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芯片人才大逆流200工程师群迁新加坡
发布时间:2007/8/31 0:00:00 访问次数:378
胡鹏(化名)庆幸自己抓住了机会!
在今年8月以前,胡还是中芯国际的一位芯片制造工程师,在被挖到台湾联电新加坡公司(UNCI)时,他刚好工作满2年。
胡坦言“离开主要是薪资问题”——同样是做芯片制造师,但身在新加坡,收入却差不多是原来在上海的5倍。
据胡鹏介绍,他在上海的月薪一般是3000多元,“加上加班费,每月4000元也就撑死了”。而在新加坡,他每个月的收入不低于3000新元,按照目前的外汇比率,也就是15000元左右。“另外公司还提供住宿、机票等福利待遇。”胡鹏追问记者,“遇到这样的事情,换了你走不走?”
事实上,胡鹏只是近期流向新加坡的芯片工程师群中的一个代表。这些流失工程师主要来自沪上的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知名半导体企业,“有多少人被挖走了很难统计,隔壁的宏力走的也不少。”中芯国际不止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单知道去UNCI的就有40多人,去新加坡的有200多人。”
对此,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上海)的张迎铭女士连连惊呼:“意外,很意外。”
此前的1990年代中期,国内半导体行业低迷,一大批微电子专业人才因为工作岗位稀少集体流失到新加坡。但与10年前相比,这一次人才流失却是在行业相当景气甚至是峰顶时流走,而且被挖走的也都是本土企业最近一两年培养起来的半导体人才。
10年前上海流失的半导体人才,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回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主要的半导体人才大都是海归派或者台湾人。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评价说:“这批回流人才,目前已成了长三角芯片企业的‘顶梁柱’。”
而这场沪上最大规模的半导体人才流失,会造就未来长三角半导体企业新的一批“顶梁柱”?还是一次永久性的告别?
新加坡收入接近美国
“这是正常的流动。”中芯国际一位工程师说,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人才毕竟有限,用人就只有从国外挖,刚好上海的芯片人才差不多培养起来,于是“(新加坡)就拣熟的柿子摘了”。
据透露,这次挖人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东南亚芯片公司扩大产能导致人员短缺。据商务部网站报道,新加坡正聚集越来越多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新加坡政府有意在这个领域培养起世界级的设计公司,市场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新加坡已有超过3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9月中旬举行的“亚洲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张铭坚透露。他还说,新加坡70多个企业培育中心中,便有一个是专为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业者而设。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世界第六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联发科技宣布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计划五年投资5000万元,预期五年后该研发中心将雇用300多名研发人员。
更宏大的背景在于,今年半导体市场处于发展周期峰顶。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复苏,许多芯片企业纷纷扩大产能。
市场研究公司ICInsights最近报告,目前半导体行业发展周期正处于2004年的峰顶,从2005年开始将出现为期两年的低谷期。ICInsights预计半导体市场今年将增长29%,达到2141亿美元。市场将在2005年出现4%的下降,回落到2055亿美元。
虽然上海IC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内属于较高的,但与同行的美国公司相比,仅相当于其1/5。有消息说,“为挖人成功,很多东南亚芯片公司开的待遇直指美国。”——这对国内本土工程师的诱惑力相当之大。
记者就此采访中芯国际业务发展部副总谢高峰博士,他以不便回答为由拒绝评论。不过,中芯国际公关部Angela Miao在致记者的回复中说,“在高科技行业,人才之间的流动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据我所知,我们公司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现象。”
在华虹NEC、宏力等几家上海明星芯片企业,记者得到了类似的答复。
“不是辞职,是合同到期。”中芯国际一位工程师这样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人离开,是因为两年的合同在今年7、8月到期了,来挖人的中介公司更是看准了这点。”
另外一点就是缺乏归属感。胡鹏提起离开,还是那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到哪里都是打工,何必要留恋呢?能够去国外,以后说不定还有别的机会呢。”
薛自比较理解这种心态,“出去镀镀金,回来升职更容易,怎么说也具有了海外工作经历。”
芯片人才比其他行业更看重工作经验,一般工作2~3年才能较好地保持产品的良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陈震华说,对于新入行的员工来说,这2-3年其实就是免费培养,“好好培养几年,拍拍屁股就走人,企业的确很不爽。”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事,江苏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国外。”陈震华说,这种大规模流失,是大环境下的产物。现在行业比较景气,目前国内外的处境是,只要是
胡鹏(化名)庆幸自己抓住了机会!
在今年8月以前,胡还是中芯国际的一位芯片制造工程师,在被挖到台湾联电新加坡公司(UNCI)时,他刚好工作满2年。
胡坦言“离开主要是薪资问题”——同样是做芯片制造师,但身在新加坡,收入却差不多是原来在上海的5倍。
据胡鹏介绍,他在上海的月薪一般是3000多元,“加上加班费,每月4000元也就撑死了”。而在新加坡,他每个月的收入不低于3000新元,按照目前的外汇比率,也就是15000元左右。“另外公司还提供住宿、机票等福利待遇。”胡鹏追问记者,“遇到这样的事情,换了你走不走?”
事实上,胡鹏只是近期流向新加坡的芯片工程师群中的一个代表。这些流失工程师主要来自沪上的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知名半导体企业,“有多少人被挖走了很难统计,隔壁的宏力走的也不少。”中芯国际不止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单知道去UNCI的就有40多人,去新加坡的有200多人。”
对此,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上海)的张迎铭女士连连惊呼:“意外,很意外。”
此前的1990年代中期,国内半导体行业低迷,一大批微电子专业人才因为工作岗位稀少集体流失到新加坡。但与10年前相比,这一次人才流失却是在行业相当景气甚至是峰顶时流走,而且被挖走的也都是本土企业最近一两年培养起来的半导体人才。
10年前上海流失的半导体人才,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回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主要的半导体人才大都是海归派或者台湾人。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评价说:“这批回流人才,目前已成了长三角芯片企业的‘顶梁柱’。”
而这场沪上最大规模的半导体人才流失,会造就未来长三角半导体企业新的一批“顶梁柱”?还是一次永久性的告别?
新加坡收入接近美国
“这是正常的流动。”中芯国际一位工程师说,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人才毕竟有限,用人就只有从国外挖,刚好上海的芯片人才差不多培养起来,于是“(新加坡)就拣熟的柿子摘了”。
据透露,这次挖人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东南亚芯片公司扩大产能导致人员短缺。据商务部网站报道,新加坡正聚集越来越多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新加坡政府有意在这个领域培养起世界级的设计公司,市场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新加坡已有超过3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9月中旬举行的“亚洲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张铭坚透露。他还说,新加坡70多个企业培育中心中,便有一个是专为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业者而设。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世界第六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联发科技宣布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计划五年投资5000万元,预期五年后该研发中心将雇用300多名研发人员。
更宏大的背景在于,今年半导体市场处于发展周期峰顶。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复苏,许多芯片企业纷纷扩大产能。
市场研究公司ICInsights最近报告,目前半导体行业发展周期正处于2004年的峰顶,从2005年开始将出现为期两年的低谷期。ICInsights预计半导体市场今年将增长29%,达到2141亿美元。市场将在2005年出现4%的下降,回落到2055亿美元。
虽然上海IC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内属于较高的,但与同行的美国公司相比,仅相当于其1/5。有消息说,“为挖人成功,很多东南亚芯片公司开的待遇直指美国。”——这对国内本土工程师的诱惑力相当之大。
记者就此采访中芯国际业务发展部副总谢高峰博士,他以不便回答为由拒绝评论。不过,中芯国际公关部Angela Miao在致记者的回复中说,“在高科技行业,人才之间的流动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据我所知,我们公司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离职现象。”
在华虹NEC、宏力等几家上海明星芯片企业,记者得到了类似的答复。
“不是辞职,是合同到期。”中芯国际一位工程师这样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人离开,是因为两年的合同在今年7、8月到期了,来挖人的中介公司更是看准了这点。”
另外一点就是缺乏归属感。胡鹏提起离开,还是那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到哪里都是打工,何必要留恋呢?能够去国外,以后说不定还有别的机会呢。”
薛自比较理解这种心态,“出去镀镀金,回来升职更容易,怎么说也具有了海外工作经历。”
芯片人才比其他行业更看重工作经验,一般工作2~3年才能较好地保持产品的良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陈震华说,对于新入行的员工来说,这2-3年其实就是免费培养,“好好培养几年,拍拍屁股就走人,企业的确很不爽。”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事,江苏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国外。”陈震华说,这种大规模流失,是大环境下的产物。现在行业比较景气,目前国内外的处境是,只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