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08/5/29 0:00:00 访问次数:1275
摘要:本文阐述了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分类、原理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史、成功应用实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该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相比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了研究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声表面波传感器;无源无线传感器;谐振器;延迟线;编码器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对环境、对象状态的感知,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特征。模仿人的感觉功能的智能化传感,是现代传感技术的前沿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发展,以及智能结构材料系统的深入研究,人们希望现代的智能结构单元和系统能够自诊断、自适应和自控制。
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技术的研究中,国外有关专家提出“粒子标记”技术[1],就是在工程材料中加入对特定的物理、化学参数敏感的物质微粒。这样,当这些材料形成工程结构时,结构本身对这些参量的变化就具有随结构空间分布的敏感特性。寻求合适的标记粒子是实施这项技术的关键,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标记信号(敏感输出)应能够用比较容易的方法读出,才能形成实用的敏感材料和结构。所以把一些能够无源无线工作,特别是具有自供电和自诊断功能的敏感元件埋入工程材料中,较之埋入敏感的物质微粒,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敏感输出信号,这是实现智能敏感材料、智能敏感结构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无源无线传感器分类、原理和特点
在传感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许多传感器应用的特殊场合,传感器和被测单元间的连线通常是无法实现的,例如,用连线传感器进行滑环、电刷、电机转子和许多运动物体的参量测量时,会产生许多的机械问题和电路问题,会出现中断、噪声,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测量[2]。再如,直升飞机旋转时螺旋桨尖端速度和角速度的测量,汽车碰撞时车内加速度的测量[3],汽车轮胎内部压力、温度和摩擦的测量等[4],也是不能采用连线的方式,因此,必须采用无线传感器来实现测量。
无线传感器按供能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有源和无源传感器。前者由于有电池等电源供电,传感距离非常远,可采用各种电路,控制和处理方便、灵活,目前已广泛应用。然而,对于许多不能提供电源,需长期监测的场合,或电池不易更换的传感位置和易燃易爆等危险场合的应用,这种有源的无线传感器显然不能实用。无源传感器没有电源(如电池)直接供电,它是靠电磁波的能量维持传感器工作的。该类传感器根据能量耦合方式又可分为两类:电感线圈耦合型和天线型。
利用电感线圈耦合供能的传感器和应答器作为身份监测器,已广泛用于商场、图书馆、机场的物品管理和智能化的交通系统中。然而采用线圈等电磁耦合方式,能量主要集中在线圈中心很近的区域,其传感的距离很近,1m的距离已是遥耦合,1m以上远距离系统更是非常罕见[5]。并且,耦合的电能直接提供给传感器和处理电路,因此,要求发射的能量非常大。按国际标准iso 14443(7cm~15cm近耦合ic卡)和iso 15693(1m疏耦合ic卡),此时的场强分别为:1.5a/m≤h≤7.5a/m和115ma/m≤h≤7.5a/m。
天线型传感器采用天线收集空间的电磁能量,然后高效地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它能感知被测量的大小,然后,将被调制的传感量通过天线高效地转化成电磁能量发送给远端的接收系统,实现无源无线的传感和测量。由于能量转换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它比电感耦合的传感器有更远的测量距离。目前,声表面波器件是将天线的电磁能直接、高效转换为声能进行传感的最佳器件之一。如重庆大学研制的144mhz无源无线声表面波传感器系统,采用半波长偶极子天线时,传感距离已达10m以上。
1965年,white等人首次在压电基片上制作金属叉指换能器,并在叉指换能器上施加交变电场,使基片上激发出声表面波。声表面波在基片上传播,其传播路径上的叉指换能器将声表面波再次转换成电磁波信号[6]。由于声表面波的传播速度只有电磁波传播速度的十万分之一,所以压电基片上叉指换能器的这一功能适合于电子模拟信号处理技术,能实现多种模拟信号处理功能。
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和目标识别器的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1]。声表面波器件的电-声、声-电转换和高效蓄能特性为声表面波器件的无源无线应用奠定了基础。由于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叉指换能器能够将电磁波和声表面波相互转换,即实现机电能量互换。由于声表面波的频率至少大于10mhz,属于电磁波射频范围,所以声表面波器件可以直接从空间耦合射频电波,实现无源、无线工作方式。声表面波器件的这一特性结合它的二元以及多元编码功能,首先被用作无线非接触识别器[2]。
声表面波传感器按检测原理分为两种类型:延迟型和谐振型。
延迟型声表面波传感器结构上有许多形式,主要有编码延迟线(或扫频延迟线)和带反射栅的延迟线结构,如图1。前者的激励信号主要采用编码脉冲或扫频信号方式,而后者则多采用冲
摘要:本文阐述了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分类、原理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史、成功应用实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该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相比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了研究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声表面波传感器;无源无线传感器;谐振器;延迟线;编码器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对环境、对象状态的感知,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特征。模仿人的感觉功能的智能化传感,是现代传感技术的前沿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发展,以及智能结构材料系统的深入研究,人们希望现代的智能结构单元和系统能够自诊断、自适应和自控制。
在智能材料结构系统技术的研究中,国外有关专家提出“粒子标记”技术[1],就是在工程材料中加入对特定的物理、化学参数敏感的物质微粒。这样,当这些材料形成工程结构时,结构本身对这些参量的变化就具有随结构空间分布的敏感特性。寻求合适的标记粒子是实施这项技术的关键,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标记信号(敏感输出)应能够用比较容易的方法读出,才能形成实用的敏感材料和结构。所以把一些能够无源无线工作,特别是具有自供电和自诊断功能的敏感元件埋入工程材料中,较之埋入敏感的物质微粒,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敏感输出信号,这是实现智能敏感材料、智能敏感结构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无源无线传感器分类、原理和特点
在传感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许多传感器应用的特殊场合,传感器和被测单元间的连线通常是无法实现的,例如,用连线传感器进行滑环、电刷、电机转子和许多运动物体的参量测量时,会产生许多的机械问题和电路问题,会出现中断、噪声,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测量[2]。再如,直升飞机旋转时螺旋桨尖端速度和角速度的测量,汽车碰撞时车内加速度的测量[3],汽车轮胎内部压力、温度和摩擦的测量等[4],也是不能采用连线的方式,因此,必须采用无线传感器来实现测量。
无线传感器按供能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有源和无源传感器。前者由于有电池等电源供电,传感距离非常远,可采用各种电路,控制和处理方便、灵活,目前已广泛应用。然而,对于许多不能提供电源,需长期监测的场合,或电池不易更换的传感位置和易燃易爆等危险场合的应用,这种有源的无线传感器显然不能实用。无源传感器没有电源(如电池)直接供电,它是靠电磁波的能量维持传感器工作的。该类传感器根据能量耦合方式又可分为两类:电感线圈耦合型和天线型。
利用电感线圈耦合供能的传感器和应答器作为身份监测器,已广泛用于商场、图书馆、机场的物品管理和智能化的交通系统中。然而采用线圈等电磁耦合方式,能量主要集中在线圈中心很近的区域,其传感的距离很近,1m的距离已是遥耦合,1m以上远距离系统更是非常罕见[5]。并且,耦合的电能直接提供给传感器和处理电路,因此,要求发射的能量非常大。按国际标准iso 14443(7cm~15cm近耦合ic卡)和iso 15693(1m疏耦合ic卡),此时的场强分别为:1.5a/m≤h≤7.5a/m和115ma/m≤h≤7.5a/m。
天线型传感器采用天线收集空间的电磁能量,然后高效地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它能感知被测量的大小,然后,将被调制的传感量通过天线高效地转化成电磁能量发送给远端的接收系统,实现无源无线的传感和测量。由于能量转换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它比电感耦合的传感器有更远的测量距离。目前,声表面波器件是将天线的电磁能直接、高效转换为声能进行传感的最佳器件之一。如重庆大学研制的144mhz无源无线声表面波传感器系统,采用半波长偶极子天线时,传感距离已达10m以上。
1965年,white等人首次在压电基片上制作金属叉指换能器,并在叉指换能器上施加交变电场,使基片上激发出声表面波。声表面波在基片上传播,其传播路径上的叉指换能器将声表面波再次转换成电磁波信号[6]。由于声表面波的传播速度只有电磁波传播速度的十万分之一,所以压电基片上叉指换能器的这一功能适合于电子模拟信号处理技术,能实现多种模拟信号处理功能。
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和目标识别器的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1]。声表面波器件的电-声、声-电转换和高效蓄能特性为声表面波器件的无源无线应用奠定了基础。由于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叉指换能器能够将电磁波和声表面波相互转换,即实现机电能量互换。由于声表面波的频率至少大于10mhz,属于电磁波射频范围,所以声表面波器件可以直接从空间耦合射频电波,实现无源、无线工作方式。声表面波器件的这一特性结合它的二元以及多元编码功能,首先被用作无线非接触识别器[2]。
声表面波传感器按检测原理分为两种类型:延迟型和谐振型。
延迟型声表面波传感器结构上有许多形式,主要有编码延迟线(或扫频延迟线)和带反射栅的延迟线结构,如图1。前者的激励信号主要采用编码脉冲或扫频信号方式,而后者则多采用冲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