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补偿法
发布时间:2013/6/15 19:26:07 访问次数:2107
用小电容能够把主极点移向低的频率。经常使用的G6K-2F-Y DC24相位补偿法是米勒补偿法或者叫做极点分离法。它不是俅窄频带法那样,在节点和地之间插入电容器,而是在电路中的反转放大器的输入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追加电容器。
首先通过模拟对它的效果进行确认。这里的OP放大器,对于所有都装入OP放大器内部的反转放大器来说,输入输出节点只是由晶体管Q3决定。因此,追加电容器的地方是图14.21的C,也就是说,位于Q。的基极一集电极之间。图14. 29示出C。分别改变为lfF,lOpF,lOOpF,InF时的环路增益。在C为lOOpF的场合,零交叉频率是9.2MHz,相位滞后为-107,那么相位余量
就是180-107—73。用窄频带法,为了得到差不多相同的相位余量需要50nF,电容量大约是米勒法的500倍。而用米勒法,lOOpF就能够进行充分的补偿。用小的容量能够获得同等的补偿效果,这是米勒法的优点之一。
主极点移向低的频率,2次极点移向高的频率,所以得到的GB积大。在相同的相位余量下,能够得到约10倍的GB积。米勒补偿法,使用小的电容,而具有这样两个优点,所以,实际上窄频带法几乎不被使用。
把表示窄频带法的相位补偿的图14. 28与表示米勒法的相位补偿的图14.29相比较,我们注意到,在高的频率下的特性有所不同。用窄频带法的2次极点的频率没有怎么变化,而用米勒法时,2次极点p2向高的频率方向移动。图14. 30模型化表示出这种情况。由于窄频带法的2次极点的频率没有变化,所以需要使零交叉频率处于2次极点的频率以下。而用米勒法时,由于2次极点向高的频率方向移动,所以很少的补偿量就可以,因而能够得到更犬的B积。把这种主极点和2次极点分别向低的频率方向和高的频率方向移动叫做极点分离。关于极点分离的原理,将在Appendix B中说明。
用小电容能够把主极点移向低的频率。经常使用的G6K-2F-Y DC24相位补偿法是米勒补偿法或者叫做极点分离法。它不是俅窄频带法那样,在节点和地之间插入电容器,而是在电路中的反转放大器的输入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追加电容器。
首先通过模拟对它的效果进行确认。这里的OP放大器,对于所有都装入OP放大器内部的反转放大器来说,输入输出节点只是由晶体管Q3决定。因此,追加电容器的地方是图14.21的C,也就是说,位于Q。的基极一集电极之间。图14. 29示出C。分别改变为lfF,lOpF,lOOpF,InF时的环路增益。在C为lOOpF的场合,零交叉频率是9.2MHz,相位滞后为-107,那么相位余量
就是180-107—73。用窄频带法,为了得到差不多相同的相位余量需要50nF,电容量大约是米勒法的500倍。而用米勒法,lOOpF就能够进行充分的补偿。用小的容量能够获得同等的补偿效果,这是米勒法的优点之一。
主极点移向低的频率,2次极点移向高的频率,所以得到的GB积大。在相同的相位余量下,能够得到约10倍的GB积。米勒补偿法,使用小的电容,而具有这样两个优点,所以,实际上窄频带法几乎不被使用。
把表示窄频带法的相位补偿的图14. 28与表示米勒法的相位补偿的图14.29相比较,我们注意到,在高的频率下的特性有所不同。用窄频带法的2次极点的频率没有怎么变化,而用米勒法时,2次极点p2向高的频率方向移动。图14. 30模型化表示出这种情况。由于窄频带法的2次极点的频率没有变化,所以需要使零交叉频率处于2次极点的频率以下。而用米勒法时,由于2次极点向高的频率方向移动,所以很少的补偿量就可以,因而能够得到更犬的B积。把这种主极点和2次极点分别向低的频率方向和高的频率方向移动叫做极点分离。关于极点分离的原理,将在Appendix B中说明。
上一篇:窄频带法
上一篇:解决OP放大器电路的振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