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
发布时间:2019/2/1 12:46:47 访问次数:785
国家标准GB/T0~s―2003(注:本书在引用标准时,带日期的引用仅当前版本适用本书,不带日期的引用则是最新版本适用于本书。下同,不另做说明)《电磁兼容术语》对电磁兼容(EMC)所下的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MAX1115EKA+T
国家军用标准GJB72―1985《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的定义为设各(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的功能共存状态。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各的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系统、分系统)因受其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
作为一门科学,电磁兼容涉及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五大方面。
1.骚扰源特性的研究
骚扰源特性的研究包括电磁骚扰产生的机理、频域与时域的特性、表征其特性的主要参数、抑制其发射强度的方法等。
2.敏感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在电磁兼容领域中,被干扰的设备或可能受电磁骚扰影响的设备称为敏感设备,或者在系统分析中称为骚扰接收器。如何提高敏感设备的抗干扰性能,是电磁兼容领域中的研究问题之一。
3.电磁骚扰的传播特性
电磁骚扰的传播特性即研究电磁骚扰如何从骚扰源传播到敏感设各上去,包括辐射与传导两种传播形式。与一般研究有用信号的天线与电波传播相比,电磁兼容领域中传播特性研究的特点在于:源的非理想化(源的频域、时域特性的复杂性和源“天线”的几何参数的复杂性)及宽的频率范围。
下列定义在阐明电磁兼容方面也有其特色: “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各种用电设备(分系统、系统;广义的还包括生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起降级的一门科学。”在以上的各定义中,都涉及电磁环境这一概念。电磁环境由空间、时间和频三个要素组成。在频谱方面,现在由国际电联(ITU)已经规划的可以利用的无线电频谱在10kHz~硐0GHz。频率低于10kHz则进入声频,而高于硐0GHz则进人光波,任何一种无线电业务都离不开这一频谱范围。实际上,要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是离不开空间、时间、频谱这三要素的,也就是电磁环境。
对于上述的电磁兼容定义,无论文字如何表述,都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任何设备、分系统、系统都应该不受干扰并且不干扰其他设备。
国家标准GB/T0~s―2003(注:本书在引用标准时,带日期的引用仅当前版本适用本书,不带日期的引用则是最新版本适用于本书。下同,不另做说明)《电磁兼容术语》对电磁兼容(EMC)所下的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MAX1115EKA+T
国家军用标准GJB72―1985《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的定义为设各(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的功能共存状态。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各的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系统、分系统)因受其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
作为一门科学,电磁兼容涉及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五大方面。
1.骚扰源特性的研究
骚扰源特性的研究包括电磁骚扰产生的机理、频域与时域的特性、表征其特性的主要参数、抑制其发射强度的方法等。
2.敏感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在电磁兼容领域中,被干扰的设备或可能受电磁骚扰影响的设备称为敏感设备,或者在系统分析中称为骚扰接收器。如何提高敏感设备的抗干扰性能,是电磁兼容领域中的研究问题之一。
3.电磁骚扰的传播特性
电磁骚扰的传播特性即研究电磁骚扰如何从骚扰源传播到敏感设各上去,包括辐射与传导两种传播形式。与一般研究有用信号的天线与电波传播相比,电磁兼容领域中传播特性研究的特点在于:源的非理想化(源的频域、时域特性的复杂性和源“天线”的几何参数的复杂性)及宽的频率范围。
下列定义在阐明电磁兼容方面也有其特色: “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各种用电设备(分系统、系统;广义的还包括生物体)可以共存并不致引起降级的一门科学。”在以上的各定义中,都涉及电磁环境这一概念。电磁环境由空间、时间和频三个要素组成。在频谱方面,现在由国际电联(ITU)已经规划的可以利用的无线电频谱在10kHz~硐0GHz。频率低于10kHz则进入声频,而高于硐0GHz则进人光波,任何一种无线电业务都离不开这一频谱范围。实际上,要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是离不开空间、时间、频谱这三要素的,也就是电磁环境。
对于上述的电磁兼容定义,无论文字如何表述,都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任何设备、分系统、系统都应该不受干扰并且不干扰其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