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元件产业期待由大到强
发布时间:2007/8/29 0:00:00 访问次数:489
低调的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日前却一反常态,将“2004中国电子元件百强峰会论坛”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据了解,本次论坛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举行的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不少业内人士为之振奋:中国电子元件企业早该这样,让整机企业了解中国电子元件行业,让中国电子元件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已成为电子元件生产大国
早在1988年,我国就开始了电子元件百强的评选工作,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从最初的24亿元发展到现在的585亿元,增长了24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大国。
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古群介绍,今年的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是历届元件百强中最好的一届,元件百强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85.63亿元,比上年度净增123.23亿元,增长26.25%。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学礼更是对本届百强的特点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说,本届百强有三个特点:第一,销售收入进一步提高。本届元件百强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名列第一的企业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5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首次超过10个。第二,产业基地集中度提高。80%以上的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均来自浙江、广东、江苏、福建、上海等五个省市。第三,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崛起。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我国电子元件行业的主角和生力军,分别占电子元件百强销售收入的36.13%、33.02%、22.55%。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指出,从本届电子元件百强可以看出,整个元器件行业的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一方面整机的技术创新活跃,生命周期更短;另一方面,元器件的发展变化速度加快,投资的门槛提高,风险和机遇加大。因此,如何提升电子元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使我国的电子元件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是目前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进入全球供应链迫在眉睫
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几乎众口一词: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入到跨国巨头的电子采购体系当中对中国电子元件企业太重要了。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既是主要的供给源,也是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及设计基地,同时还是新兴的消费市场。因此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成为其中的一环对提升我国电子元件企业的竞争力尤其重要。如何让我国的电子元器件企业进入全球的采购供应链呢?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有关人士给出了答案。
香港关键性零部件制造业协会理事长林伦理建议,首先,元件企业要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在供应链中,为了实现共同盈利的目标,要与客户进行紧密合作,对客户的一举一动要了如指掌,并做出快速反应。其次,一定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品质是切入世界供应链的入场券,没有品质,也就没有制造业的明天。最后,要明白成为优秀的供货商还必须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进入全球供应链,渠道商的作用不可小视。台北市电子零件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暨大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耀光介绍了我国台湾渠道商的一些经验,他说,目前,元器件制造厂多以台湾渠道商为其触角的无限延伸。台湾渠道商可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为他们所接触、服务的客户层面非常广泛,对市场信息了解也多,除可提供给原厂据以判断推出贴近或领先市场的元器件外,他们还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服务,以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创造三赢。此外,台湾的渠道商还可提供未来元件市场的发展趋势给原厂做生产监控的参考,避免或降低库存。他建议祖国大陆的渠道商应参考台湾的经验,他希望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也能看到祖国大陆渠道商的身影。
修炼内功迎接新挑战
虽然我国电子元件应用需求被看好,但存在的供需矛盾仍然不容回避。一方面,我国很多领域的电子元件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另一方面,我国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子元件进口国之一。以前,我国电子元件行业一直是顺差,但近年来,却变为逆差,温学礼解释到,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缺乏高端产品,即缺少核心竞争力。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基础产品处处长季国平对电子元件出现的贸易逆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出现逆差不一定都是坏事,国内企业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目前3C、手机等数字化产品所需的高档次的元器件。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片式化、小型化、高频化的新型元器件产品,并在一些专项中,如汽车电子、小电机等领域开发出一些新的元件产品。
朱耀光也为祖国大陆电子元器件企业的茁壮成长开出了药方,他说,元器件企业要充分利用祖国大陆丰富的土地、人力资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入手,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迈进;要改变观念,摒弃“差不多”的观念,严把质量关;在数字化时代开发出适应数字化产品的新元件;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通过贷款、股权转让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多参加有台湾厂商的展览会,以了解
低调的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日前却一反常态,将“2004中国电子元件百强峰会论坛”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据了解,本次论坛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举行的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不少业内人士为之振奋:中国电子元件企业早该这样,让整机企业了解中国电子元件行业,让中国电子元件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已成为电子元件生产大国
早在1988年,我国就开始了电子元件百强的评选工作,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从最初的24亿元发展到现在的585亿元,增长了24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大国。
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古群介绍,今年的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是历届元件百强中最好的一届,元件百强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85.63亿元,比上年度净增123.23亿元,增长26.25%。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学礼更是对本届百强的特点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说,本届百强有三个特点:第一,销售收入进一步提高。本届元件百强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名列第一的企业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5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首次超过10个。第二,产业基地集中度提高。80%以上的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均来自浙江、广东、江苏、福建、上海等五个省市。第三,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崛起。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我国电子元件行业的主角和生力军,分别占电子元件百强销售收入的36.13%、33.02%、22.55%。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指出,从本届电子元件百强可以看出,整个元器件行业的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一方面整机的技术创新活跃,生命周期更短;另一方面,元器件的发展变化速度加快,投资的门槛提高,风险和机遇加大。因此,如何提升电子元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使我国的电子元件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是目前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进入全球供应链迫在眉睫
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几乎众口一词: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入到跨国巨头的电子采购体系当中对中国电子元件企业太重要了。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既是主要的供给源,也是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及设计基地,同时还是新兴的消费市场。因此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成为其中的一环对提升我国电子元件企业的竞争力尤其重要。如何让我国的电子元器件企业进入全球的采购供应链呢?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有关人士给出了答案。
香港关键性零部件制造业协会理事长林伦理建议,首先,元件企业要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在供应链中,为了实现共同盈利的目标,要与客户进行紧密合作,对客户的一举一动要了如指掌,并做出快速反应。其次,一定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品质是切入世界供应链的入场券,没有品质,也就没有制造业的明天。最后,要明白成为优秀的供货商还必须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进入全球供应链,渠道商的作用不可小视。台北市电子零件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暨大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耀光介绍了我国台湾渠道商的一些经验,他说,目前,元器件制造厂多以台湾渠道商为其触角的无限延伸。台湾渠道商可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为他们所接触、服务的客户层面非常广泛,对市场信息了解也多,除可提供给原厂据以判断推出贴近或领先市场的元器件外,他们还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服务,以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创造三赢。此外,台湾的渠道商还可提供未来元件市场的发展趋势给原厂做生产监控的参考,避免或降低库存。他建议祖国大陆的渠道商应参考台湾的经验,他希望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也能看到祖国大陆渠道商的身影。
修炼内功迎接新挑战
虽然我国电子元件应用需求被看好,但存在的供需矛盾仍然不容回避。一方面,我国很多领域的电子元件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另一方面,我国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子元件进口国之一。以前,我国电子元件行业一直是顺差,但近年来,却变为逆差,温学礼解释到,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缺乏高端产品,即缺少核心竞争力。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基础产品处处长季国平对电子元件出现的贸易逆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出现逆差不一定都是坏事,国内企业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目前3C、手机等数字化产品所需的高档次的元器件。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片式化、小型化、高频化的新型元器件产品,并在一些专项中,如汽车电子、小电机等领域开发出一些新的元件产品。
朱耀光也为祖国大陆电子元器件企业的茁壮成长开出了药方,他说,元器件企业要充分利用祖国大陆丰富的土地、人力资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入手,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迈进;要改变观念,摒弃“差不多”的观念,严把质量关;在数字化时代开发出适应数字化产品的新元件;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通过贷款、股权转让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多参加有台湾厂商的展览会,以了解
上一篇:ARM内核的中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