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针—我们始创的传感器
发布时间:2008/5/29 0:00:00 访问次数:404
摘要:传感针是以中医针灸针为基体加工而成的针形传感器,是针灸医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是我国原创的一类新型传感器。本文介绍了传感针的结构,原理和制作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它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传感针;中医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tp212.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感针是以中医针灸针为基体加工而成的针形传感器,是针灸医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也是传感器与执行器的融合。作为我国原创的一类新型传感器,它始创于1988年,是为庆贺我国stc的首次召开而精心设计的,可称stc的“同龄人”。 随着传感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它也与时俱进,逐步改进与发展,开始形成包括化学、生物与物理等系列。目前,温度传感针、氧分压传感针、ph传感针、钙离子传感针、乙酰胆碱传感针等已达到实用化。
传感针原名中医传感针,是针对中医药学现代化的需要而提出的新课题。与国内外现有的生物医学传感器相比,传感针能无损或微损地实现在体、定位、定点、实时、动态测量,能用作传感器,还可用作执行器。它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可一次性使用;另外,它的使用领域众多,除中医药学外、还可用于环保、化工、农林牧副渔等行业。
1、传感针与中医药学
如上所述,传感针首先是针对中医药学现代化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中明确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经验的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她积淀丰厚,内涵深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中药是我国有能力、有可能成为站在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研究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无疑对基础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半个世纪以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无突破性进展。因此,要综合运用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及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提供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抓住证候、方剂、针灸原理三个关键问题,以揭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为突破口,争取中医药基础理论能在源头上有所创新,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奠定基础。”
2、传感针与针灸医学
我国是针灸医学的发源地,针灸医学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正在走向世界。但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经脉和穴位等都急待阐明。经脉将人体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功能上,可运行气血、燮理阴阳;而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可以说,经络是人体的调控网络,穴位是人体的观测窗口。但传统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究,故此,传感针便成为研究经络穴位的锐利武器。例如:传感针可以测定穴位、经脉的三维结构和发生在那里的分子事件。因而,没有针灸医学不可能研发传感针,不发展传感针很难阐明针灸治病机理。
3、传感针与西医学
在体测量与床边诊断等问题是西医学的几个难点,而传感针的简捷易行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此外,经络传感针与神经递质传感针、免疫传感针、激素传感针等技术的综合运用,还将为中西医学的融合提供可能性。
二、工作原理
传感针主要由针灸针、敏感膜、镀金膜与绝缘膜组成(图1),其传感原理与其它的传感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基体的特殊性(通常为全固态的针灸针,省去了内参液),传感针界面上的转换过程与传感器内部的工作机制不完全一样。从传感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三类传感针(离子、物理和生物)可以构成一个独特的体系
三、制作方法
基于传感针的在体测量与防止交叉感染,制作的传感针以一次使用为宜,并要求响应快、灵敏度高、互换性好。
1、制作程序
基本程序如下:
针体抛光→洗净→干燥→针尖镀金与涂覆敏感膜→镀绝缘膜→烘干→预处理→保存待用。
上述过程中,选择敏感材料、制作敏感膜液与涂覆敏感膜是关键技术,它们基本决定了传感针的性能。
敏感材料是根据离子识别与分子识别特性选择的。在众多可供挑选的膜材料与成膜方法中,仿脂质双分子层膜具有突出的优点,例如:在制备钙传感针时,将溶于四氢呋喃的1ml pvc钙敏感膜液滴加于直径约为5cm的水面上,其自然展开成膜,接着用备好的基体针,嵌入自行设计制作的提膜机中,将针尖端插入水面下1cm处,提膜1次,烘干,再提膜1次再烘干即可。这样作成的钙离子传感针,响应时间小于2s,可以即作即用,不需活化。
2、校验方法
三类传感针的校验方法与各自同类的传感器基本相似,例如,各种离子传感针的校验方法与相应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相同,物理传感针与生物传感针的校验也基本类似。但是,用于在体测量时,对某些指标的校验方法要作进一步的修正,限于篇幅,这里暂不讨论。
四、应用举例
图2是测定大鼠脑内钙离子的示意图。如果测定人体,只需将传感针刺入受试者所要测定的位
摘要:传感针是以中医针灸针为基体加工而成的针形传感器,是针灸医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是我国原创的一类新型传感器。本文介绍了传感针的结构,原理和制作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它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传感针;中医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tp212.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感针是以中医针灸针为基体加工而成的针形传感器,是针灸医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也是传感器与执行器的融合。作为我国原创的一类新型传感器,它始创于1988年,是为庆贺我国stc的首次召开而精心设计的,可称stc的“同龄人”。 随着传感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它也与时俱进,逐步改进与发展,开始形成包括化学、生物与物理等系列。目前,温度传感针、氧分压传感针、ph传感针、钙离子传感针、乙酰胆碱传感针等已达到实用化。
传感针原名中医传感针,是针对中医药学现代化的需要而提出的新课题。与国内外现有的生物医学传感器相比,传感针能无损或微损地实现在体、定位、定点、实时、动态测量,能用作传感器,还可用作执行器。它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可一次性使用;另外,它的使用领域众多,除中医药学外、还可用于环保、化工、农林牧副渔等行业。
1、传感针与中医药学
如上所述,传感针首先是针对中医药学现代化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中明确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经验的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她积淀丰厚,内涵深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医中药是我国有能力、有可能成为站在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研究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无疑对基础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半个世纪以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无突破性进展。因此,要综合运用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及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提供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抓住证候、方剂、针灸原理三个关键问题,以揭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为突破口,争取中医药基础理论能在源头上有所创新,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奠定基础。”
2、传感针与针灸医学
我国是针灸医学的发源地,针灸医学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正在走向世界。但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经脉和穴位等都急待阐明。经脉将人体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功能上,可运行气血、燮理阴阳;而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可以说,经络是人体的调控网络,穴位是人体的观测窗口。但传统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究,故此,传感针便成为研究经络穴位的锐利武器。例如:传感针可以测定穴位、经脉的三维结构和发生在那里的分子事件。因而,没有针灸医学不可能研发传感针,不发展传感针很难阐明针灸治病机理。
3、传感针与西医学
在体测量与床边诊断等问题是西医学的几个难点,而传感针的简捷易行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此外,经络传感针与神经递质传感针、免疫传感针、激素传感针等技术的综合运用,还将为中西医学的融合提供可能性。
二、工作原理
传感针主要由针灸针、敏感膜、镀金膜与绝缘膜组成(图1),其传感原理与其它的传感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基体的特殊性(通常为全固态的针灸针,省去了内参液),传感针界面上的转换过程与传感器内部的工作机制不完全一样。从传感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三类传感针(离子、物理和生物)可以构成一个独特的体系
三、制作方法
基于传感针的在体测量与防止交叉感染,制作的传感针以一次使用为宜,并要求响应快、灵敏度高、互换性好。
1、制作程序
基本程序如下:
针体抛光→洗净→干燥→针尖镀金与涂覆敏感膜→镀绝缘膜→烘干→预处理→保存待用。
上述过程中,选择敏感材料、制作敏感膜液与涂覆敏感膜是关键技术,它们基本决定了传感针的性能。
敏感材料是根据离子识别与分子识别特性选择的。在众多可供挑选的膜材料与成膜方法中,仿脂质双分子层膜具有突出的优点,例如:在制备钙传感针时,将溶于四氢呋喃的1ml pvc钙敏感膜液滴加于直径约为5cm的水面上,其自然展开成膜,接着用备好的基体针,嵌入自行设计制作的提膜机中,将针尖端插入水面下1cm处,提膜1次,烘干,再提膜1次再烘干即可。这样作成的钙离子传感针,响应时间小于2s,可以即作即用,不需活化。
2、校验方法
三类传感针的校验方法与各自同类的传感器基本相似,例如,各种离子传感针的校验方法与相应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相同,物理传感针与生物传感针的校验也基本类似。但是,用于在体测量时,对某些指标的校验方法要作进一步的修正,限于篇幅,这里暂不讨论。
四、应用举例
图2是测定大鼠脑内钙离子的示意图。如果测定人体,只需将传感针刺入受试者所要测定的位
上一篇:蓝宝石光纤瞬态高温传感器技术研究
上一篇:高灵敏度微球激光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