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电桥式振荡电路
发布时间:2012/7/31 18:08:47 访问次数:2057
图7.72是一个经常用来产生正弦波SR180振荡的电路。图中有OP放大器的图形符号,如果电路中有正反馈或负反馈,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电路都会产生振荡。这个电路为什么振荡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①电路的工作原理:输出通过C和R返回到非反相输入。由于输入中加入了反馈,信号被进一步放大,然后再经一次放大,再返回到输入……,如此循环的结果,输出加剧起来,这就是正反馈。如果正反馈仅仅由电阻构成,那么输出就会在最高或最低的某一方向失控。如果既有C又有R,那么输入在即将接近0电平时立即返回。一返回,它就被放大,输出就滑原来的反方向振动。振荡就是上述一系列动作的重复循环。
文氏电桥式电路的特点是振荡频率中携带的反馈能量比C和R组成的正反馈环路更多,该频率用11(2-rCR)表示。
②整形:为了让振荡波形呈现正弦波,需要抑制输出不失控,办法是通过二极管加大负反馈,这样就可以靠负反馈来抑制正反馈,同时达到增大振幅的目的。
图7.73放大器的工作点的设定 阻由如下方法确定:
①让流过输出级晶体管Trz的电流约为ImA。
②由于输出级晶体管Trz的发射极电压同时也向输入级晶体管提供基极电流,所以它应该高于0. 7V。
③输出级晶体管发射极的电阻R7正好取lkfl,于是电流为0.7mA。
④输出级的集电极电压应该产生大幅振荡的效果,即以1.9V为中心,波峰为3V,波谷为0.8V(发射极电压+0.1V)。集电极电阻R。产生的电压降为1.1V,电流不变(仍为以前求得的发射板电流值0.7mA),于是求得电阻值为1.6k\fl,。
⑤设定输入级晶体管的发射极电阻R4为1.2kQ(lkfl也可,但随后求出的集电极电阻值就不完整了)。因为发射极电压为0.1V,故电流为0.0833mA。
⑥输出级基极电压为1.3V,输入级集电极电阻R3引起的电压下降就为1.7V。若取电流与发射极电流相同,R3的阻值就是把1.7除以0.0833×10q,得到的值大约20kCZ。
图7.72是一个经常用来产生正弦波SR180振荡的电路。图中有OP放大器的图形符号,如果电路中有正反馈或负反馈,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电路都会产生振荡。这个电路为什么振荡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①电路的工作原理:输出通过C和R返回到非反相输入。由于输入中加入了反馈,信号被进一步放大,然后再经一次放大,再返回到输入……,如此循环的结果,输出加剧起来,这就是正反馈。如果正反馈仅仅由电阻构成,那么输出就会在最高或最低的某一方向失控。如果既有C又有R,那么输入在即将接近0电平时立即返回。一返回,它就被放大,输出就滑原来的反方向振动。振荡就是上述一系列动作的重复循环。
文氏电桥式电路的特点是振荡频率中携带的反馈能量比C和R组成的正反馈环路更多,该频率用11(2-rCR)表示。
②整形:为了让振荡波形呈现正弦波,需要抑制输出不失控,办法是通过二极管加大负反馈,这样就可以靠负反馈来抑制正反馈,同时达到增大振幅的目的。
图7.73放大器的工作点的设定 阻由如下方法确定:
①让流过输出级晶体管Trz的电流约为ImA。
②由于输出级晶体管Trz的发射极电压同时也向输入级晶体管提供基极电流,所以它应该高于0. 7V。
③输出级晶体管发射极的电阻R7正好取lkfl,于是电流为0.7mA。
④输出级的集电极电压应该产生大幅振荡的效果,即以1.9V为中心,波峰为3V,波谷为0.8V(发射极电压+0.1V)。集电极电阻R。产生的电压降为1.1V,电流不变(仍为以前求得的发射板电流值0.7mA),于是求得电阻值为1.6k\fl,。
⑤设定输入级晶体管的发射极电阻R4为1.2kQ(lkfl也可,但随后求出的集电极电阻值就不完整了)。因为发射极电压为0.1V,故电流为0.0833mA。
⑥输出级基极电压为1.3V,输入级集电极电阻R3引起的电压下降就为1.7V。若取电流与发射极电流相同,R3的阻值就是把1.7除以0.0833×10q,得到的值大约20kC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