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终端产品遭遇“寒流”,IC市场放慢脚步
发布时间:2007/8/31 0:00:00 访问次数:322
中国的IC产业似乎正在经历成长期阵痛。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日前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随着中国消费市场表现低迷以及芯片厂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预计2004年下半年中国半导体需求增长速度放缓。在电子元器件查询网相关的数据显示,在近期所销售的元器件产品中,IC类别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导致中国IC产业放缓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通过加息和控制信贷来抑制经济过热。而基础设施方面亦出现新问题。1-9月电力短缺,导致IC晶圆生产等领域出现问题。
终端产品是整个市场减温的首要“环节”。尽管如此,2004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增长情况仍然强于预期,国内需求增长了50%以上。下半年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同比速度约为30-35%。据iSuppli公司,2005年中国IC市场增长速度预计将进一步放缓,国内需求增长率略高于20%。预计2006年中国市场增长率略低于15%,但2007年将会反弹,届时增长率不到20%,2008年约为20%。
一些终端应用市场正在下滑,因此影响IC消费,如手机和DVD。这些产品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与之相关的电子元器件产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根据目前整体的分析,这种现象不会持续的很久,因为在大的环境下整个IC业界还是处于一个增长的势头。
因而,随着产业化的全面提速和设计能力的提升,中国IC设计公司的产品结构也走向了多样化。部分公司专注于设计替代型IC产品,但有更多的IC公司则开始涉足高端的新兴IC领域,特别是一些还没有形成垄断的新兴应用市场和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市场。
正如英特尔CEO贝瑞特指出,现在全球半导体业正处于“数字化的变革时代”,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娱乐智能化和多样化将带来众多新兴的市场,而这一变革的时代将会使有创意的公司脱颖而出。众多的中国IC公司正是抓住这样的巨大机遇进入了新的市场,他们不仅善于寻找新兴的市场,更善于挖掘中国的本地特色。以上的五大热点无一不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比如电力线上网,中国复杂的电力环境是国外的IC公司不能了解的,知名公司的产品在国外非常畅销,但到中国的电力环境上就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中国IC公司在这方面将占有优势。
在产品结构变得泾渭分明时,地域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的IC设计公司占了总数量的40%;而北京地区的IC公司占总数量的20.6%,广东地区IC公司占总数量的15.4%,其它较多的地区包括西安、四川等省份。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业发展迅速,非常具有特色;北京地区IC业的整体设计水准提高较快;广东地区相对有点冷,去年新增的IC公司大约10家左右。
在我国的IC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基础,面对当前市场上的“风云变换”急需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大陆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一些顶级采购销售客户逐渐移师到中国,他们希望我们能提供与国际水平一样快捷的服务,所以我们国内的产业服务链需要进行改革,此外,还通过收购本地分销商,进一步渗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拥有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权。对于中国大陆的中小型的采购分销商来说,经常会急需某些停产的器件,因为我国在技术水平上还是落后于欧美的厂商,经常遇到正在使用的产品遭遇停产的尴尬。由于从上游到下游还要经过一个“缓存时间”,这对这些终端的厂商来说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应对。
在目前来看,现阶段的“寒流”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在短暂的停留之后,我国的IC行业将会有一个更具冲击力的行业状态。
中国的IC产业似乎正在经历成长期阵痛。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日前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随着中国消费市场表现低迷以及芯片厂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预计2004年下半年中国半导体需求增长速度放缓。在电子元器件查询网相关的数据显示,在近期所销售的元器件产品中,IC类别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导致中国IC产业放缓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通过加息和控制信贷来抑制经济过热。而基础设施方面亦出现新问题。1-9月电力短缺,导致IC晶圆生产等领域出现问题。
终端产品是整个市场减温的首要“环节”。尽管如此,2004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增长情况仍然强于预期,国内需求增长了50%以上。下半年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同比速度约为30-35%。据iSuppli公司,2005年中国IC市场增长速度预计将进一步放缓,国内需求增长率略高于20%。预计2006年中国市场增长率略低于15%,但2007年将会反弹,届时增长率不到20%,2008年约为20%。
一些终端应用市场正在下滑,因此影响IC消费,如手机和DVD。这些产品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与之相关的电子元器件产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根据目前整体的分析,这种现象不会持续的很久,因为在大的环境下整个IC业界还是处于一个增长的势头。
因而,随着产业化的全面提速和设计能力的提升,中国IC设计公司的产品结构也走向了多样化。部分公司专注于设计替代型IC产品,但有更多的IC公司则开始涉足高端的新兴IC领域,特别是一些还没有形成垄断的新兴应用市场和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市场。
正如英特尔CEO贝瑞特指出,现在全球半导体业正处于“数字化的变革时代”,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娱乐智能化和多样化将带来众多新兴的市场,而这一变革的时代将会使有创意的公司脱颖而出。众多的中国IC公司正是抓住这样的巨大机遇进入了新的市场,他们不仅善于寻找新兴的市场,更善于挖掘中国的本地特色。以上的五大热点无一不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比如电力线上网,中国复杂的电力环境是国外的IC公司不能了解的,知名公司的产品在国外非常畅销,但到中国的电力环境上就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中国IC公司在这方面将占有优势。
在产品结构变得泾渭分明时,地域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的IC设计公司占了总数量的40%;而北京地区的IC公司占总数量的20.6%,广东地区IC公司占总数量的15.4%,其它较多的地区包括西安、四川等省份。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业发展迅速,非常具有特色;北京地区IC业的整体设计水准提高较快;广东地区相对有点冷,去年新增的IC公司大约10家左右。
在我国的IC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基础,面对当前市场上的“风云变换”急需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大陆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一些顶级采购销售客户逐渐移师到中国,他们希望我们能提供与国际水平一样快捷的服务,所以我们国内的产业服务链需要进行改革,此外,还通过收购本地分销商,进一步渗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拥有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权。对于中国大陆的中小型的采购分销商来说,经常会急需某些停产的器件,因为我国在技术水平上还是落后于欧美的厂商,经常遇到正在使用的产品遭遇停产的尴尬。由于从上游到下游还要经过一个“缓存时间”,这对这些终端的厂商来说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应对。
在目前来看,现阶段的“寒流”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在短暂的停留之后,我国的IC行业将会有一个更具冲击力的行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