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IC设计公司巡礼之二:孵化中心催生更多后来者
发布时间:2007/9/8 0:00:00 访问次数:365
作者:郑伃君
总产值仅次于北美、排名全球第二的台湾地区IC设计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蓬勃,产值规模在2005年第二季已达19.3亿美元,并预计在2005年达到81.3亿美元的规模。目前台湾地区除有8家公司名列全球前30大IC设计公司排行榜外,另有6家公司达到3亿美元的营收规模,但相较于这些大型公司在国际舞台扬眉吐气,台湾地区中、小型初创(Start-up)IC设计公司则受到市场投入者众、高端半导体制程费用昂贵等因素影响,要崭露头角越来越不容易。
根据台湾工研院经资中心针对全球初创IC设计公司所做的调查报告,全球在2000年前创立的新兴IC设计公司,除了可获得的资金投资多、创业成功率更可达80%;但在2000年之后诞生的初创IC设计公司,因整体投资环境转趋保守、同业竞争激烈与生产成本升高,其创业成功率只剩不到10%。但尽管大环境条件使生存不易,台湾地区初创IC设计公司仍然活力充沛,并已逐渐跳脱过去以PC为主的应用,而在通讯、消费性电子等领域有更多表现。
孕育IC设计明日新星──孵化中心
为了激励创新研发并协助具潜力的新兴科技公司投入市场,目前台湾地区有不少大学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台湾地区经济部的政策推动下设立“孵化中心”,提供技术转移、资金贷款,以及租金低廉的办公空间、实验室、设备,甚至产品研发、管理、行销顾问等服务,让财力与人力资源有限的中、小型公司能在创业初期拥有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环境;而这些孵化中心多年来也扶植了不少IC设计业界明星厂商,对台湾地区IC设计产业的发展可说是功不可没。
目前以IC设计公司为主要培育对象之一、且成果丰硕的孵化中心,包括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旗下的南港SoC设计园区、中兴院区孵化中心、南台湾创新园区,以及台湾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地区)、成功大学等知名学府旗下的创新孵化中心);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孵化中心的营运现况,以及由这些孵化中心“毕业”的优秀新兴IC设计公司。
工研院孵化中心出产多家“明星级”设计公司
拥有丰富研发资源的工研院,于1996年率先于位于新竹科学园区邻近的院本部成立“创业孵化中心”,结合其软硬件设施以及创业投资基金等资源,提供一个可让台湾地区本土高科技中小企业或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环境。该孵化中心所招募的厂商并不限于IC设计公司,但由于其成立的时间点与所在地理位置因素,得以吸引不少初创IC设计公司进驻。据该中心表示,到目前为止进驻的80多家厂商中(包括现驻与已毕业厂家)约有23%为IC设计公司。
工研院并陆续于2003与2004年分别成立南港SoC设计园区与南台湾创新园区。前者以初创系统单芯片(SoC)设计公司为主要招募对象,设有共同的实验室并提供公用的EDA工具,目前进驻的厂商仅有10家左右,还处于陆续举办招商说明中。后者则位于台湾地区的台南科学园区,依当地的产业特性,所招募的厂商将以纳米科技公司、精密机械公司、光电公司为主,据了解目前已有20多家厂商有意愿进驻,目前尚在初期营运阶段。
在工研院的三大孵化中心中,院本部创新孵化中心营运历史最久、成果也较丰硕。该中心培植中小型IC设计公司的策略,是招募在1年半以内成立、员工人数少于20人,而资本额低于250万美元的公司,给予3年至最长4年的期限进驻,进驻的厂商除有机会与工研院共同进行前瞻科技的研发计划,并可利用该中心的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或是参与由工研院举行的各种技术与人才培训课程。自1996年以来,由该孵化中心所毕业的IC设计业界新星不在少数。
包括MCU厂商金丽(RDC)、消费性IC设计公司骏亿电子(King Billion)、闪存控制芯片公司群联电子(Phison)、USB/IEEE1394芯片公司旺玖科技(Prolific)、RF芯片公司天工通讯集成电路(Epic commnication),以及车用IC公司智动科技(Sevic)等等。金丽专注于开发低耗电的8、16与32位嵌入式MCU,以及支持以太网MAC10/100的16位及32位网络路由控制器,号称耗电量减半、工作频率达100MHz以上。此外,该公司还有多种8位MCU IP产品可供客户进行功能验证与兼容性测试,其工作频率可达66MHz以上。
1997年成立的骏亿电子,主要产品线为MCU、LCD驱动IC、音频IC、嵌入式闪存MCU和DSP。该公司表示,其IC设计理念是采用“堆积木”的方式,分别进行各项组成IC的组件设计,再依客户需
作者:郑伃君
总产值仅次于北美、排名全球第二的台湾地区IC设计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蓬勃,产值规模在2005年第二季已达19.3亿美元,并预计在2005年达到81.3亿美元的规模。目前台湾地区除有8家公司名列全球前30大IC设计公司排行榜外,另有6家公司达到3亿美元的营收规模,但相较于这些大型公司在国际舞台扬眉吐气,台湾地区中、小型初创(Start-up)IC设计公司则受到市场投入者众、高端半导体制程费用昂贵等因素影响,要崭露头角越来越不容易。
根据台湾工研院经资中心针对全球初创IC设计公司所做的调查报告,全球在2000年前创立的新兴IC设计公司,除了可获得的资金投资多、创业成功率更可达80%;但在2000年之后诞生的初创IC设计公司,因整体投资环境转趋保守、同业竞争激烈与生产成本升高,其创业成功率只剩不到10%。但尽管大环境条件使生存不易,台湾地区初创IC设计公司仍然活力充沛,并已逐渐跳脱过去以PC为主的应用,而在通讯、消费性电子等领域有更多表现。
孕育IC设计明日新星──孵化中心
为了激励创新研发并协助具潜力的新兴科技公司投入市场,目前台湾地区有不少大学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台湾地区经济部的政策推动下设立“孵化中心”,提供技术转移、资金贷款,以及租金低廉的办公空间、实验室、设备,甚至产品研发、管理、行销顾问等服务,让财力与人力资源有限的中、小型公司能在创业初期拥有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环境;而这些孵化中心多年来也扶植了不少IC设计业界明星厂商,对台湾地区IC设计产业的发展可说是功不可没。
目前以IC设计公司为主要培育对象之一、且成果丰硕的孵化中心,包括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旗下的南港SoC设计园区、中兴院区孵化中心、南台湾创新园区,以及台湾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地区)、成功大学等知名学府旗下的创新孵化中心);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孵化中心的营运现况,以及由这些孵化中心“毕业”的优秀新兴IC设计公司。
工研院孵化中心出产多家“明星级”设计公司
拥有丰富研发资源的工研院,于1996年率先于位于新竹科学园区邻近的院本部成立“创业孵化中心”,结合其软硬件设施以及创业投资基金等资源,提供一个可让台湾地区本土高科技中小企业或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环境。该孵化中心所招募的厂商并不限于IC设计公司,但由于其成立的时间点与所在地理位置因素,得以吸引不少初创IC设计公司进驻。据该中心表示,到目前为止进驻的80多家厂商中(包括现驻与已毕业厂家)约有23%为IC设计公司。
工研院并陆续于2003与2004年分别成立南港SoC设计园区与南台湾创新园区。前者以初创系统单芯片(SoC)设计公司为主要招募对象,设有共同的实验室并提供公用的EDA工具,目前进驻的厂商仅有10家左右,还处于陆续举办招商说明中。后者则位于台湾地区的台南科学园区,依当地的产业特性,所招募的厂商将以纳米科技公司、精密机械公司、光电公司为主,据了解目前已有20多家厂商有意愿进驻,目前尚在初期营运阶段。
在工研院的三大孵化中心中,院本部创新孵化中心营运历史最久、成果也较丰硕。该中心培植中小型IC设计公司的策略,是招募在1年半以内成立、员工人数少于20人,而资本额低于250万美元的公司,给予3年至最长4年的期限进驻,进驻的厂商除有机会与工研院共同进行前瞻科技的研发计划,并可利用该中心的各种有形或无形资源,或是参与由工研院举行的各种技术与人才培训课程。自1996年以来,由该孵化中心所毕业的IC设计业界新星不在少数。
包括MCU厂商金丽(RDC)、消费性IC设计公司骏亿电子(King Billion)、闪存控制芯片公司群联电子(Phison)、USB/IEEE1394芯片公司旺玖科技(Prolific)、RF芯片公司天工通讯集成电路(Epic commnication),以及车用IC公司智动科技(Sevic)等等。金丽专注于开发低耗电的8、16与32位嵌入式MCU,以及支持以太网MAC10/100的16位及32位网络路由控制器,号称耗电量减半、工作频率达100MHz以上。此外,该公司还有多种8位MCU IP产品可供客户进行功能验证与兼容性测试,其工作频率可达66MHz以上。
1997年成立的骏亿电子,主要产品线为MCU、LCD驱动IC、音频IC、嵌入式闪存MCU和DSP。该公司表示,其IC设计理念是采用“堆积木”的方式,分别进行各项组成IC的组件设计,再依客户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