地”,这样连接可以防止外界干扰。这是因为在交流电路中存在电磁感应现象。空间的各种电磁波经过各种途径窜扰到电子仪器的线路中,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生产厂家将电子仪器的金属外壳与仪器的黑色端子相连,黑色端子也称为接地端子。这样,当外
界存在电磁干扰时,干扰信号被金属外壳短接到地,不会对测量系统产生影响。
3.实验中与接地有关的几个问题
1)接地不当引起短路
①对于采用三端电源插头的仪器,其外壳和黑色端子已经与电网的地连接在一起了,实验中应随时注意,当被测电路有直接接地端时,仪器的黑色端子只能接在被测电路的接地端上而不能随意乱接,否则会造成被测电路短路。
②在使用双踪示波器时要注意,它的两路信号输入端子中的黑色端子已通过机壳连通,当同时观察两路信号时,必须将两根输入线的黑端子连接在被测电路的同一点上,或者只接~个黑色端子,另外一个黑色端子悬空(此时相当于两个黑色端子接在起)。连接不当会造成被测电路短路。
2)输入端开路或接地不良引起干扰
对于晶体管毫伏表、示波器等具有高输入阻抗(兆欧级)的仪器来说,小量程时灵敏度很高,如不先接地,很容易造成仪器过负荷,轻则打弯指针,重则会损坏仪器。人体在电网电场中也会感应出较大的50 Hz干扰电压,因此,在测量中不能用手去摸这类仪器的输入端,特别是在小量程时更要注意。
检查放大器是否发生自激振荡,是将输入端短路,用示波器(或毫伏表)接在放大器的输出端进行观察。自激振荡和噪声的区别是,自激振荡的频率通常为比较高的或极低的数值,而且频率随着放大器元件参数不同而改变(甚至拨动一下放大器内部导线的位置,频率也会改变),振荡波形一般是比较规则的,幅度也较大,往往使三极管处于饱和和截止状态。
自激振荡按频率的高低分为高频振荡和低频振荡。
DLW21SN670HQ2L
①高频振荡主要是由于安装、布线不合理引起的。例如输入和输出线靠的太近,产生正反馈作用。对此应从安装工艺方面解决,例如元件布置要紧凑、接线要短等。也可以用一个小电容(例如1000 pF左右)一端接地,另一端逐级接触管子的输入端,或电路中合适部位,找到抑制振荡的最灵敏的一点(即电容接此点时,自激振荡消失),在此处外接一个合适的电阻电容或单一电容(一般100 pF~O.1tLF,由试验决定),破坏自激振荡的幅值或相位条件,从而抑制高频振荡。
②低频振荡是由于各级放大电路共用一个直流电源所引起。电源总有一定的内阻R。,电池用的时间过长成稳压电源质量不高,会使内Ro变大,则会引起电源电压的波动,电源电压的波动作用到前级,使前级输出电压相应变化,经放大后,波动更厉害,如此循环,就会造成振荡现象。最常用的消除办法是在放大电路各级之间加上“去耦电路”,从电源方面使前后级减小相互影响。去耦电路的值一般为几百欧,电容选几十微法或更大一些。
在电子技术实验中,仪器和实验板的接地是否正确,关系到工作是否正常、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可靠。一般所说的地或地线,有两种含义:第种含义是指真正的大地;第二种含义是指测量仪器、设备和实验板等的公共接点,这个接点通常与机壳直接连在一起。
接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电气设备接地以后,可防止设备上电荷积累,电压升高而造成人身不安全或引起火花放电;二是将仪器设备外壳或导线屏蔽层等接地,给高频干扰电压提供低阻抗通路,防止对电子设备的干扰。前者称为保护接地,后者称为技术接地。
1.保护接地
为了保护人身安全,通常要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接地(与大地相连)。机壳接地,则机壳上电压为零,即便人体接触机壳,也没有触电危险,保证了人身安全。实验室的仪器采用三眼插座即属这种接地,使仪器外壳经插座与地线相接。
2.技术接地
技术接地亦称工作接地或信号接地。接地点是所有电路及测量装置的公共参考点。正确设计和选择这种接地点,才能地减少级间耦合干扰、抑制外界电磁干扰。
电子设备中的电路都需要直流供电才能工作,而电路中所有各点的电位都是相对于参考零电位来度量昀。通常将直流电源的某一极作为这个参考零电位,称为“公共端”,它虽未与大地相连,也被称为“接地”点。与此点连接的线就是“地线”,任何电路的电流都必须经过地线形成回路,应该使流经地线的各电路的电流互不影响。
在电子测量中,通常要求将电子仪器的输入或输出线的黑色端子与被测电路的公共端相连,这种接法也称为“接地”,这样连接可以防止外界干扰。这是因为在交流电路中存在电磁感应现象。空间的各种电磁波经过各种途径窜扰到电子仪器的线路中,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生产厂家将电子仪器的金属外壳与仪器的黑色端子相连,黑色端子也称为接地端子。这样,当外
界存在电磁干扰时,干扰信号被金属外壳短接到地,不会对测量系统产生影响。
3.实验中与接地有关的几个问题
1)接地不当引起短路
①对于采用三端电源插头的仪器,其外壳和黑色端子已经与电网的地连接在一起了,实验中应随时注意,当被测电路有直接接地端时,仪器的黑色端子只能接在被测电路的接地端上而不能随意乱接,否则会造成被测电路短路。
②在使用双踪示波器时要注意,它的两路信号输入端子中的黑色端子已通过机壳连通,当同时观察两路信号时,必须将两根输入线的黑端子连接在被测电路的同一点上,或者只接~个黑色端子,另外一个黑色端子悬空(此时相当于两个黑色端子接在起)。连接不当会造成被测电路短路。
2)输入端开路或接地不良引起干扰
对于晶体管毫伏表、示波器等具有高输入阻抗(兆欧级)的仪器来说,小量程时灵敏度很高,如不先接地,很容易造成仪器过负荷,轻则打弯指针,重则会损坏仪器。人体在电网电场中也会感应出较大的50 Hz干扰电压,因此,在测量中不能用手去摸这类仪器的输入端,特别是在小量程时更要注意。
上一篇: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