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压价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本节约
发布时间:2007/9/8 0:00:00 访问次数:338
对电子制造商来说,如何进一步控制成本是管理人员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采购无疑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已成为制造商们节约成本的主要手段,采购上的节省可以立刻在数字上直接体现出来。
现实中有很多管理者简单地把采购成本归结于价格,使得企业中担当执行角色的采购经理们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完成设定任务,他们面对供应商不得不满怀敌意,压起价来毫不留情,“价格杀手”一度成为采购师们推崇的目标。但价格最低是否就意味着成本最低呢?给采购人员订立的指标是否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片面追求低价是企业一种典型的误区性行为,实际上采购价格只是影响企业成本众多因素之一,在现实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下,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电子制造商常用元器件和生产辅料为例,虽然这些材料直接费用仅发生于采购环节,而且在企业内其物理形态也只存在于从收货到组装成最终产品付运短短一段时间,但它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却从采购之前的供应商资格认证与评估就开始了,而且一直延续到产品交付到用户手里甚至直至其使用寿命的终止。供应商监督与管理、来料不合格造成退换货、因退换货或者交货不及时导致生产延误推迟产品上市,以及材料品质问题造成产品返修乃至对制造商信誉造成影响等等都会产生隐性成本,其中有的可以估测出大概数额,更多则是无法简单用多少钱来衡量。如果采购决策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无形中将使企业运作成本急剧上升,远非当初在价格上的节省所能弥补。
不仅是原材料和易耗品,资本性支出也需要类似的考虑,比如重要设备的采购。和原材料不同的是,设备除了初期投资成本外其运营与维护成本也是非常关键的。有的设备供应商采取“主机小赚配件大赚”的策略,在最初的谈判时故意报出极低甚至亏本的价格吸引用户,等应用后一旦需要维护或者更换零配件时便露出真面目漫天要价。由于设备的专用特性,用户对供应商的依赖性很大,此时也只能任其宰割,这部分成本到时候必然要分摊到最终的产品中。另外设备所需配备的操作人员数量与技能要求、动力消耗、产量与占地面积之比(单位面积产出率)等等也都是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通常要连续使用相当长一个时期,如果运营成本偏高,长期积累下来数额绝对不容小觑。
除了上面谈到的部分潜在成本因素外,近年来中国电子制造商们又面临着一些以前没有遇到的状况,如像专利使用费。过去从来没有操心是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产品单价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费用,但中国DVD厂商的教训给国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从此每个立志长期经营的制造企业在采购芯片时都不会忘记问一句:除了购买费用外我还需向其它什么组织支付专利费吗?如果半导体供应商已经交了这部分费用还好说,否则对不起,产品价格虽然便宜,但到时候须另付的专利费却一分也不能少。
谁都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价格最低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甚至连成本最低都算不上。套用一个信息系统常用的概念,企业真正应该计算的是所采购产品的总拥有成本(TCO)。这是一个综合模型,考虑了产品在整个制造生命周期所涉及到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费用。毫不夸张地说,一以贯之地拥有较低TCO其实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而争取更低的价格仅仅是保持这种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对电子制造商来说,如何进一步控制成本是管理人员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采购无疑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已成为制造商们节约成本的主要手段,采购上的节省可以立刻在数字上直接体现出来。
现实中有很多管理者简单地把采购成本归结于价格,使得企业中担当执行角色的采购经理们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完成设定任务,他们面对供应商不得不满怀敌意,压起价来毫不留情,“价格杀手”一度成为采购师们推崇的目标。但价格最低是否就意味着成本最低呢?给采购人员订立的指标是否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片面追求低价是企业一种典型的误区性行为,实际上采购价格只是影响企业成本众多因素之一,在现实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下,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电子制造商常用元器件和生产辅料为例,虽然这些材料直接费用仅发生于采购环节,而且在企业内其物理形态也只存在于从收货到组装成最终产品付运短短一段时间,但它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却从采购之前的供应商资格认证与评估就开始了,而且一直延续到产品交付到用户手里甚至直至其使用寿命的终止。供应商监督与管理、来料不合格造成退换货、因退换货或者交货不及时导致生产延误推迟产品上市,以及材料品质问题造成产品返修乃至对制造商信誉造成影响等等都会产生隐性成本,其中有的可以估测出大概数额,更多则是无法简单用多少钱来衡量。如果采购决策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无形中将使企业运作成本急剧上升,远非当初在价格上的节省所能弥补。
不仅是原材料和易耗品,资本性支出也需要类似的考虑,比如重要设备的采购。和原材料不同的是,设备除了初期投资成本外其运营与维护成本也是非常关键的。有的设备供应商采取“主机小赚配件大赚”的策略,在最初的谈判时故意报出极低甚至亏本的价格吸引用户,等应用后一旦需要维护或者更换零配件时便露出真面目漫天要价。由于设备的专用特性,用户对供应商的依赖性很大,此时也只能任其宰割,这部分成本到时候必然要分摊到最终的产品中。另外设备所需配备的操作人员数量与技能要求、动力消耗、产量与占地面积之比(单位面积产出率)等等也都是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通常要连续使用相当长一个时期,如果运营成本偏高,长期积累下来数额绝对不容小觑。
除了上面谈到的部分潜在成本因素外,近年来中国电子制造商们又面临着一些以前没有遇到的状况,如像专利使用费。过去从来没有操心是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产品单价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费用,但中国DVD厂商的教训给国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从此每个立志长期经营的制造企业在采购芯片时都不会忘记问一句:除了购买费用外我还需向其它什么组织支付专利费吗?如果半导体供应商已经交了这部分费用还好说,否则对不起,产品价格虽然便宜,但到时候须另付的专利费却一分也不能少。
谁都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价格最低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甚至连成本最低都算不上。套用一个信息系统常用的概念,企业真正应该计算的是所采购产品的总拥有成本(TCO)。这是一个综合模型,考虑了产品在整个制造生命周期所涉及到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费用。毫不夸张地说,一以贯之地拥有较低TCO其实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而争取更低的价格仅仅是保持这种竞争力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