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路径
发布时间:2012/7/3 20:05:21 访问次数:873
前面说过,比fmax低的频率无法GRM155F50J105ZE01D在如图1所示的电离层中穿透得更远,也就没有更大的跳跃距离。射线路径可以用弯曲电离层很容易地算出来,但是在球面坐标上显示出来则不方便。作为替代,我们可以使用直角坐标,水平轴显示沿着弯曲地表的距离,而垂直轴则为高出地表的高度。两个轴上代表的距离比例经常是不一样的。
来看看图3,它显示当射线以高于地平线5。的角度发射,并进入一个带有如图1所示特征的弯曲电离层时的结果。射线轨迹一开始显示最低频率(即2MHz)在该电离层底部的弯曲或折射,然后随着频率的增加,该图显示出了对该层更深的穿透,13MHz的射线来到靠近电子浓度峰值处(300km高度),然后14—20MHz的射线向上穿过F层峰值处,并进入电离层的顶端。图3中的射线轨迹同时显示了给定发射仰角的这些跳跃距离。
接下来看看图4,其中的发射角增加至离水平面15。。可以看到,在更陡的发射角上,跳跃距离缩短到了几乎1/4,而F层所支持的前向传播的最高频率从13MHz降低到了IOMHz。
图5显示了一个中纬度地区黎明时分的电离层中的射线轨迹,包括了位于大约115km高度上E层的电离。在这个环境中,在E层中使用的剖面电子浓度从90Cqri很快地上升到一个大约115km的“平原”,foFE的值为2.5MHz。从这里开始,电子浓度平稳地升高至F层的位于285km的峰值高度处,foF2的值为8.OMHz。在这个情况下,发射角度设定于高于水平面5 6,最低频率取值为3MHz,且频率以每次3MHz的步进一直到48MHz。
图5还显示由E屡送回来的低频率射线(3~9MHz),然后是在穿越F2峰值处之前被送回地球的12—33MHz的射线,最后是36MHz&更高频率的射线穿越进入F层的上部。图5同时显示出,12MHz的射线在上行及下行通过E层时会有一些偏离,这与折射率或弯曲率的改变有关,是射线通过一个电子浓度开始趋于平稳的(正如在E层边际以下)区域,然后再次随着高度增加而开始增加所导致的。
前面说过,比fmax低的频率无法GRM155F50J105ZE01D在如图1所示的电离层中穿透得更远,也就没有更大的跳跃距离。射线路径可以用弯曲电离层很容易地算出来,但是在球面坐标上显示出来则不方便。作为替代,我们可以使用直角坐标,水平轴显示沿着弯曲地表的距离,而垂直轴则为高出地表的高度。两个轴上代表的距离比例经常是不一样的。
来看看图3,它显示当射线以高于地平线5。的角度发射,并进入一个带有如图1所示特征的弯曲电离层时的结果。射线轨迹一开始显示最低频率(即2MHz)在该电离层底部的弯曲或折射,然后随着频率的增加,该图显示出了对该层更深的穿透,13MHz的射线来到靠近电子浓度峰值处(300km高度),然后14—20MHz的射线向上穿过F层峰值处,并进入电离层的顶端。图3中的射线轨迹同时显示了给定发射仰角的这些跳跃距离。
接下来看看图4,其中的发射角增加至离水平面15。。可以看到,在更陡的发射角上,跳跃距离缩短到了几乎1/4,而F层所支持的前向传播的最高频率从13MHz降低到了IOMHz。
图5显示了一个中纬度地区黎明时分的电离层中的射线轨迹,包括了位于大约115km高度上E层的电离。在这个环境中,在E层中使用的剖面电子浓度从90Cqri很快地上升到一个大约115km的“平原”,foFE的值为2.5MHz。从这里开始,电子浓度平稳地升高至F层的位于285km的峰值高度处,foF2的值为8.OMHz。在这个情况下,发射角度设定于高于水平面5 6,最低频率取值为3MHz,且频率以每次3MHz的步进一直到48MHz。
图5还显示由E屡送回来的低频率射线(3~9MHz),然后是在穿越F2峰值处之前被送回地球的12—33MHz的射线,最后是36MHz&更高频率的射线穿越进入F层的上部。图5同时显示出,12MHz的射线在上行及下行通过E层时会有一些偏离,这与折射率或弯曲率的改变有关,是射线通过一个电子浓度开始趋于平稳的(正如在E层边际以下)区域,然后再次随着高度增加而开始增加所导致的。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