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通信网络

固网软交换向IMS演进方案

发布时间:2008/5/29 0:00:00 访问次数:429

摘要:固网软交换向ip多媒体子系统(ims)演进应采用合理的方法、步骤和策略。演进可以在继承原软交换 (ss)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业务仿真子系统(pes)业务功能的前提下,平滑地向ims演进,逐步引入、扩展多媒体和移动业务,实现核心网层面的固定和移动融合(fmc)。下一代网络(ngn)核心控制层的软交换和ims在基本架构上没有实质冲突,软交换主要面向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仿真业务,而 ims为实现fmc和多媒体业务,在移动性、安全、服务质量(qos)、开放业务架构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扩展,软交换向ims演进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对于已经采用软交换的运营商,采用演进的方式实现基于ims的全业务的ngn网络,可以节约投资,减小网络改造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软交换(ss)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ip电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在通信网由窄带向宽带过渡,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它继承了电信网集中控制的架构和可靠的信令技术,采用分层的机构实现了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相的分离原则。软交换概念出现后,中国通信标准化组织 (ccsa)及时地引入该术语,积极开展了软交换相关设

备和协议的标准化工作。在设备厂商的推动和运营商的积极推广下,经过几年的发展,软交换在国内电信、移动、网通等运营商的网络上实现了大规模的商用。运营商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向下一代网络(ngn)的演进,通过引入彩铃、“一号通”等新业务实现了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并降低了总体运营成本。

  ip多媒体子系统(ims)最早是由第3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3gpp)r5版本在核心网引入的,3gpp r6版本对ims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ims的重要特点是对控制层功能做了进一步分解,实现了会话控制实体(cscf)和承载控制实体(mgcf) 在功能上的完全分离,使网络架构更为开放、灵活;ims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全部采用会话启动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协议。ims作为一个由移动标准组织 3gpp提出的面向多媒体应用的子系统,一开始就在移动性支持和多媒体应用上有较完善的考虑。在当前实现网络融合的形式驱动下,欧洲电信标准组织 (etsi)下属的ngn研究组织tispan在其推出的ngn r1版本中接受ims作为ngn固定应用的核心技术,并准备重用3gpp r6版本中的ims相关规范。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下一代网络热点组(fgngn)也同样采纳了基于ims的ngn体系架构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已经推出了ims based pes/pss等标准,目前正在研究ims based iptv架构。

  ims架构不但被国际主流的itu-t、3gpp、etsi等标准组织所采纳,成为ngn的核心网技术,也得到了国际上各主流设备商和运营商的支持,各设备商纷纷声称将依照ims体系架构开发ngn系统,运营商也在积极开展ims的测试和试验[1-3]。

  1 ims和软交换比较

  同样作为ngn核心控制功能实体的软交换(ss)和ims,都可以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在系统架构上,基于ss和基于ims的ngn完全类似,都可以分为业务层、控制层、接入层和承载层4层。ims与软交换系统架构的比较如图1所示。

  从业务层看,ss和ims都把呼叫控制和业务应用相分离,以开放的面向第三方的业务接口作为自身重要的特性。ss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应用编程接口(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增值业务;基本呼叫和pstn类的补充业务逻辑集成在ss自身实现;为更好地兼容传统智能网业务,ss能够通过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与智能网(in)中已有的业务控制点(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为支持固网智能化业务,ss还可以将移动应用协议 (map)接口到智能用户位置归属寄存器(shlr),实现用户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在ims业务实现体系架构中,定义了用作业务控制参考点的ims业务控制(isc)接口,用以实现和基于sip的应用服务器的互通。采用了isc接口,能够实现业务应用的独立性和可整合性,可以容易地实现各个业务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保证整个网络及业务终端在完成业务时的互联互通性。ims本身不再集成任何业务逻辑,对于pstn业务,由独立的公共电话交换网络业务仿真子系统/公共电话交换网络业务模拟子系统(pes/pss)应用服务器(app)采用isc接口完成相关的业务逻辑。ims本身也不再管理任何用户数据,采用diameter接口全部连接到归属用户服务器(hss),在tispan中称用户属性服务器功能(upsf),实现用户属性和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从控制层看,ss由一个功能实体完成呼叫处理控制功能、接入协议适配功能、业务接口提供功能、互联互通功能、用户数据管理,pstn业务逻辑系统

摘要:固网软交换向ip多媒体子系统(ims)演进应采用合理的方法、步骤和策略。演进可以在继承原软交换 (ss)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业务仿真子系统(pes)业务功能的前提下,平滑地向ims演进,逐步引入、扩展多媒体和移动业务,实现核心网层面的固定和移动融合(fmc)。下一代网络(ngn)核心控制层的软交换和ims在基本架构上没有实质冲突,软交换主要面向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仿真业务,而 ims为实现fmc和多媒体业务,在移动性、安全、服务质量(qos)、开放业务架构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扩展,软交换向ims演进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对于已经采用软交换的运营商,采用演进的方式实现基于ims的全业务的ngn网络,可以节约投资,减小网络改造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软交换(ss)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ip电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在通信网由窄带向宽带过渡,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它继承了电信网集中控制的架构和可靠的信令技术,采用分层的机构实现了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相的分离原则。软交换概念出现后,中国通信标准化组织 (ccsa)及时地引入该术语,积极开展了软交换相关设

备和协议的标准化工作。在设备厂商的推动和运营商的积极推广下,经过几年的发展,软交换在国内电信、移动、网通等运营商的网络上实现了大规模的商用。运营商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向下一代网络(ngn)的演进,通过引入彩铃、“一号通”等新业务实现了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并降低了总体运营成本。

  ip多媒体子系统(ims)最早是由第3代移动通信合作计划(3gpp)r5版本在核心网引入的,3gpp r6版本对ims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ims的重要特点是对控制层功能做了进一步分解,实现了会话控制实体(cscf)和承载控制实体(mgcf) 在功能上的完全分离,使网络架构更为开放、灵活;ims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全部采用会话启动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协议。ims作为一个由移动标准组织 3gpp提出的面向多媒体应用的子系统,一开始就在移动性支持和多媒体应用上有较完善的考虑。在当前实现网络融合的形式驱动下,欧洲电信标准组织 (etsi)下属的ngn研究组织tispan在其推出的ngn r1版本中接受ims作为ngn固定应用的核心技术,并准备重用3gpp r6版本中的ims相关规范。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下一代网络热点组(fgngn)也同样采纳了基于ims的ngn体系架构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已经推出了ims based pes/pss等标准,目前正在研究ims based iptv架构。

  ims架构不但被国际主流的itu-t、3gpp、etsi等标准组织所采纳,成为ngn的核心网技术,也得到了国际上各主流设备商和运营商的支持,各设备商纷纷声称将依照ims体系架构开发ngn系统,运营商也在积极开展ims的测试和试验[1-3]。

  1 ims和软交换比较

  同样作为ngn核心控制功能实体的软交换(ss)和ims,都可以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在系统架构上,基于ss和基于ims的ngn完全类似,都可以分为业务层、控制层、接入层和承载层4层。ims与软交换系统架构的比较如图1所示。

  从业务层看,ss和ims都把呼叫控制和业务应用相分离,以开放的面向第三方的业务接口作为自身重要的特性。ss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应用编程接口(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增值业务;基本呼叫和pstn类的补充业务逻辑集成在ss自身实现;为更好地兼容传统智能网业务,ss能够通过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与智能网(in)中已有的业务控制点(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为支持固网智能化业务,ss还可以将移动应用协议 (map)接口到智能用户位置归属寄存器(shlr),实现用户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在ims业务实现体系架构中,定义了用作业务控制参考点的ims业务控制(isc)接口,用以实现和基于sip的应用服务器的互通。采用了isc接口,能够实现业务应用的独立性和可整合性,可以容易地实现各个业务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保证整个网络及业务终端在完成业务时的互联互通性。ims本身不再集成任何业务逻辑,对于pstn业务,由独立的公共电话交换网络业务仿真子系统/公共电话交换网络业务模拟子系统(pes/pss)应用服务器(app)采用isc接口完成相关的业务逻辑。ims本身也不再管理任何用户数据,采用diameter接口全部连接到归属用户服务器(hss),在tispan中称用户属性服务器功能(upsf),实现用户属性和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从控制层看,ss由一个功能实体完成呼叫处理控制功能、接入协议适配功能、业务接口提供功能、互联互通功能、用户数据管理,pstn业务逻辑系统

相关IC型号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