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其它综合

ULSI多层铜布线钽阻挡层及其CMP抛光液的优化

发布时间:2008/6/5 0:00:00 访问次数:688

ulsi多层铜布线钽阻挡层及其cmp抛光液的优化--摘自.semiait.

摘要:分析了铜多层布线中阻挡层的选取问题,根据铜钽在氧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抛光速率对ph值的不同变化趋势,提出优化碱性抛光液配比进而改变ph值,以达到铜钽抛光一致性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由于铝自身的性质,导致传统的铝布线工艺制作的器件经常会因铝的电迁移而失效,随着ulsi特征尺寸的进一步减小,布线层数增加、宽度也随之变细,这个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而铜的多层布线恰恰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在深亚微米工艺中(0.18μm及以下),铜将逐步代替铝成为硅片上多层布线的材料。现在,已被普遍承认的是,对于最小特征尺寸在0.35μm及以下的器件,必须进行全局平面化,而化学机械抛光(cmp)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全局平面化技术。
铜与传统的铝及其合金相比主要有以下一些优点[1]:较低的电阻率(cu:1.68 μω·cm ;a1:2.66~4.0 μω·cm);更好的抗电迁移能力;更高的熔点(1358℃),更高的热传导系数(cu:398w/m;a1:238w/m)。但是铜本身也有一些缺点:易氧化,易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反应;与介质层的粘结性差以及很关键的是铜易扩散进入硅与二氧化硅,并且在较低的温度下就会形成铜与硅的化合物。铜扩散进入硅会成为深能级的杂质,影响器件的可靠性;硅扩散入铜将增加铜的电阻率。因此要成功实现硅芯片上的铜金属化布线,首先应找到一种能有效阻挡铜硅互扩散的材料。
大量的难熔金属及其二元、三元化合物都被研究作为阻挡材料。如ti,tin,wnx,ta,tanx,tacx,tasin,wsin。这些材料中,钽有较高的电导率,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与铜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合金,有很高的熔点(2996℃),与介质材料有良好的粘结性,因此成了铜硅之间阻挡层的极佳选择。钽(ta)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晶格常数a=32.959nm,除氢氟酸、发烟硫酸和强碱外,在室温附近几乎能抗所有盐溶液和无机酸的腐蚀。钽的主要物理和机械性质见表1[2] 。
2 两步抛光原理及终抛抛光液
优化依据
2.1 铜钽两步抛光原理分析
在铜多层布线cmp过程中,如果使用一种抛光液和抛光条件,在cmp刚开始时抛光速率相对很快,抛到钽层时,因为钽的抛光速率较低,铜的抛光速率较高,这样必然行成碟型坑。碟形坑的出现降低了金属线的厚度,增大了布线电阻,进而降低了器件的可靠性。为此,国际上常采用二抛方法 [3],即初抛和终抛,来避免这一问题。
初抛要求铜的抛光速率相对较快,抛光液大速率地去除过多的铜,达到全局平面化。为此,我们设计的铜的化学机械抛光动力学为化学控制。即机械作用充分,化学作用不够,抛光液中,通过控制组分含量的变化来控制cmp的工艺参数。采用的过程为:磨料粒度小、浓度大、转速快、抛光布平而硬;流速很大,产物可溶情况下,一般化学作用较慢,所以反应为化学过程控制。根据cmp初抛要求来解决化学控制的主要因素,我们设计的抛光浆料路线是:低氧化、强络合;磨料小粒径、高浓度。这样就达到高速率、无污染、高选择、低损伤、高平整和高洁净的目的,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局平面化。
在终抛过程中以抛光液去除残留的铜和阻挡层膜,为确保可接受的良好cmp形貌,关键在于获得一个合理的铜钽去除速率。钽是惰性金属,要想通过提高化学作用来提高它的cmp速率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在初抛浆料的基础上提高机械作用、降低对铜的化学作用来降低铜的cmp速率,并以低氧化、加快生成钽的可溶性盐的反应速率来提高钽的cmp速率,以使cmp速率比达到ta:cu = 1:1。
2.2 抛光液优化依据
文献[4]中分析了ta在 sio 2和al2o3抛光液中的抛光速率,提出在无氧化剂存在时,ta的抛光速率最高,ta的抛光速率随着氧化剂的加入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水溶液中ta表面易形成氧化层保护膜ta2o5[5]。而在有氧化剂的情况下,加强了氧化层的形成,使氧化层变得更厚,因此钽表面的抗蚀性更强[6],抛光速率降低,更加难以去除。而在铜cmp中氧化剂浓度的增加,使铜的抛光速率增加。因此在对具有阻挡层金属ta的cu抛光中,氧化剂的加入对cu和ta的抛光形成了矛盾,抛光液的成分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终抛酸性抛光液中,铜表面形成的氧化钝化层的结构和成分因ph值不同而不同。低ph值时铜表面钝化层为多孔易渗透的cu2o膜;高ph值时为致密紧凑的cuo膜,该膜能阻止铜离子从基质金属中扩散。铜的氧化物在ph值为2~4的cu-h2o系统中热力学性质不稳定。因此随着ph值的升高,由于铜表面膜钝化程度的提高,铜的抛光速率逐渐降低。抛光液的ph值对钽的去除速率也有非常强的影响。在氧化剂存在时,钝化表面层的性质支配着金属去除过程[4],碱性抛光液情况下,钽的抛光速率随着ph值(>10)的增

ulsi多层铜布线钽阻挡层及其cmp抛光液的优化--摘自.semiait.

摘要:分析了铜多层布线中阻挡层的选取问题,根据铜钽在氧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抛光速率对ph值的不同变化趋势,提出优化碱性抛光液配比进而改变ph值,以达到铜钽抛光一致性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由于铝自身的性质,导致传统的铝布线工艺制作的器件经常会因铝的电迁移而失效,随着ulsi特征尺寸的进一步减小,布线层数增加、宽度也随之变细,这个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而铜的多层布线恰恰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在深亚微米工艺中(0.18μm及以下),铜将逐步代替铝成为硅片上多层布线的材料。现在,已被普遍承认的是,对于最小特征尺寸在0.35μm及以下的器件,必须进行全局平面化,而化学机械抛光(cmp)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全局平面化技术。
铜与传统的铝及其合金相比主要有以下一些优点[1]:较低的电阻率(cu:1.68 μω·cm ;a1:2.66~4.0 μω·cm);更好的抗电迁移能力;更高的熔点(1358℃),更高的热传导系数(cu:398w/m;a1:238w/m)。但是铜本身也有一些缺点:易氧化,易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反应;与介质层的粘结性差以及很关键的是铜易扩散进入硅与二氧化硅,并且在较低的温度下就会形成铜与硅的化合物。铜扩散进入硅会成为深能级的杂质,影响器件的可靠性;硅扩散入铜将增加铜的电阻率。因此要成功实现硅芯片上的铜金属化布线,首先应找到一种能有效阻挡铜硅互扩散的材料。
大量的难熔金属及其二元、三元化合物都被研究作为阻挡材料。如ti,tin,wnx,ta,tanx,tacx,tasin,wsin。这些材料中,钽有较高的电导率,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与铜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合金,有很高的熔点(2996℃),与介质材料有良好的粘结性,因此成了铜硅之间阻挡层的极佳选择。钽(ta)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晶格常数a=32.959nm,除氢氟酸、发烟硫酸和强碱外,在室温附近几乎能抗所有盐溶液和无机酸的腐蚀。钽的主要物理和机械性质见表1[2] 。
2 两步抛光原理及终抛抛光液
优化依据
2.1 铜钽两步抛光原理分析
在铜多层布线cmp过程中,如果使用一种抛光液和抛光条件,在cmp刚开始时抛光速率相对很快,抛到钽层时,因为钽的抛光速率较低,铜的抛光速率较高,这样必然行成碟型坑。碟形坑的出现降低了金属线的厚度,增大了布线电阻,进而降低了器件的可靠性。为此,国际上常采用二抛方法 [3],即初抛和终抛,来避免这一问题。
初抛要求铜的抛光速率相对较快,抛光液大速率地去除过多的铜,达到全局平面化。为此,我们设计的铜的化学机械抛光动力学为化学控制。即机械作用充分,化学作用不够,抛光液中,通过控制组分含量的变化来控制cmp的工艺参数。采用的过程为:磨料粒度小、浓度大、转速快、抛光布平而硬;流速很大,产物可溶情况下,一般化学作用较慢,所以反应为化学过程控制。根据cmp初抛要求来解决化学控制的主要因素,我们设计的抛光浆料路线是:低氧化、强络合;磨料小粒径、高浓度。这样就达到高速率、无污染、高选择、低损伤、高平整和高洁净的目的,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局平面化。
在终抛过程中以抛光液去除残留的铜和阻挡层膜,为确保可接受的良好cmp形貌,关键在于获得一个合理的铜钽去除速率。钽是惰性金属,要想通过提高化学作用来提高它的cmp速率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在初抛浆料的基础上提高机械作用、降低对铜的化学作用来降低铜的cmp速率,并以低氧化、加快生成钽的可溶性盐的反应速率来提高钽的cmp速率,以使cmp速率比达到ta:cu = 1:1。
2.2 抛光液优化依据
文献[4]中分析了ta在 sio 2和al2o3抛光液中的抛光速率,提出在无氧化剂存在时,ta的抛光速率最高,ta的抛光速率随着氧化剂的加入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水溶液中ta表面易形成氧化层保护膜ta2o5[5]。而在有氧化剂的情况下,加强了氧化层的形成,使氧化层变得更厚,因此钽表面的抗蚀性更强[6],抛光速率降低,更加难以去除。而在铜cmp中氧化剂浓度的增加,使铜的抛光速率增加。因此在对具有阻挡层金属ta的cu抛光中,氧化剂的加入对cu和ta的抛光形成了矛盾,抛光液的成分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终抛酸性抛光液中,铜表面形成的氧化钝化层的结构和成分因ph值不同而不同。低ph值时铜表面钝化层为多孔易渗透的cu2o膜;高ph值时为致密紧凑的cuo膜,该膜能阻止铜离子从基质金属中扩散。铜的氧化物在ph值为2~4的cu-h2o系统中热力学性质不稳定。因此随着ph值的升高,由于铜表面膜钝化程度的提高,铜的抛光速率逐渐降低。抛光液的ph值对钽的去除速率也有非常强的影响。在氧化剂存在时,钝化表面层的性质支配着金属去除过程[4],碱性抛光液情况下,钽的抛光速率随着ph值(>10)的增

相关IC型号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