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通信网络

基于私网穿越的移动IP无缝切换改进办法

发布时间:2008/8/28 0:00:00 访问次数:485

  1 引言

  移动计算和移动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应用系统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其应用面覆盖了小到飞机、轮船和汽车的移动计算设备,大到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多个不同层次。目前单个接入点所能覆盖的范围十分有限,移动节点发生跨区域切换和频繁切换的可能性较高。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总结了现有的解决方案,它们都可以显著减少移动节点的切换时间。

  nat实现网络地址转换功能。通过nat可以实现私网与外网的隔离。nat作为一种安全的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私网主机的安全。nat对外出的和外来的网络通信都可以使用。从外出数据包的角度看,nat允许内部主机共享一个或者多个ip地址;从外来数据包的角度看,nat把公共地址映射到不同主机的私有地址,使数据包能够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本文在预注册方法与后注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相结合的改进办法。可以进一步减少切换时延。此外,还提出将nat穿透技术与移动节点通信相结合,解决了私网条件下移动节点的互相通信问题。文章末尾还利用petri网建模的方式,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2、基于私网穿越的移动ip无缝切换机制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移动ipv4的私网穿越问题。所谓无缝切换是指同时具有低延迟切换和低损失切换两种切换优点的切换方式。本节在分析原有的预注册方法的交互过程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2.1预注册方法

  对于低延迟切换采用一种改进的预注册与后注册相结合的切换方法。对于低损失切换采用一种多层次的区域注册的方法(利用gfa)。预注册的过程可以用图1来描述。

  a. 原来的外部代理向移动节点即将切换到的新的外部代理发出代理路由请求以便获得新的外部代理的ip地址或者链路层地址(比如mac地址)。

  b. 新的外部代理以广播的形式返回自身的ip地址或者链路层地址。

  c. 移动节点向原来的外部节点请求新的外部代理的地址。如果没有这一步说明链路层切换是由网络发动的。否则是由移动节点自主发动的。

  d. 原来的外部代理向移动节点返回新的外部代理的地址。

  e. 移动节点开始向新的外部代理移动。此时,移动节点会向新的外部代理注册。注意到此时还在链路层切换的阶段,实际上并没有建立移动节点到新的外部代理的物理连接。因此,请求实际上通过原来的外部代理进行转发。

  f. 新的外部代理向网关外部代理(gfa)进行区域注册。

  g. 如果移动节点移动到了另外的网关代理的范围,则重新注册全局coa。

  h. 本地代理返回gfa地址作为移动节点新的全局coa。

  i. gfa向新的外部代理转发本地代理的注册回复。

  j. 新的外部代理向移动节点转发注册回复。注册回复中包括本地coa和全局coa。

  图1 预注册方法

  2.2 改进的预注册方法与后注册方法的结合方法

  原来的相结合的方法是在预注册的方法启动的时候加入一个计时器来设定超时时间,一旦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内返回注册应答也就是说在正式切换前没有提前完成链路层的切换。这个时候启动后注册的方法建立多个外部代理之间的双向隧道。而改进的预注册与后注册相结合的方法是在预注册的过程中并行加入后注册的方法。

  在步骤a中增加:由原来的外部代理向新的外部代理发送切换请求(handoff request) 在步骤b中增加:在接到切换请求之后新的外部代理发送切换恢复(handoff reply) 通过增加的部分,可以建立起原来的外部代理与新的外部代理之间的双向隧道。于是在链路层切换没有完成之前节点都可以通过这个双向隧道保持相互的连接不中断。与原来的预注册方法失败之后再调用后注册方法的结合方法相比,改进的方法节约了失败之后建立双向隧道所需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了延迟。

  2.3 私网穿越

  为了能够使得私网的移动结点可以在公网上通信,可以使用nat穿透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原型设计中可以把nat和gfa放在一起考虑。也就是说用软件的方式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实现nat和gfa。

  x是位于公网上的全局节点,mh是位于gfa/nat后面的私有节点。x向ha发送以mh为目标节点的数据包。初始化的时候,x、mh各自向各自的gfa进行区域注册。获得了fa和gfa的地址,即lcoa与gcoa。

  x请求到mh的数据包首先封装在到fa的ip负载中路由到fa,fa为了穿透防火墙用udp封装esp隧道发给gfa,gfa经过地址变换后发送到ha。ha收到数据包之后取出最里层的原始信包,再把信包传递给mh。由于x,mh都已经知道了对方的终端,下一步它们各自gfa就可以直接通信了。当然,所用的穿透方法还是用udp封装esp隧道。

  3系统建模与性能评价

  本节针对改进的方法,利用petri网进行系统建模,得到如图2的滑动窗口协议的链路层快速

  1 引言

  移动计算和移动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应用系统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其应用面覆盖了小到飞机、轮船和汽车的移动计算设备,大到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多个不同层次。目前单个接入点所能覆盖的范围十分有限,移动节点发生跨区域切换和频繁切换的可能性较高。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总结了现有的解决方案,它们都可以显著减少移动节点的切换时间。

  nat实现网络地址转换功能。通过nat可以实现私网与外网的隔离。nat作为一种安全的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私网主机的安全。nat对外出的和外来的网络通信都可以使用。从外出数据包的角度看,nat允许内部主机共享一个或者多个ip地址;从外来数据包的角度看,nat把公共地址映射到不同主机的私有地址,使数据包能够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本文在预注册方法与后注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相结合的改进办法。可以进一步减少切换时延。此外,还提出将nat穿透技术与移动节点通信相结合,解决了私网条件下移动节点的互相通信问题。文章末尾还利用petri网建模的方式,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2、基于私网穿越的移动ip无缝切换机制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移动ipv4的私网穿越问题。所谓无缝切换是指同时具有低延迟切换和低损失切换两种切换优点的切换方式。本节在分析原有的预注册方法的交互过程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2.1预注册方法

  对于低延迟切换采用一种改进的预注册与后注册相结合的切换方法。对于低损失切换采用一种多层次的区域注册的方法(利用gfa)。预注册的过程可以用图1来描述。

  a. 原来的外部代理向移动节点即将切换到的新的外部代理发出代理路由请求以便获得新的外部代理的ip地址或者链路层地址(比如mac地址)。

  b. 新的外部代理以广播的形式返回自身的ip地址或者链路层地址。

  c. 移动节点向原来的外部节点请求新的外部代理的地址。如果没有这一步说明链路层切换是由网络发动的。否则是由移动节点自主发动的。

  d. 原来的外部代理向移动节点返回新的外部代理的地址。

  e. 移动节点开始向新的外部代理移动。此时,移动节点会向新的外部代理注册。注意到此时还在链路层切换的阶段,实际上并没有建立移动节点到新的外部代理的物理连接。因此,请求实际上通过原来的外部代理进行转发。

  f. 新的外部代理向网关外部代理(gfa)进行区域注册。

  g. 如果移动节点移动到了另外的网关代理的范围,则重新注册全局coa。

  h. 本地代理返回gfa地址作为移动节点新的全局coa。

  i. gfa向新的外部代理转发本地代理的注册回复。

  j. 新的外部代理向移动节点转发注册回复。注册回复中包括本地coa和全局coa。

  图1 预注册方法

  2.2 改进的预注册方法与后注册方法的结合方法

  原来的相结合的方法是在预注册的方法启动的时候加入一个计时器来设定超时时间,一旦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内返回注册应答也就是说在正式切换前没有提前完成链路层的切换。这个时候启动后注册的方法建立多个外部代理之间的双向隧道。而改进的预注册与后注册相结合的方法是在预注册的过程中并行加入后注册的方法。

  在步骤a中增加:由原来的外部代理向新的外部代理发送切换请求(handoff request) 在步骤b中增加:在接到切换请求之后新的外部代理发送切换恢复(handoff reply) 通过增加的部分,可以建立起原来的外部代理与新的外部代理之间的双向隧道。于是在链路层切换没有完成之前节点都可以通过这个双向隧道保持相互的连接不中断。与原来的预注册方法失败之后再调用后注册方法的结合方法相比,改进的方法节约了失败之后建立双向隧道所需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了延迟。

  2.3 私网穿越

  为了能够使得私网的移动结点可以在公网上通信,可以使用nat穿透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原型设计中可以把nat和gfa放在一起考虑。也就是说用软件的方式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实现nat和gfa。

  x是位于公网上的全局节点,mh是位于gfa/nat后面的私有节点。x向ha发送以mh为目标节点的数据包。初始化的时候,x、mh各自向各自的gfa进行区域注册。获得了fa和gfa的地址,即lcoa与gcoa。

  x请求到mh的数据包首先封装在到fa的ip负载中路由到fa,fa为了穿透防火墙用udp封装esp隧道发给gfa,gfa经过地址变换后发送到ha。ha收到数据包之后取出最里层的原始信包,再把信包传递给mh。由于x,mh都已经知道了对方的终端,下一步它们各自gfa就可以直接通信了。当然,所用的穿透方法还是用udp封装esp隧道。

  3系统建模与性能评价

  本节针对改进的方法,利用petri网进行系统建模,得到如图2的滑动窗口协议的链路层快速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耳机的焊接
    整机电路简单,用洞洞板搭线比较方便。EM8621实际采...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