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师:主要要了解电路方面的知识 知道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作用, 原理
发布时间:2019/9/9 10:12:25 访问次数:3063
其次,在原有基础上通过项目研发和实战,提高自己的研发经验,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提高独立设计能力,并且能够在调试过程中,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最后,在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不停留于“舒适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挑战“学习区”的新项目,才能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最后这一点,是优秀与合格的距离也是最长的一步。
电路原理 最基础的了 要成为一个学电子的必须学的吧
模拟电路 很难学 但是非常有用 尤其对于电路方面的工程师是最基础的了对 模拟电路的理解靠经验的成分多一些
数字电路 很简单 门槛较低 但是比较灵活 要学的活一些
信号与系统 主要是理论上的一些信号的分析计算 这是和通信有关的了 和数学联系紧密 如果你要向通信方向发展的话要重点学习
信号处理DSP 通信方面的理论基础 没有这个的话 你想搞通信电路是不可能了
其他还有一些就属于更加细分方向的课程了 要具体确定你要做电子工程师中的哪一种才能定了。电子工程师一般分为 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硬件与软件是不可分离的,硬件需要软件来执行其程序实现具体功能。
软件需要硬件做载体。
硬件工程师:主要要了解电路方面的知识 知道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作用, 原理, 会使用电子测量工具, 会使用电子生产工具 ,还要会装配 ,测试 ,生产工艺 维修, 等等, 是技术与手动操作的结合。
软件工程师: 精通电路知识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会分析电路图 设计电路图 制作PCB 了解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原理 用途 型号精通单片机开发技术 会使用编程语言(汇编语言、C语言), 能很熟练的用电脑作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工作 能得心应手的使用常用的设计软件。 会分析电路故障,对产品进行调试、检测。
电路原理 最基础的了 要成为一个学电子的必须学的吧
模拟电路 很难学 但是非常有用 尤其对于电路方面的工程师是最基础的了对 模拟电路的理解靠经验的成分多一些
数字电路 很简单 门槛较低 但是比较灵活 要学的活一些
信号与系统 主要是理论上的一些信号的分析计算 这是和通信有关的了 和数学联系紧密 如果你要向通信方向发展的话要重点学习
信号处理DSP 通信方面的理论基础 没有这个的话 你想搞通信电路是不可能了
其他还有一些就属于更加细分方向的课程了 要具体确定你要做电子工程师中的哪一种才能定了。电子工程师一般分为 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硬件与软件是不可分离的,硬件需要软件来执行其程序实现具体功能。
软件需要硬件做载体。
硬件工程师:主要要了解电路方面的知识 知道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作用, 原理, 会使用电子测量工具, 会使用电子生产工具 ,还要会装配 ,测试 ,生产工艺 维修, 等等, 是技术与手动操作的结合。
软件工程师: 精通电路知识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会分析电路图 设计电路图 制作PCB 了解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原理 用途 型号精通单片机开发技术 会使用编程语言(汇编语言、C语言), 能很熟练的用电脑作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工作 能得心应手的使用常用的设计软件。 会分析电路故障,对产品进行调试、检测。

每个人的思维着眼点和注意的方面都不相同,很多人从小就会将注意放在自然科学之上,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就是未来的工程师。比如一个10岁的小学生看到一幢大楼,他会马上考虑大楼是如何建造的,塔吊又是怎么一节一节接起来的,那么高的大楼外墙的玻璃是如何安装的。另一个孩子会想工程师真伟大,还会想到一些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显然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作工程师另一个适合成为文学家。所以人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程师职业中无法发挥,可中国教育的教条化却无法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许多见解,阅读广泛文笔也好,可偏偏学了电子这个专业,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工作时和端起书本时才是。很多学生很努力的去学习,可一直无法入门就是这个原因。当拿起书本时发现一个问题或者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们会努力的解决,可放下书本就不会再自己提出问题和独立的思考了。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书本、试卷、分数、所谓的答案都是教条的,就好象一条生产线给每个经过其中的学生盖上一个学历的烙印。将创造性和个人的特长统统抹杀,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大跃进和人才评定标准的偏差,无数天才失去了发展机会。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却非要扩招--扫盲。将大学教育至于尴尬境地,应届生就业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请不要抱怨工作机会少,中国是非常缺乏工程师的呀!缺到让很多公司开始“呐喊”的程度。工程师的缺乏又和应届理工科毕业生的过剩形成矛盾。所以你不要以为学习成绩高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工程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比如思考深度不够,和不会独立思考。一个公式放在面前能做题,能考试就OK吗?自然科学好比一个花园,一些科学巨匠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章”来描述它。数学公式就好比文章中的文字和句子,只是做文字游戏或者简单的背诵有什么意义吗?请问问自己你对这个“大花园”了解多少。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出这个花园的景象吗?记得我曾问一个大四毕业设计的学生你物理学的怎么样。他回答我“还好”,可又补充说“就是公式忘了”。工作中他看到我随笔可以写出很多方程,惊讶的说我的记忆力真好。我说“我根本就没背过公式”。因为我记得“花园”是什么样的,即使哪位大家用什么词汇描述的“花园”我记不清,可我依然能清楚的描述出来。这才是理论,理论不是指“文字”和公式而是前人的思想。
许多学电子的学生说模拟技术难学,我告诉他们其实学好模拟技术并不是要学好模拟电子本身。世界本来就是模拟的,所有的物理量都是模拟的,这就是模拟。所以你对自然科学的最根本看法和世界观直接决定模拟水平的高低,也就是物理学水平的高低。我的意见是:不要以为拿着模电书学下去就能有本质的改变,一定要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提高对模拟量的驾御能力。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思考问题要有深度,思维的深度是一种习惯。有些人总是喜欢点到为止,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我还可以再深入的思考。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要培养深邃的思考习惯。一些学生看到一道物理题,认为作对就好的人居多。可你是否发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甚至从考点中受到启发。有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做大量的习题,结果效果却不理想。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只是在“做题”,没有付出更多的思考。所以工程师要注重概念性的思考然后深入进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工程师要重视实践,自然科学不管发展到何时都离不开实验。电子学本身就是为了指导工程实践。所以不要谈空洞的理论。现在很多院所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总是谈一些空洞的理论,甚至错误的但还不以为然的理论。实践可以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甚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只有这种认识提高了才可能创造和应用有价值的理论。我们不要“玩弄理论”,但要重视理论。理论是思想,是认识,不是公式和文字。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理论。因为你是电子工程师,而不是电子爱好者。工程师要从整体到细节全面的把控你的工程。人做事是一定要犯错误的,工程师要将这样的错误减到最少。因此全面的理论和对工程对象的认识是必须的。一些从电子爱好者出身的工程师比较容易忽视理论,认为把东西做出来了就可以。当然是要把东西作出来,但我们最终是要掌握尖端的技术,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不可能象电子爱好者那样拿过别人的图纸来“制作”了事。IT技术发展迅速,理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一定要接受潮水般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工程师必须有全面而又坚实的理论作为后盾。我们学习信息技术就好比盖一座大厦,我们可以很快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可以盖个比较高的大楼,可是没有全面坚实的理论作为地基,是不可能盖成摩天大厦的。
而且理论体系一定要完整,IT技术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产生的,他已经涉及太多的东西了。所以在这个行业内如果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搞硬件的往往容易忽略软件方面的东西。现在哪里有离开软件的硬件和离开硬件的软件呢?而且一个工程师不仅要懂得本 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互联网转载”的文章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内容,请发送邮件:602684288@qq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其次,在原有基础上通过项目研发和实战,提高自己的研发经验,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提高独立设计能力,并且能够在调试过程中,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最后,在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不停留于“舒适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挑战“学习区”的新项目,才能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最后这一点,是优秀与合格的距离也是最长的一步。
电路原理 最基础的了 要成为一个学电子的必须学的吧
模拟电路 很难学 但是非常有用 尤其对于电路方面的工程师是最基础的了对 模拟电路的理解靠经验的成分多一些
数字电路 很简单 门槛较低 但是比较灵活 要学的活一些
信号与系统 主要是理论上的一些信号的分析计算 这是和通信有关的了 和数学联系紧密 如果你要向通信方向发展的话要重点学习
信号处理DSP 通信方面的理论基础 没有这个的话 你想搞通信电路是不可能了
其他还有一些就属于更加细分方向的课程了 要具体确定你要做电子工程师中的哪一种才能定了。电子工程师一般分为 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硬件与软件是不可分离的,硬件需要软件来执行其程序实现具体功能。
软件需要硬件做载体。
硬件工程师:主要要了解电路方面的知识 知道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作用, 原理, 会使用电子测量工具, 会使用电子生产工具 ,还要会装配 ,测试 ,生产工艺 维修, 等等, 是技术与手动操作的结合。
软件工程师: 精通电路知识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会分析电路图 设计电路图 制作PCB 了解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原理 用途 型号精通单片机开发技术 会使用编程语言(汇编语言、C语言), 能很熟练的用电脑作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工作 能得心应手的使用常用的设计软件。 会分析电路故障,对产品进行调试、检测。
电路原理 最基础的了 要成为一个学电子的必须学的吧
模拟电路 很难学 但是非常有用 尤其对于电路方面的工程师是最基础的了对 模拟电路的理解靠经验的成分多一些
数字电路 很简单 门槛较低 但是比较灵活 要学的活一些
信号与系统 主要是理论上的一些信号的分析计算 这是和通信有关的了 和数学联系紧密 如果你要向通信方向发展的话要重点学习
信号处理DSP 通信方面的理论基础 没有这个的话 你想搞通信电路是不可能了
其他还有一些就属于更加细分方向的课程了 要具体确定你要做电子工程师中的哪一种才能定了。电子工程师一般分为 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硬件与软件是不可分离的,硬件需要软件来执行其程序实现具体功能。
软件需要硬件做载体。
硬件工程师:主要要了解电路方面的知识 知道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作用, 原理, 会使用电子测量工具, 会使用电子生产工具 ,还要会装配 ,测试 ,生产工艺 维修, 等等, 是技术与手动操作的结合。
软件工程师: 精通电路知识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会分析电路图 设计电路图 制作PCB 了解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原理 用途 型号精通单片机开发技术 会使用编程语言(汇编语言、C语言), 能很熟练的用电脑作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工作 能得心应手的使用常用的设计软件。 会分析电路故障,对产品进行调试、检测。

每个人的思维着眼点和注意的方面都不相同,很多人从小就会将注意放在自然科学之上,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就是未来的工程师。比如一个10岁的小学生看到一幢大楼,他会马上考虑大楼是如何建造的,塔吊又是怎么一节一节接起来的,那么高的大楼外墙的玻璃是如何安装的。另一个孩子会想工程师真伟大,还会想到一些诗句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显然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更适合作工程师另一个适合成为文学家。所以人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些人的长处和思维方式在工程师职业中无法发挥,可中国教育的教条化却无法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专业。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许多见解,阅读广泛文笔也好,可偏偏学了电子这个专业,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工作时和端起书本时才是。很多学生很努力的去学习,可一直无法入门就是这个原因。当拿起书本时发现一个问题或者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他们会努力的解决,可放下书本就不会再自己提出问题和独立的思考了。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书本、试卷、分数、所谓的答案都是教条的,就好象一条生产线给每个经过其中的学生盖上一个学历的烙印。将创造性和个人的特长统统抹杀,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大跃进和人才评定标准的偏差,无数天才失去了发展机会。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却非要扩招--扫盲。将大学教育至于尴尬境地,应届生就业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请不要抱怨工作机会少,中国是非常缺乏工程师的呀!缺到让很多公司开始“呐喊”的程度。工程师的缺乏又和应届理工科毕业生的过剩形成矛盾。所以你不要以为学习成绩高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工程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比如思考深度不够,和不会独立思考。一个公式放在面前能做题,能考试就OK吗?自然科学好比一个花园,一些科学巨匠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章”来描述它。数学公式就好比文章中的文字和句子,只是做文字游戏或者简单的背诵有什么意义吗?请问问自己你对这个“大花园”了解多少。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出这个花园的景象吗?记得我曾问一个大四毕业设计的学生你物理学的怎么样。他回答我“还好”,可又补充说“就是公式忘了”。工作中他看到我随笔可以写出很多方程,惊讶的说我的记忆力真好。我说“我根本就没背过公式”。因为我记得“花园”是什么样的,即使哪位大家用什么词汇描述的“花园”我记不清,可我依然能清楚的描述出来。这才是理论,理论不是指“文字”和公式而是前人的思想。
许多学电子的学生说模拟技术难学,我告诉他们其实学好模拟技术并不是要学好模拟电子本身。世界本来就是模拟的,所有的物理量都是模拟的,这就是模拟。所以你对自然科学的最根本看法和世界观直接决定模拟水平的高低,也就是物理学水平的高低。我的意见是:不要以为拿着模电书学下去就能有本质的改变,一定要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提高对模拟量的驾御能力。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思考问题要有深度,思维的深度是一种习惯。有些人总是喜欢点到为止,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我还可以再深入的思考。作为工程师和科学家要培养深邃的思考习惯。一些学生看到一道物理题,认为作对就好的人居多。可你是否发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甚至从考点中受到启发。有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做大量的习题,结果效果却不理想。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只是在“做题”,没有付出更多的思考。所以工程师要注重概念性的思考然后深入进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工程师要重视实践,自然科学不管发展到何时都离不开实验。电子学本身就是为了指导工程实践。所以不要谈空洞的理论。现在很多院所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总是谈一些空洞的理论,甚至错误的但还不以为然的理论。实践可以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甚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只有这种认识提高了才可能创造和应用有价值的理论。我们不要“玩弄理论”,但要重视理论。理论是思想,是认识,不是公式和文字。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理论。因为你是电子工程师,而不是电子爱好者。工程师要从整体到细节全面的把控你的工程。人做事是一定要犯错误的,工程师要将这样的错误减到最少。因此全面的理论和对工程对象的认识是必须的。一些从电子爱好者出身的工程师比较容易忽视理论,认为把东西做出来了就可以。当然是要把东西作出来,但我们最终是要掌握尖端的技术,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不可能象电子爱好者那样拿过别人的图纸来“制作”了事。IT技术发展迅速,理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一定要接受潮水般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工程师必须有全面而又坚实的理论作为后盾。我们学习信息技术就好比盖一座大厦,我们可以很快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可以盖个比较高的大楼,可是没有全面坚实的理论作为地基,是不可能盖成摩天大厦的。
而且理论体系一定要完整,IT技术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产生的,他已经涉及太多的东西了。所以在这个行业内如果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搞硬件的往往容易忽略软件方面的东西。现在哪里有离开软件的硬件和离开硬件的软件呢?而且一个工程师不仅要懂得本 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互联网转载”的文章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内容,请发送邮件:602684288@qq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