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模拟技术

IGCT及IGCT变频器

发布时间:2008/5/28 0:00:00 访问次数:859

1 引言

大功率晶闸管(scr)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几乎是能够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唯一半导体器件。因此,针对scr的不足,人们又研制开发出了门极关断晶闸管(gto)。用gto晶闸管作为逆变器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其关断控制较易失败,仍较复杂,工作频率也不够高。几乎与此同时,电力晶体管(gtr)迅速发展了起来。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是mosfet和gtr相结合的产物。其主体部分与晶体管相同,也有集电极和发射极,但驱动部分却和场效应晶体管相同,是绝缘栅结构。igbt的工作特点是,控制部分与场效应晶体管相同,控制信号为电压信号 uge,输人阻抗很高,栅极电流i g≈0,故驱动功率很小。而其主电路部分则与gtr相同,工作电流为集电极电流,工作频率可达20khz。由igbt作为逆变器件的变频器载波频率一般都在10khz以上,故电动机的电流波形比较平滑,基本无电磁噪声。

虽然硅双极型及场控型功率器件的研究已趋成熟,但是它们的性能仍待提高和改善,而1996年出现的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有迅速取代 gto的趋势。

2 igct

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是将门极驱动电路与门极换流晶闸管gct集成于一个整体形成的器件。门极换流晶闸管gct是基于gto结构的一个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它不仅与gto有相同的高阻断能力和低通态压降,而且有与igbt相同的开关性能,兼有gto和igbt之所长,是一种较理想的兆瓦级、中压开关器件。igct芯片在不串不并的情况下,二电平逆变器容量0.5~3mva,三电平逆变器1~6mva;若反向二极管分离,不与igct集成在一起,二电平逆变器容量可扩至4. 5mva,三电平扩至9mva。目前igct已经商品化,abb公司制造的igct产品的最高性能参数为 4.5kv/4ka,最高研制水平为6kv/4ka[1]。1998 年,日本三菱公司也开发了直径为88mm的6kv/4ka的gct晶闸管。igct外形图参见图1,图2 是其关断波形和损耗曲线。

1 结构与工作原理

门极换流晶闸管gct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该图左侧是gct,右侧是反并联二极管。igct与gto相似,也是四层三端器件,见图3 (b),gct内部由成千个gct组成,阳极和门极共用,而阴极并联在一起。与gto有重要差别的是gct阳极内侧多了缓冲层,以透明(可穿透)阳极代替gto的短路阳极。导通机理与gto完全一样,但关断机理与gto完全不同,在gct的关断过程中,gct能瞬间从导通转到阻断状态,变成一个pnp晶体管以后再关断,所以它无外加du/dt限制;而gto必须经过一个既非导通又非关断的中间不稳定状态进行转换(即"gto区"),所以gto需要很大的吸收电路来抑制重加电压的变化率du/dt。阻断状态下gct的等效电路可认为是一个基极开路、低增益pnp晶体管与门极电源的串联。

gct无中间区无缓冲关断的机理在于,强关断时可使它的阴极注入瞬时停止,不参与以后过程,改变器件在双极晶体管模式下关断,前提是在p基 n发射结外施加很高负电压,使阳极电流很快由阴极转移(或换向)至门极(门极换向晶闸管即由此得名),不活跃的npn管一停止注入,pnp管即因无缌魅菀坠囟稀ct成为pnp管早于它承受全阻断电压的时间,而gto却是在scr转态下承受全阻断电压的,所以gct可像igbt无缓冲运行,无二次击穿,拖尾电流虽大但时间很短。

2.2 关键技术

2.2.1 缓冲层

在传统gto、二极管、igbt等器件中,采用缓冲层形成穿通型(pt)结构,与非穿通型(npt)结构比,在相同的阻断电压下可使器件的片厚降低约30%。同理,在gct中采用缓冲层,即用较薄的硅片可达到相同的阻断电压,因而提高了器件的效率,使通态压降和开关损耗降低,从而得到较好的 vt-eoff。同时采用缓冲层,使单片gct 与二极管的组合成为可能。

2.2.2 透明阳极

为了实现低的关断损耗,需要对阳极晶体管的增益加以限制,因而要求阳极的厚度要薄,浓度要低。透明阳极是一个很薄的pn结,其发射效率与电流有关。因为电子穿透阳极就像阳极被短路一样,因此称为透明阳极。传统的gto则是采用阳极短路结构来达到相同的目的。采用透明阳极来代替阳极短路点,可使gct的触发电流比传统无缓冲层的gto降低一个数量级。gct的结构与igbt相比,因不含mos结构而得以简化。

2.2.3 逆导技术

gct大多制成逆导型,它可与优化续流二极管 fwd单片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由于二极管和gct享有同一个阻断结,gct的p基区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这样在gct门极和二极管阳极间形成电阻性通道。逆导gct与二

1 引言

大功率晶闸管(scr)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几乎是能够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唯一半导体器件。因此,针对scr的不足,人们又研制开发出了门极关断晶闸管(gto)。用gto晶闸管作为逆变器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其关断控制较易失败,仍较复杂,工作频率也不够高。几乎与此同时,电力晶体管(gtr)迅速发展了起来。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是mosfet和gtr相结合的产物。其主体部分与晶体管相同,也有集电极和发射极,但驱动部分却和场效应晶体管相同,是绝缘栅结构。igbt的工作特点是,控制部分与场效应晶体管相同,控制信号为电压信号 uge,输人阻抗很高,栅极电流i g≈0,故驱动功率很小。而其主电路部分则与gtr相同,工作电流为集电极电流,工作频率可达20khz。由igbt作为逆变器件的变频器载波频率一般都在10khz以上,故电动机的电流波形比较平滑,基本无电磁噪声。

虽然硅双极型及场控型功率器件的研究已趋成熟,但是它们的性能仍待提高和改善,而1996年出现的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有迅速取代 gto的趋势。

2 igct

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是将门极驱动电路与门极换流晶闸管gct集成于一个整体形成的器件。门极换流晶闸管gct是基于gto结构的一个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它不仅与gto有相同的高阻断能力和低通态压降,而且有与igbt相同的开关性能,兼有gto和igbt之所长,是一种较理想的兆瓦级、中压开关器件。igct芯片在不串不并的情况下,二电平逆变器容量0.5~3mva,三电平逆变器1~6mva;若反向二极管分离,不与igct集成在一起,二电平逆变器容量可扩至4. 5mva,三电平扩至9mva。目前igct已经商品化,abb公司制造的igct产品的最高性能参数为 4.5kv/4ka,最高研制水平为6kv/4ka[1]。1998 年,日本三菱公司也开发了直径为88mm的6kv/4ka的gct晶闸管。igct外形图参见图1,图2 是其关断波形和损耗曲线。

1 结构与工作原理

门极换流晶闸管gct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该图左侧是gct,右侧是反并联二极管。igct与gto相似,也是四层三端器件,见图3 (b),gct内部由成千个gct组成,阳极和门极共用,而阴极并联在一起。与gto有重要差别的是gct阳极内侧多了缓冲层,以透明(可穿透)阳极代替gto的短路阳极。导通机理与gto完全一样,但关断机理与gto完全不同,在gct的关断过程中,gct能瞬间从导通转到阻断状态,变成一个pnp晶体管以后再关断,所以它无外加du/dt限制;而gto必须经过一个既非导通又非关断的中间不稳定状态进行转换(即"gto区"),所以gto需要很大的吸收电路来抑制重加电压的变化率du/dt。阻断状态下gct的等效电路可认为是一个基极开路、低增益pnp晶体管与门极电源的串联。

gct无中间区无缓冲关断的机理在于,强关断时可使它的阴极注入瞬时停止,不参与以后过程,改变器件在双极晶体管模式下关断,前提是在p基 n发射结外施加很高负电压,使阳极电流很快由阴极转移(或换向)至门极(门极换向晶闸管即由此得名),不活跃的npn管一停止注入,pnp管即因无缌魅菀坠囟稀ct成为pnp管早于它承受全阻断电压的时间,而gto却是在scr转态下承受全阻断电压的,所以gct可像igbt无缓冲运行,无二次击穿,拖尾电流虽大但时间很短。

2.2 关键技术

2.2.1 缓冲层

在传统gto、二极管、igbt等器件中,采用缓冲层形成穿通型(pt)结构,与非穿通型(npt)结构比,在相同的阻断电压下可使器件的片厚降低约30%。同理,在gct中采用缓冲层,即用较薄的硅片可达到相同的阻断电压,因而提高了器件的效率,使通态压降和开关损耗降低,从而得到较好的 vt-eoff。同时采用缓冲层,使单片gct 与二极管的组合成为可能。

2.2.2 透明阳极

为了实现低的关断损耗,需要对阳极晶体管的增益加以限制,因而要求阳极的厚度要薄,浓度要低。透明阳极是一个很薄的pn结,其发射效率与电流有关。因为电子穿透阳极就像阳极被短路一样,因此称为透明阳极。传统的gto则是采用阳极短路结构来达到相同的目的。采用透明阳极来代替阳极短路点,可使gct的触发电流比传统无缓冲层的gto降低一个数量级。gct的结构与igbt相比,因不含mos结构而得以简化。

2.2.3 逆导技术

gct大多制成逆导型,它可与优化续流二极管 fwd单片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由于二极管和gct享有同一个阻断结,gct的p基区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这样在gct门极和二极管阳极间形成电阻性通道。逆导gct与二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泰克新发布的DSA830
   泰克新发布的DSA8300在一台仪器中同时实现时域和频域分析,DS...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