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市场格局生变 解析IBM微处理器市场
发布时间:2007/9/4 0:00:00 访问次数:280
PC市场已经有多年徘徊不前了,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以往IT产业的核心领域正在逐渐丧失活力,这也意味着其重要性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消费电子、通信等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统计数据表明,未来98%以上的微处理器消耗量将来自这些领域,而传统的电脑领域所占的比例还不足2%。
微处理器行业正迎来一个多极化格局,传统的芯片巨头如英特尔遇到了PC市场需求不畅等问题,而又在新兴的嵌入式、手机等芯片领域屡屡无功而返。相反,以ARM、Transmeta等为代表的新兴处理器设计和制造厂商纷纷抓住机遇,进入到嵌入式和移动市场。但后者面临着一些先天的不足:ARM通过授权的方式仅仅赚取了蝇头小利,而全美达的产量还不足以对市场格局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以Sony、任天堂等为代表的游戏机厂商看到了新兴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纷纷投身其中,就连微软也抛出了XBOX以图进入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它们看中的不仅仅是数量巨大的游戏机等硬件设备,更是其背后潜力巨大的游戏软件和相关的消费服务市场。
这些公司出于战略的考虑,都对英特尔抱有深深的戒心,但对处理器设计、制造的成本和技术等诸多难题又力不从心,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技术实力强大、有足够生产能力又放心的合作伙伴。
IBM就是这样的一个选择,甚至是它们惟一的选择。
蓝色巨人的应变布局
自从20多年前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PC机,IBM开创了神话般的全新时代,也成就了微软和英特尔这对IT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巨头。时至今日,英特尔每年还要给IBM缴纳数额不菲的权利金。
不过,IBM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它还想要得更多。
毫无疑问,微处理器对IBM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IBM自己出产服务器,这是其利润丰厚的软件和服务业务的源头,因而Power处理器是IBM绝不可放弃的;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的处理器设计生产厂商如HP、Sun、MIPS在处理器领域的纷纷退出或收缩,IBM显然不能坐视英特尔的一家独大,那样的话在战略上是很危险的。
不过,IBM也有其难言之隐,半导体业已经成为少数“贵族”的俱乐部,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是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诸如英特尔、三星等大厂。即使是像IBM这样的全球顶级IT企业,支撑起半导体晶圆制造的工厂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每年动辄几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成本,其中还不包括用于技术研发和制造设备更新所需的天文数字般的费用。仅仅生产自己的服务器用Power处理器显然不足以填饱蓝色巨人的肚子。IBM迫切需要足够的市场填充其半导体生产部门“过剩”的生产能力,以维持其良性发展。
为此,IBM悄悄开始了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
首先是发展代工以扩充其半导体部门的产量,以抵消设备和运营成本。截止2003年底,IBM已经成为继台积电、联电之后世界第三大半导体代工厂。
不过,这样的代工显然不够稳固,客户很容易就丧失或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了。于是IBM又开始了在芯片领域的布局――让Power架构无所不在。这样,IBM就不会轻易失去市场了。那么,又如何既让到处都是Power处理器,还让合作伙伴没有戒心呢?IBM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
今年3月,IBM正式提出Power Everywhere战略,确定将Power架构拓展到嵌入式和消费电子领域,从而形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从低到高的全线产品。不过,合作伙伴可以与IBM合作开发处理器,只要保证“二进制兼容”即可,合作伙伴可以拥有自己的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12月初,IBM又联合业界13家企业成立了Power.org联盟,共同推进Power架构的应用普及。
IBM的Power.org模式符合多方的利益:半导体制造越来越接近天价的“赌博”使各厂商独立开发制造各自适用的处理器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更多Power架构处理器也能满足对于IBM具有战略意义的半导体设计生产能力;IBM也能借势在各个领域扩展自己的势力。这才形成了Power.org联盟中“男耕女织”各得其所的风险和利益共担模式。
为此,IBM初步完成了在芯片领域的布局,为Power架构处理器的“产”“销”两旺铺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有了这个良好基础,但IBM目前仍需面对目前晶圆厂订单不稳、良品率低导致的赔钱局面,就在它刚刚出售PC业务给联想后,业内又有传闻称它可能会出售半导体业务。对此,笔者认为,在经过了这么一番精心布局后,IBM不战而退的可能性非常小,它的选择极有可能是先观望
PC市场已经有多年徘徊不前了,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以往IT产业的核心领域正在逐渐丧失活力,这也意味着其重要性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消费电子、通信等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统计数据表明,未来98%以上的微处理器消耗量将来自这些领域,而传统的电脑领域所占的比例还不足2%。
微处理器行业正迎来一个多极化格局,传统的芯片巨头如英特尔遇到了PC市场需求不畅等问题,而又在新兴的嵌入式、手机等芯片领域屡屡无功而返。相反,以ARM、Transmeta等为代表的新兴处理器设计和制造厂商纷纷抓住机遇,进入到嵌入式和移动市场。但后者面临着一些先天的不足:ARM通过授权的方式仅仅赚取了蝇头小利,而全美达的产量还不足以对市场格局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以Sony、任天堂等为代表的游戏机厂商看到了新兴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纷纷投身其中,就连微软也抛出了XBOX以图进入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它们看中的不仅仅是数量巨大的游戏机等硬件设备,更是其背后潜力巨大的游戏软件和相关的消费服务市场。
这些公司出于战略的考虑,都对英特尔抱有深深的戒心,但对处理器设计、制造的成本和技术等诸多难题又力不从心,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技术实力强大、有足够生产能力又放心的合作伙伴。
IBM就是这样的一个选择,甚至是它们惟一的选择。
蓝色巨人的应变布局
自从20多年前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PC机,IBM开创了神话般的全新时代,也成就了微软和英特尔这对IT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巨头。时至今日,英特尔每年还要给IBM缴纳数额不菲的权利金。
不过,IBM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它还想要得更多。
毫无疑问,微处理器对IBM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IBM自己出产服务器,这是其利润丰厚的软件和服务业务的源头,因而Power处理器是IBM绝不可放弃的;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的处理器设计生产厂商如HP、Sun、MIPS在处理器领域的纷纷退出或收缩,IBM显然不能坐视英特尔的一家独大,那样的话在战略上是很危险的。
不过,IBM也有其难言之隐,半导体业已经成为少数“贵族”的俱乐部,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是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诸如英特尔、三星等大厂。即使是像IBM这样的全球顶级IT企业,支撑起半导体晶圆制造的工厂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每年动辄几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成本,其中还不包括用于技术研发和制造设备更新所需的天文数字般的费用。仅仅生产自己的服务器用Power处理器显然不足以填饱蓝色巨人的肚子。IBM迫切需要足够的市场填充其半导体生产部门“过剩”的生产能力,以维持其良性发展。
为此,IBM悄悄开始了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
首先是发展代工以扩充其半导体部门的产量,以抵消设备和运营成本。截止2003年底,IBM已经成为继台积电、联电之后世界第三大半导体代工厂。
不过,这样的代工显然不够稳固,客户很容易就丧失或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了。于是IBM又开始了在芯片领域的布局――让Power架构无所不在。这样,IBM就不会轻易失去市场了。那么,又如何既让到处都是Power处理器,还让合作伙伴没有戒心呢?IBM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
今年3月,IBM正式提出Power Everywhere战略,确定将Power架构拓展到嵌入式和消费电子领域,从而形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从低到高的全线产品。不过,合作伙伴可以与IBM合作开发处理器,只要保证“二进制兼容”即可,合作伙伴可以拥有自己的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12月初,IBM又联合业界13家企业成立了Power.org联盟,共同推进Power架构的应用普及。
IBM的Power.org模式符合多方的利益:半导体制造越来越接近天价的“赌博”使各厂商独立开发制造各自适用的处理器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更多Power架构处理器也能满足对于IBM具有战略意义的半导体设计生产能力;IBM也能借势在各个领域扩展自己的势力。这才形成了Power.org联盟中“男耕女织”各得其所的风险和利益共担模式。
为此,IBM初步完成了在芯片领域的布局,为Power架构处理器的“产”“销”两旺铺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有了这个良好基础,但IBM目前仍需面对目前晶圆厂订单不稳、良品率低导致的赔钱局面,就在它刚刚出售PC业务给联想后,业内又有传闻称它可能会出售半导体业务。对此,笔者认为,在经过了这么一番精心布局后,IBM不战而退的可能性非常小,它的选择极有可能是先观望
上一篇:北美半导体设备订单规模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