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上海“半导体之都” 寻找新定位

发布时间:2007/9/1 0:00:00 访问次数:246

    下半年以来,一场半导体人才的跨国“争夺战”在上海滩打响。与以往的路径相反,这次前来挖人的都是知名的跨国半导体公司,而被“挖墙脚”的则是国内的芯片企业。  

  据一位正在陷入去留彷徨之中的中芯国际工程师透露,来自东南亚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台湾联电新加坡公司(UNCI)、意法半导体新加坡公司、马来西亚第一硅公司(1st Silicon)等国际知名的半导体公司,通过中介机构在7月份前后刮起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挖人旋风。  

  “有多少人被挖走了可能很难统计,但是我知道去UNCI的就有四五十人,去新加坡的有200多人。”这位工程师说,“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走人的。”  

  这次较大范围的挖人对国内的芯片产业的影响巨大。“被挖走的主要是有2到3年工作经验的人。可以说,这一波人是国内本土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大批量的半导体人才。以前国内主要的半导体人才基本上都是海归派或者台湾过来的。”这位人士说。  

  跨国企业“挖墙脚”  

  据透露,这次挖人事件的直接起因,是这些东南亚芯片公司由于急着扩大产能导致人员短缺,而到中国挖人是成本最低和最便捷的。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复苏,许多芯片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另据透露,除了国外的芯片公司,后来进入内地、目前正在准备进入量产的台湾芯片企业如台积电(年底量产)等也正在“挖人”。

  “那边的工资是这边的3倍,人往高处走,这很正常,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半导体行业其实很小的,全球知名的也就那几家。”这位工程师对记者说。有消息称,这些东南亚芯片公司可以开出1.5万人民币以上的月薪条件,还提供住宿、机票及附带福利,这对部分国内本土工程师很有诱惑力。  

  此次大规模的“挖人”行动中,最抢手的是拥有8英寸晶圆厂(目前国际主流工艺)2~3年工作经验的员工。而目前国内拥有8英寸晶圆厂的主要有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几家,它们都在上海,是上海“半导体之都”的“顶梁柱”。所以,受这次挖人事件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上海。种种迹象显示,芯片领域的频繁跳槽的风气,正在蔓延到国内。芯片企业“扎推”在上海和长三角,又似乎为这种风气提供了地利、信息畅通诸多方面的便利。此前业界一直有一句开玩笑话:“中芯国际和宏力就隔那么一条马路,跳来跳去岂不是很容易?”  

  市场研究公司环球资源NASDAQ: GSOL9月份公布的一项名为“2004年薪酬和职业发展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3%的受访电子工程师表示正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若有公司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72%表示没有寻找新工作的受访工程师亦会考虑接受新的工作。  

  员工跳槽是企业间的常态,但是对于芯片产业来说却并不如此简单。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芯片人才比其他行业更看重工作经验,一般工作2~3年才能较好地保持产品的良率,算是“合格”。所以,对于新入行的员工来说,这2~3年其实就是免费“培养期”,而这种培养已经成为芯片企业重要的长期投资和很大的商务成本,对于刚刚崛起的国内芯片产业来说尤其如此。  

  有许多芯片企业开始为此苦恼。英飞凌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姚剑波透露说,他们决定把一个研发中心落户在西安,就是因为上海的芯片企业太“扎推”,人员之间的流动过于频繁。目前,英飞凌的中国总部位于上海。

  “企业为了自己成本方面的考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培养人才的成本也是很大。”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表示。但另一位业界人士则向记者笑言:“这在两三年之内可能会有点效果。但是半导体是一个全球性产业,这个问题怎么可能解决呢?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吧。”  

  挖人和频繁跳槽,使得国内芯片产业本就存在的“人才危机”显得更为扎眼。谭军,英国ARM公司(全球著名的知识产权公司)中国区总裁,目前正陷入人才的苦恼之中。从2002年7月设立中国公司以来,ARM在中国一直只能做销售和服务,“我们曾讨论过在中国设立一个研发中心。但是,找不到人(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硬要成立,就只能从合作伙伴那里挖人,但是那样就会破坏我们在国内的合作。”谭军透露,他们的一项开发,目前在国内大概只有4000人左右会做。  

  “原来我们培养的人才确实和国外有很大差距,有师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原因。其实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是很高。”薛自对记者说。  

  芯片项目“大迁移”  

  芯片是电子产业的核心和基础,是所谓的“核心技术”所在,人才(技术)和资金是它的“两条腿”。从2000年迅速崛起之后,国内芯片产业正在这两个方面面临新的问题。与挖人和员工频繁跳槽相对应,芯片业的资金投向业正在经历微妙的变化。  

  今年7月15日,中芯国

    下半年以来,一场半导体人才的跨国“争夺战”在上海滩打响。与以往的路径相反,这次前来挖人的都是知名的跨国半导体公司,而被“挖墙脚”的则是国内的芯片企业。  

  据一位正在陷入去留彷徨之中的中芯国际工程师透露,来自东南亚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台湾联电新加坡公司(UNCI)、意法半导体新加坡公司、马来西亚第一硅公司(1st Silicon)等国际知名的半导体公司,通过中介机构在7月份前后刮起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挖人旋风。  

  “有多少人被挖走了可能很难统计,但是我知道去UNCI的就有四五十人,去新加坡的有200多人。”这位工程师说,“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走人的。”  

  这次较大范围的挖人对国内的芯片产业的影响巨大。“被挖走的主要是有2到3年工作经验的人。可以说,这一波人是国内本土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大批量的半导体人才。以前国内主要的半导体人才基本上都是海归派或者台湾过来的。”这位人士说。  

  跨国企业“挖墙脚”  

  据透露,这次挖人事件的直接起因,是这些东南亚芯片公司由于急着扩大产能导致人员短缺,而到中国挖人是成本最低和最便捷的。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复苏,许多芯片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另据透露,除了国外的芯片公司,后来进入内地、目前正在准备进入量产的台湾芯片企业如台积电(年底量产)等也正在“挖人”。

  “那边的工资是这边的3倍,人往高处走,这很正常,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半导体行业其实很小的,全球知名的也就那几家。”这位工程师对记者说。有消息称,这些东南亚芯片公司可以开出1.5万人民币以上的月薪条件,还提供住宿、机票及附带福利,这对部分国内本土工程师很有诱惑力。  

  此次大规模的“挖人”行动中,最抢手的是拥有8英寸晶圆厂(目前国际主流工艺)2~3年工作经验的员工。而目前国内拥有8英寸晶圆厂的主要有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等几家,它们都在上海,是上海“半导体之都”的“顶梁柱”。所以,受这次挖人事件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上海。种种迹象显示,芯片领域的频繁跳槽的风气,正在蔓延到国内。芯片企业“扎推”在上海和长三角,又似乎为这种风气提供了地利、信息畅通诸多方面的便利。此前业界一直有一句开玩笑话:“中芯国际和宏力就隔那么一条马路,跳来跳去岂不是很容易?”  

  市场研究公司环球资源NASDAQ: GSOL9月份公布的一项名为“2004年薪酬和职业发展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3%的受访电子工程师表示正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若有公司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72%表示没有寻找新工作的受访工程师亦会考虑接受新的工作。  

  员工跳槽是企业间的常态,但是对于芯片产业来说却并不如此简单。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芯片人才比其他行业更看重工作经验,一般工作2~3年才能较好地保持产品的良率,算是“合格”。所以,对于新入行的员工来说,这2~3年其实就是免费“培养期”,而这种培养已经成为芯片企业重要的长期投资和很大的商务成本,对于刚刚崛起的国内芯片产业来说尤其如此。  

  有许多芯片企业开始为此苦恼。英飞凌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姚剑波透露说,他们决定把一个研发中心落户在西安,就是因为上海的芯片企业太“扎推”,人员之间的流动过于频繁。目前,英飞凌的中国总部位于上海。

  “企业为了自己成本方面的考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培养人才的成本也是很大。”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表示。但另一位业界人士则向记者笑言:“这在两三年之内可能会有点效果。但是半导体是一个全球性产业,这个问题怎么可能解决呢?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吧。”  

  挖人和频繁跳槽,使得国内芯片产业本就存在的“人才危机”显得更为扎眼。谭军,英国ARM公司(全球著名的知识产权公司)中国区总裁,目前正陷入人才的苦恼之中。从2002年7月设立中国公司以来,ARM在中国一直只能做销售和服务,“我们曾讨论过在中国设立一个研发中心。但是,找不到人(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硬要成立,就只能从合作伙伴那里挖人,但是那样就会破坏我们在国内的合作。”谭军透露,他们的一项开发,目前在国内大概只有4000人左右会做。  

  “原来我们培养的人才确实和国外有很大差距,有师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原因。其实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是很高。”薛自对记者说。  

  芯片项目“大迁移”  

  芯片是电子产业的核心和基础,是所谓的“核心技术”所在,人才(技术)和资金是它的“两条腿”。从2000年迅速崛起之后,国内芯片产业正在这两个方面面临新的问题。与挖人和员工频繁跳槽相对应,芯片业的资金投向业正在经历微妙的变化。  

  今年7月15日,中芯国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