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3/9/18 20:01:50 访问次数:1315
系统设计部分包括设计要求和系统设计思路与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论证,ICE2QR0665各功能块的划分与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或工作过程。设计要求完全按照竞赛委员会提供的设计要求。应注意的是:在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中,应提出几种(2到3种)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总体设计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其先进性,又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对设计方案应仔细介绍系统设计思路和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框图,对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对选定的方案中的各功能块的工作原理也应介绍。
【示例】1999年题:短波调频接收机(限于篇幅,各部分工作原理介绍和方框图略)。
×,系统设计
1.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任务与要求完全按照竞赛委员会提供的设计要求,限于篇幅略)。
2.系统设计方案
(1)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如图×.×,×所示。系统采用窄带FM/IF葸片MC3361B完成混频、中放和解调,以PLL频率合成方法产生稳定的本振,以D/A转换方法控制输入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从而实现电调谐。采用MCS - 51系列单片机对串行输入锁相频率合成器MC145155 -2的分频比进行预置,通过D/A输出控制电压,采用8279键盘显示电路,以串行Ez PROM实现多种程控搜索、电台存储和载波显示。
(2)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如图×.×,×所示。系统由接收机、频率合成器、单片机系统三部分组成。从天线输入的信号经8~10 MHz带通滤波器滤波、10.7 MHz陷波器陷波后(抑制中频干扰),送入MC3362进行二次混频、鉴频处理,还原出音频信号。
MC3362的本振频率由频率合成器产生,并给单片机提供锁台电平,同时单片机系统根据不同的搜索模式产生相应的并行码送至频率合成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出相应信息。
调谐方式采用PLL频率合成方式。利用锁相频率合成技术,可以获得高稳定度的本振信号。通过改变可编程分频器的预置数值,可得到一系列的本振信号,此时本振的稳定度与晶振的频率稳定度相同,而且能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频率步进搜索,自动搜索、预置电台、载频显示等功能。
经过方案比较与论证,发射和接收部分的组成框图分别如图×.×,×和图×,×,×所示。其中发射部分的集成电路MC1648、MC14 5152、MC12022、低通滤波器和晶振构成锁相环频率合成器、音频处理器、数据编码器、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按键处理、LCD驱动。接收部分由收音模块、音频输出模块、数据接收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四大部分组成,单片机起控制作用。由于电路中既有数字电路又有高频电路,需将高频地和数字地分开,以及高频电路用金属屏蔽隔离,以减小交叉调制等干扰。
【示例】1999年题:短波调频接收机(限于篇幅,各部分工作原理介绍和方框图略)。
×,系统设计
1.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任务与要求完全按照竞赛委员会提供的设计要求,限于篇幅略)。
2.系统设计方案
(1)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如图×.×,×所示。系统采用窄带FM/IF葸片MC3361B完成混频、中放和解调,以PLL频率合成方法产生稳定的本振,以D/A转换方法控制输入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从而实现电调谐。采用MCS - 51系列单片机对串行输入锁相频率合成器MC145155 -2的分频比进行预置,通过D/A输出控制电压,采用8279键盘显示电路,以串行Ez PROM实现多种程控搜索、电台存储和载波显示。
(2)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如图×.×,×所示。系统由接收机、频率合成器、单片机系统三部分组成。从天线输入的信号经8~10 MHz带通滤波器滤波、10.7 MHz陷波器陷波后(抑制中频干扰),送入MC3362进行二次混频、鉴频处理,还原出音频信号。
MC3362的本振频率由频率合成器产生,并给单片机提供锁台电平,同时单片机系统根据不同的搜索模式产生相应的并行码送至频率合成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出相应信息。
调谐方式采用PLL频率合成方式。利用锁相频率合成技术,可以获得高稳定度的本振信号。通过改变可编程分频器的预置数值,可得到一系列的本振信号,此时本振的稳定度与晶振的频率稳定度相同,而且能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频率步进搜索,自动搜索、预置电台、载频显示等功能。
经过方案比较与论证,发射和接收部分的组成框图分别如图×.×,×和图×,×,×所示。其中发射部分的集成电路MC1648、MC14 5152、MC12022、低通滤波器和晶振构成锁相环频率合成器、音频处理器、数据编码器、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按键处理、LCD驱动。接收部分由收音模块、音频输出模块、数据接收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四大部分组成,单片机起控制作用。由于电路中既有数字电路又有高频电路,需将高频地和数字地分开,以及高频电路用金属屏蔽隔离,以减小交叉调制等干扰。
系统设计部分包括设计要求和系统设计思路与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论证,ICE2QR0665各功能块的划分与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或工作过程。设计要求完全按照竞赛委员会提供的设计要求。应注意的是:在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中,应提出几种(2到3种)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总体设计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其先进性,又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对设计方案应仔细介绍系统设计思路和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框图,对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对选定的方案中的各功能块的工作原理也应介绍。
【示例】1999年题:短波调频接收机(限于篇幅,各部分工作原理介绍和方框图略)。
×,系统设计
1.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任务与要求完全按照竞赛委员会提供的设计要求,限于篇幅略)。
2.系统设计方案
(1)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如图×.×,×所示。系统采用窄带FM/IF葸片MC3361B完成混频、中放和解调,以PLL频率合成方法产生稳定的本振,以D/A转换方法控制输入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从而实现电调谐。采用MCS - 51系列单片机对串行输入锁相频率合成器MC145155 -2的分频比进行预置,通过D/A输出控制电压,采用8279键盘显示电路,以串行Ez PROM实现多种程控搜索、电台存储和载波显示。
(2)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如图×.×,×所示。系统由接收机、频率合成器、单片机系统三部分组成。从天线输入的信号经8~10 MHz带通滤波器滤波、10.7 MHz陷波器陷波后(抑制中频干扰),送入MC3362进行二次混频、鉴频处理,还原出音频信号。
MC3362的本振频率由频率合成器产生,并给单片机提供锁台电平,同时单片机系统根据不同的搜索模式产生相应的并行码送至频率合成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出相应信息。
调谐方式采用PLL频率合成方式。利用锁相频率合成技术,可以获得高稳定度的本振信号。通过改变可编程分频器的预置数值,可得到一系列的本振信号,此时本振的稳定度与晶振的频率稳定度相同,而且能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频率步进搜索,自动搜索、预置电台、载频显示等功能。
经过方案比较与论证,发射和接收部分的组成框图分别如图×.×,×和图×,×,×所示。其中发射部分的集成电路MC1648、MC14 5152、MC12022、低通滤波器和晶振构成锁相环频率合成器、音频处理器、数据编码器、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按键处理、LCD驱动。接收部分由收音模块、音频输出模块、数据接收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四大部分组成,单片机起控制作用。由于电路中既有数字电路又有高频电路,需将高频地和数字地分开,以及高频电路用金属屏蔽隔离,以减小交叉调制等干扰。
【示例】1999年题:短波调频接收机(限于篇幅,各部分工作原理介绍和方框图略)。
×,系统设计
1.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任务与要求完全按照竞赛委员会提供的设计要求,限于篇幅略)。
2.系统设计方案
(1)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1如图×.×,×所示。系统采用窄带FM/IF葸片MC3361B完成混频、中放和解调,以PLL频率合成方法产生稳定的本振,以D/A转换方法控制输入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从而实现电调谐。采用MCS - 51系列单片机对串行输入锁相频率合成器MC145155 -2的分频比进行预置,通过D/A输出控制电压,采用8279键盘显示电路,以串行Ez PROM实现多种程控搜索、电台存储和载波显示。
(2)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
短波调频接收机设计方案2如图×.×,×所示。系统由接收机、频率合成器、单片机系统三部分组成。从天线输入的信号经8~10 MHz带通滤波器滤波、10.7 MHz陷波器陷波后(抑制中频干扰),送入MC3362进行二次混频、鉴频处理,还原出音频信号。
MC3362的本振频率由频率合成器产生,并给单片机提供锁台电平,同时单片机系统根据不同的搜索模式产生相应的并行码送至频率合成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本振信号,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出相应信息。
调谐方式采用PLL频率合成方式。利用锁相频率合成技术,可以获得高稳定度的本振信号。通过改变可编程分频器的预置数值,可得到一系列的本振信号,此时本振的稳定度与晶振的频率稳定度相同,而且能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频率步进搜索,自动搜索、预置电台、载频显示等功能。
经过方案比较与论证,发射和接收部分的组成框图分别如图×.×,×和图×,×,×所示。其中发射部分的集成电路MC1648、MC14 5152、MC12022、低通滤波器和晶振构成锁相环频率合成器、音频处理器、数据编码器、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按键处理、LCD驱动。接收部分由收音模块、音频输出模块、数据接收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四大部分组成,单片机起控制作用。由于电路中既有数字电路又有高频电路,需将高频地和数字地分开,以及高频电路用金属屏蔽隔离,以减小交叉调制等干扰。
上一篇:设计总结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
上一篇:单元电路设计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