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IC产业“投资热”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503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与密集投资是驱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两驾车轮。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过去曾一直是困扰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1980至2000年20年间,我国对集成电路产业投入的资金仅为257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Intel公司1999年一年的投资规模(33.3亿美元);但自2000年以来,这一情况在有了彻底改变。以2000年6月国务院18号文件的公布为起点,我国半导体产业掀起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截至2003年6月这3年间,国内半导体产业合同投资金额高达1250亿元(其中完成投资450亿元),相当于过去20年投资总额的5倍。面对这三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汇总与分析。
外商投资功不可没
谈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外资。据统计,1980至200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257亿元的投资总额中,外资就占了一半,为126.5亿元。从各阶段的资金来投入看,“七五”期间8亿元的投入中外资为0.8亿元;“八五”期间投入的112.3亿元中外资为58.9亿元;“九五”投入的137.7亿元中外资为66.8亿元。天津Motorola、华虹NEC、首钢NEC、上海先进、华晶上华、深圳赛意法、南通富士通、乐山菲尼克斯等诸多独资、合资企业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骨干力量。外资在促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可谓功不可没。
2000年以来,跨国资本进一步加快了进入中国半导体领域的步伐。这一动向直接引发了本轮的半导体投资热潮。其中,作为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的芯片制造一直是半导体投资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半导体投资热中最引人注目的也当属芯片制造热。自2000年至2003年6月,国内新建投产、在建、拟建的6英寸以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线项目达到22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4个——中芯国际、天津摩托罗拉、杭州士兰、上海新进,其投资总额合计为24.4亿美元;在建项目7个——上海宏力、上海贝岭、北京中芯环球、深圳深超、苏州和舰科技、乐山菲尼克斯、宁波中纬积体,其投资总额合计50.3亿美元;拟建项目11个——上海先进、上海松江、深圳先科纳米、珠海南科集成、湖州元泰集团、常州柏玛微电子、无锡上华科技、常州赛米微尔、沈阳浑南新区、南京高新、青岛海尔,其计划投资总额合计为50.6亿美元。以上22个项目的投资额总计达到125.3亿美元,除杭州士兰和上海新进外,其余20个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均为境外半导体企业。
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线快速建设的推动下,与之相配套的封装和测试行业也成了众多跨国半导体企业竞相在中国投资的热点。2000年以来,已先后有英飞凌科技(无锡)、英特尔产品(上海)、日月光半导体(上海)、泰隆半导体(上海)、东芝半导体(无锡)、飞利浦半导体(苏州、东莞)、快捷半导体(苏州)、国家半导体(苏州)、台湾光宝集团(无锡),新加坡联合科技(常州)等多家境外半导体公司在国内建立了封装测试企业。截至到2003年6月三年间,国内封装测试领域的新增投资总计已接近25亿美元。
在如火如荼的半导体投资热潮中,代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的设计业也不甘寂寞。2000年以来,国内新成立的设计企业已近300家,其中,外资的表现同样活跃,VIA、Motorola、IBM、Canon、TI、Philips、Seimens等纷纷以研究院或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IC设计业的行列。三年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投资总额已超过15亿元人民币。设计业已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投资环境水到渠成
万事皆先有因,后有果。以18号文件公布为起点的本轮半导体投资看似突然,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跨国资本向中国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热潮亦属水到渠成。
首先看产业基础,不可否认,中国半导体产业尚十分弱小,仅就规模而言,2000年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186.2亿元的销售额仅占当年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的1.2%。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虽然规模有限,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到2000年时已经初步形成了由7个芯片生产骨干企业,十几个封装厂,二十几家主要设计公司(中心),若干专用材料及设备制造厂组成的,包括设计、制造、封装及配套业共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908、909工程的相继实施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一大批半导体方面的专门人才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长起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众多高等院校也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微电子科研实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半导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其次看外部环境。2000年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规模就已达到975亿元人民币,占当时世界集成电路市场的6.9%,三年来,尽管世界半导体市场一蹶不振,但国内市场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到2002年,其市场规模已达1470亿元,占世界集成电路市场的份额也上升到14.4%。在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与密集投资是驱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两驾车轮。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过去曾一直是困扰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1980至2000年20年间,我国对集成电路产业投入的资金仅为257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Intel公司1999年一年的投资规模(33.3亿美元);但自2000年以来,这一情况在有了彻底改变。以2000年6月国务院18号文件的公布为起点,我国半导体产业掀起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截至2003年6月这3年间,国内半导体产业合同投资金额高达1250亿元(其中完成投资450亿元),相当于过去20年投资总额的5倍。面对这三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汇总与分析。
外商投资功不可没
谈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外资。据统计,1980至200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257亿元的投资总额中,外资就占了一半,为126.5亿元。从各阶段的资金来投入看,“七五”期间8亿元的投入中外资为0.8亿元;“八五”期间投入的112.3亿元中外资为58.9亿元;“九五”投入的137.7亿元中外资为66.8亿元。天津Motorola、华虹NEC、首钢NEC、上海先进、华晶上华、深圳赛意法、南通富士通、乐山菲尼克斯等诸多独资、合资企业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骨干力量。外资在促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可谓功不可没。
2000年以来,跨国资本进一步加快了进入中国半导体领域的步伐。这一动向直接引发了本轮的半导体投资热潮。其中,作为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的芯片制造一直是半导体投资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半导体投资热中最引人注目的也当属芯片制造热。自2000年至2003年6月,国内新建投产、在建、拟建的6英寸以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线项目达到22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4个——中芯国际、天津摩托罗拉、杭州士兰、上海新进,其投资总额合计为24.4亿美元;在建项目7个——上海宏力、上海贝岭、北京中芯环球、深圳深超、苏州和舰科技、乐山菲尼克斯、宁波中纬积体,其投资总额合计50.3亿美元;拟建项目11个——上海先进、上海松江、深圳先科纳米、珠海南科集成、湖州元泰集团、常州柏玛微电子、无锡上华科技、常州赛米微尔、沈阳浑南新区、南京高新、青岛海尔,其计划投资总额合计为50.6亿美元。以上22个项目的投资额总计达到125.3亿美元,除杭州士兰和上海新进外,其余20个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均为境外半导体企业。
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线快速建设的推动下,与之相配套的封装和测试行业也成了众多跨国半导体企业竞相在中国投资的热点。2000年以来,已先后有英飞凌科技(无锡)、英特尔产品(上海)、日月光半导体(上海)、泰隆半导体(上海)、东芝半导体(无锡)、飞利浦半导体(苏州、东莞)、快捷半导体(苏州)、国家半导体(苏州)、台湾光宝集团(无锡),新加坡联合科技(常州)等多家境外半导体公司在国内建立了封装测试企业。截至到2003年6月三年间,国内封装测试领域的新增投资总计已接近25亿美元。
在如火如荼的半导体投资热潮中,代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的设计业也不甘寂寞。2000年以来,国内新成立的设计企业已近300家,其中,外资的表现同样活跃,VIA、Motorola、IBM、Canon、TI、Philips、Seimens等纷纷以研究院或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IC设计业的行列。三年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投资总额已超过15亿元人民币。设计业已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投资环境水到渠成
万事皆先有因,后有果。以18号文件公布为起点的本轮半导体投资看似突然,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跨国资本向中国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热潮亦属水到渠成。
首先看产业基础,不可否认,中国半导体产业尚十分弱小,仅就规模而言,2000年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186.2亿元的销售额仅占当年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的1.2%。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虽然规模有限,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到2000年时已经初步形成了由7个芯片生产骨干企业,十几个封装厂,二十几家主要设计公司(中心),若干专用材料及设备制造厂组成的,包括设计、制造、封装及配套业共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908、909工程的相继实施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一大批半导体方面的专门人才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长起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众多高等院校也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微电子科研实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半导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其次看外部环境。2000年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规模就已达到975亿元人民币,占当时世界集成电路市场的6.9%,三年来,尽管世界半导体市场一蹶不振,但国内市场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到2002年,其市场规模已达1470亿元,占世界集成电路市场的份额也上升到14.4%。在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