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中的IP技术
发布时间:2008/9/4 0:00:00 访问次数:686
1 引言
芯片设计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系统芯片soc(system-on-a-chip)已经成为ic业界的焦点,芯片性能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开发周期越来越长,设计质量越来越难于控制,芯片设计成本越来越趋于高昂。
这种情形很像计算机界所面临的问题: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飞速发展,而软件设计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设计规模上不去,设计质量难于控制,设计周期无限延长 ……。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软件设计方法学在开放性、可移植性、面向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如今的软件工程,已经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有很多系统的方法值得芯片设计业学习和借鉴。根植于软件业面向设计模式的ip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案,以解决当今芯片设计工业界所面临的难题。
本文从ip开发和集成两个方面入手,重点阐述了ip的基本特征,ip的设计流程及设计中的关键技术,ip集成的一般考虑及集成的关键技术,ip模块的评估与选择等,并探讨了国内ip技术发展的一些思路。
2 ip开发
2.1 ip的基本特征
ip的本质特征是可重用性,其通常必然满足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通用性好,二是正确性有100%的保证,三是可移植性好。通用性好是指ip的功能在某一应用领域广泛通用,ip的实现一般满足子功能可配置、甚至可编程的特点,如最常见的ip嵌入式cpu模块就具有非常好的通用性。正确性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是指ip的实现严格遵守一系列的可重用设计开发规范,ip的验证用例具有完备性,功能覆盖率、测试覆盖率都能够达到100%;并能够完全覆盖ip工作的临界条件,提供相应的大流量测试、随机性测试、甚至能够提供软硬件协同仿真的测试环境等。可移植性好是指ip的实现如行为描述、网表、gdsii文件具有可移植性,其设计输入可以在不同的开发平台上重现;综合用批处理文件具有可移植性,ip的综合结果可以用不同的综合工具,在不同的综合库条件下正确重现;仿真用测试用例可重用,测试环境可以很方便的重现,ip的验证可以用不同的仿真器,在不同的仿真库条件下重现。
2.2 ip开发流程
ip开发的流程主要包括两条主线:ip设计和ip验证。ip设计流程一般可划分为确定规格和模块划分、子模块的定义和设计、顶层模块的设计、产品化等四个阶段。ip验证流程包括了建立参照模型、建立测试平台和准备验证用例、回归测试、形式验证。图1是我们推荐使用的ip开发流程。
2.2.1 ip设计的四大阶段
(1) 确定规格和划分模块
ip的规格至少包含以下内容:概述、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物理需求、详细的结构模块框图、对外系统接口的详细定义、可配置功能详细描述、需要支持的制造测试方法、需要支持的验证策略等。确定规格的过程一般又包括行为建模进行功能论证,可行性分析就性能和成本进行折中等活动。
划分模块是指规划师在给出ip结构模块框图的同时,对于每个子模块给出一个详细的功能描述,同时必须明确子模块之间的接口的时序要求。只有规划好,才能够建设好。确定规格和划分模块是ip开发是否成功最为关键的一步。
(2) 子模块定义和设计
设计小组对所有子模块的规格进行讨论和审查,重点检查时序接口和功能接口的一致性。设计者随后整沓鲎幽?榈南晗干杓品桨浮=酉吕瓷杓普甙凑帐迪址桨缚急嘈碦tl代码、编写时间约束文件、综合的批处理文件、子模块验证用测试平台(testbench)和测试套件(test suite)等。当这些工作完成并通过代码规范性检查、测试覆盖率检查、功能覆盖率检查、性能分析包括dft、sta检查、功耗分析检查等验收以后,这个子模块就可用来与其他模块一起集成了。
(3) 顶层模块设计
顶层模块的设计就是把子模块集成起来,产生顶层模块,并对它做综合处理和功能验证。综合过程包括编写综合的批处理文件,在不同的参考库上综合,针对在制造上的可测试性插入扫描链、atpg,并进行最终的性能分析和功耗分析等。验证过程包括根据由行为模型发展来的测试向量对顶层模块进行仿真测试,针对ip模块的可配置选项进行多种配置条件下的回归测试,利用仿真工具检验测试向量的覆盖率等。
(4) ip的产品化
ip产品化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提供ip设计和验证用testbench,用商用转换器进行打包提交,但转换后需要重新验证,比如做回归测试以确保转换有效,并强调在几个主流仿真器上做仿真,在几种主要工艺库上做综合,做门级仿真,做形式验证以保证网表和rtl级的一致性,产生或更新用户文档等。如果是硬ip的开发,还需要在顶层模块(软ip)的基础上进行布局布线,版图提取,时序分析和形式验证,集成到试用该ip的原
1 引言
芯片设计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系统芯片soc(system-on-a-chip)已经成为ic业界的焦点,芯片性能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开发周期越来越长,设计质量越来越难于控制,芯片设计成本越来越趋于高昂。
这种情形很像计算机界所面临的问题: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飞速发展,而软件设计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设计规模上不去,设计质量难于控制,设计周期无限延长 ……。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软件设计方法学在开放性、可移植性、面向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如今的软件工程,已经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有很多系统的方法值得芯片设计业学习和借鉴。根植于软件业面向设计模式的ip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案,以解决当今芯片设计工业界所面临的难题。
本文从ip开发和集成两个方面入手,重点阐述了ip的基本特征,ip的设计流程及设计中的关键技术,ip集成的一般考虑及集成的关键技术,ip模块的评估与选择等,并探讨了国内ip技术发展的一些思路。
2 ip开发
2.1 ip的基本特征
ip的本质特征是可重用性,其通常必然满足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通用性好,二是正确性有100%的保证,三是可移植性好。通用性好是指ip的功能在某一应用领域广泛通用,ip的实现一般满足子功能可配置、甚至可编程的特点,如最常见的ip嵌入式cpu模块就具有非常好的通用性。正确性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是指ip的实现严格遵守一系列的可重用设计开发规范,ip的验证用例具有完备性,功能覆盖率、测试覆盖率都能够达到100%;并能够完全覆盖ip工作的临界条件,提供相应的大流量测试、随机性测试、甚至能够提供软硬件协同仿真的测试环境等。可移植性好是指ip的实现如行为描述、网表、gdsii文件具有可移植性,其设计输入可以在不同的开发平台上重现;综合用批处理文件具有可移植性,ip的综合结果可以用不同的综合工具,在不同的综合库条件下正确重现;仿真用测试用例可重用,测试环境可以很方便的重现,ip的验证可以用不同的仿真器,在不同的仿真库条件下重现。
2.2 ip开发流程
ip开发的流程主要包括两条主线:ip设计和ip验证。ip设计流程一般可划分为确定规格和模块划分、子模块的定义和设计、顶层模块的设计、产品化等四个阶段。ip验证流程包括了建立参照模型、建立测试平台和准备验证用例、回归测试、形式验证。图1是我们推荐使用的ip开发流程。
2.2.1 ip设计的四大阶段
(1) 确定规格和划分模块
ip的规格至少包含以下内容:概述、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物理需求、详细的结构模块框图、对外系统接口的详细定义、可配置功能详细描述、需要支持的制造测试方法、需要支持的验证策略等。确定规格的过程一般又包括行为建模进行功能论证,可行性分析就性能和成本进行折中等活动。
划分模块是指规划师在给出ip结构模块框图的同时,对于每个子模块给出一个详细的功能描述,同时必须明确子模块之间的接口的时序要求。只有规划好,才能够建设好。确定规格和划分模块是ip开发是否成功最为关键的一步。
(2) 子模块定义和设计
设计小组对所有子模块的规格进行讨论和审查,重点检查时序接口和功能接口的一致性。设计者随后整沓鲎幽?榈南晗干杓品桨浮=酉吕瓷杓普甙凑帐迪址桨缚急嘈碦tl代码、编写时间约束文件、综合的批处理文件、子模块验证用测试平台(testbench)和测试套件(test suite)等。当这些工作完成并通过代码规范性检查、测试覆盖率检查、功能覆盖率检查、性能分析包括dft、sta检查、功耗分析检查等验收以后,这个子模块就可用来与其他模块一起集成了。
(3) 顶层模块设计
顶层模块的设计就是把子模块集成起来,产生顶层模块,并对它做综合处理和功能验证。综合过程包括编写综合的批处理文件,在不同的参考库上综合,针对在制造上的可测试性插入扫描链、atpg,并进行最终的性能分析和功耗分析等。验证过程包括根据由行为模型发展来的测试向量对顶层模块进行仿真测试,针对ip模块的可配置选项进行多种配置条件下的回归测试,利用仿真工具检验测试向量的覆盖率等。
(4) ip的产品化
ip产品化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提供ip设计和验证用testbench,用商用转换器进行打包提交,但转换后需要重新验证,比如做回归测试以确保转换有效,并强调在几个主流仿真器上做仿真,在几种主要工艺库上做综合,做门级仿真,做形式验证以保证网表和rtl级的一致性,产生或更新用户文档等。如果是硬ip的开发,还需要在顶层模块(软ip)的基础上进行布局布线,版图提取,时序分析和形式验证,集成到试用该ip的原
上一篇:全新LMV83x系列运算放大器
上一篇:高清电视芯片的综合优化设计
热门点击
- 通用芯片和嵌入式芯片有什么区别
- 芯片大小和电极位置对GaN基LED特性的影响
- 用UC3842芯片设计开关电源
-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芯片LB1690
- 芯片设计中的IP技术
- 滑动条与转轮的触摸传感器芯片
- 高清电视芯片的综合优化设计
- 可编程系统级芯片(SoPC)应用
- 用低温芯片增强卫星系统的性能
- 高速芯片冷却技术的趋势
推荐技术资料
- 单片机版光立方的制作
- N视频: http://v.youku.comN_sh...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