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中国首枚WAPI核心芯片巨额研发费买单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368
产业化悬念
对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合万通)总裁兼CEO寿国梁来说,曾被他用笔重重地圈了起来的2004年6月1日已经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2004年6月1日是以英特尔迅驰移动芯片为首的Wi-Fi设备在中国市场禁止销售的日期。此前,寿国梁所考虑的是,一旦在6月1日之前六合万通基于WAPI标准的核心芯片组——“万通3号”不能顺利通过测试的话,这将有可能导致整个中国WAPI标准执行进度的延后,从而为该标准的顺利推广和实施计划增添变数。
但现在,寿国梁不这样着急了,他有另一层焦虑——谁为六合万通的“万通3号”巨额的研发费用负责?作为中国第一家已经研发出来的WAPI核片芯片,花费几千万元研发成功的“万通3号”正运往上海的某芯片厂进行最后的“滤片”流程。或许WAPI的无限期执行,给中国推广自主无线局域网标准的努力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教训,但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找到合适解决方案,“万通3号”很可能胎死腹中。
与之相反的是,以英特尔迅驰芯片为代表的Wi-Fi联盟并没有被半路杀出的WAPI一剑封喉。由于在中美贸易谈判中,中方就WAPI标准做出让步,原定于6月1日实施WAPI被勒令无限期推迟,这让僵持了半年的WLAN标准风波呈现出另一种产业景观。
2001年9月份成立的六合万通位于中关村发展大厦,至今只有80名员工,却拥有8名博士和30名硕士,这种人才上的积累在国内芯片设计厂商中并不多见。据相关人士透露,在六合万通公司的六位创始人中,总裁兼CEO寿国梁毕业于东京大学,回国创业前曾在日本著名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商——鹰山公司担任要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杰原为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的副教授,公司模拟电路设计总监和数字电路设计总监分别由吴南健和杨军担任,另一位负责市场的总监张中毕来于日本东北大学,他们都曾在日本著名芯片公司从事过相关的研发工作。
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在中国WAPI标准实施过程中,成立不久的六合万通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在国内WLAN芯片研发方面技术最成熟的厂商,六合万通从2003年9月份开始相继推出无线局域网芯片“万通1号”、“万通2号”。由于中国此前没有基于WAPI标准的国产芯片,“万通1号”、“万通2号”这两种分别具有802.11a和802.11b功能芯片的研制成功让六合万通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夜成名。“目前,在基于IEEE802.11无线模块的研发上,六合万通的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六合万通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杰说。
但迄今为止,六合万通的WAPI技术并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同。虽然“万通1号”与“万通2号”具备无线局域网芯片的功能,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之资金较为困难,因此六合万通并没有将这两种芯片进行大规模量产,而是将其在国外出售。据业内人士透露,六合万通早在去年底就已经与索尼签订了合同,为该公司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字家电及室内无线通信芯片技术。
据熟悉六合万通的人士透露,转让“万通1号”和“万通2号”并没有让六合万通赚到很多钱,原因是这两项技术并不成熟。
六合万通将筹码全部押到“万通3号”上。陈杰向记者介绍说,“万通3号”芯片组整合了802.11a和802.11b两项技术,具有功耗低、待机时间长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万通3号”一旦通过测试,将是国内第一家支持WAPI标准的核心芯片。从这个方面来说,六合万通正在研制的“万通3号”所持有的筹码无疑要比前两种芯片重上许多。
但六合万通仍不能过早乐观。从时间上来说,虽然六合万通是国内最早研发出WAPI芯片的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它从此可以万事无忧。实际上,熟悉无线局域网技术的观察者们知道,这只不过是WLAN标准争夺战的第一个阶段。
陈杰向记者透露,目前,六合万通仍在为WAPI进行最后的“滤片”工作。他认为,虽然WI-FI标准将继续实行下去,但六合万通具备的市场潜力仍不容置疑。根据中国WAPI标准实施规定,6月1日到12月1日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处理办法是采用软件升级的方式为正在使用的Wi-Fi设备的芯片中进行加密,第二个阶段是12月1日后,所有的Wi-Fi芯片将直接进行加密。
目前困扰六合万通的最大问题是:WAPI标准核心芯片这种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一般需要数年时间。让其成立时间不到3年的六合万通能不能“万通3号”通过国家测试,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如果要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话,则需要大规模的制造能力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种能力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据了解,六合万通到目前为止为WAPI三种芯片的研发已经耗去数千万元,在仍旧没有找到VC的前提下,“万通3号”的产业化显然是六合万通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谁为“万通3号”埋单?
“推迟执行WAPI,这样可以让WAPI先在市场中接受检验,逐步积累一些产业推广和使用经验,不管对于消费者,还是整个产业界而言,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其实,在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之前,什么技术你都不能说它是完美的。”长时间关注W
产业化悬念
对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合万通)总裁兼CEO寿国梁来说,曾被他用笔重重地圈了起来的2004年6月1日已经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2004年6月1日是以英特尔迅驰移动芯片为首的Wi-Fi设备在中国市场禁止销售的日期。此前,寿国梁所考虑的是,一旦在6月1日之前六合万通基于WAPI标准的核心芯片组——“万通3号”不能顺利通过测试的话,这将有可能导致整个中国WAPI标准执行进度的延后,从而为该标准的顺利推广和实施计划增添变数。
但现在,寿国梁不这样着急了,他有另一层焦虑——谁为六合万通的“万通3号”巨额的研发费用负责?作为中国第一家已经研发出来的WAPI核片芯片,花费几千万元研发成功的“万通3号”正运往上海的某芯片厂进行最后的“滤片”流程。或许WAPI的无限期执行,给中国推广自主无线局域网标准的努力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教训,但情况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找到合适解决方案,“万通3号”很可能胎死腹中。
与之相反的是,以英特尔迅驰芯片为代表的Wi-Fi联盟并没有被半路杀出的WAPI一剑封喉。由于在中美贸易谈判中,中方就WAPI标准做出让步,原定于6月1日实施WAPI被勒令无限期推迟,这让僵持了半年的WLAN标准风波呈现出另一种产业景观。
2001年9月份成立的六合万通位于中关村发展大厦,至今只有80名员工,却拥有8名博士和30名硕士,这种人才上的积累在国内芯片设计厂商中并不多见。据相关人士透露,在六合万通公司的六位创始人中,总裁兼CEO寿国梁毕业于东京大学,回国创业前曾在日本著名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商——鹰山公司担任要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杰原为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的副教授,公司模拟电路设计总监和数字电路设计总监分别由吴南健和杨军担任,另一位负责市场的总监张中毕来于日本东北大学,他们都曾在日本著名芯片公司从事过相关的研发工作。
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在中国WAPI标准实施过程中,成立不久的六合万通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在国内WLAN芯片研发方面技术最成熟的厂商,六合万通从2003年9月份开始相继推出无线局域网芯片“万通1号”、“万通2号”。由于中国此前没有基于WAPI标准的国产芯片,“万通1号”、“万通2号”这两种分别具有802.11a和802.11b功能芯片的研制成功让六合万通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夜成名。“目前,在基于IEEE802.11无线模块的研发上,六合万通的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六合万通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杰说。
但迄今为止,六合万通的WAPI技术并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同。虽然“万通1号”与“万通2号”具备无线局域网芯片的功能,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之资金较为困难,因此六合万通并没有将这两种芯片进行大规模量产,而是将其在国外出售。据业内人士透露,六合万通早在去年底就已经与索尼签订了合同,为该公司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字家电及室内无线通信芯片技术。
据熟悉六合万通的人士透露,转让“万通1号”和“万通2号”并没有让六合万通赚到很多钱,原因是这两项技术并不成熟。
六合万通将筹码全部押到“万通3号”上。陈杰向记者介绍说,“万通3号”芯片组整合了802.11a和802.11b两项技术,具有功耗低、待机时间长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万通3号”一旦通过测试,将是国内第一家支持WAPI标准的核心芯片。从这个方面来说,六合万通正在研制的“万通3号”所持有的筹码无疑要比前两种芯片重上许多。
但六合万通仍不能过早乐观。从时间上来说,虽然六合万通是国内最早研发出WAPI芯片的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它从此可以万事无忧。实际上,熟悉无线局域网技术的观察者们知道,这只不过是WLAN标准争夺战的第一个阶段。
陈杰向记者透露,目前,六合万通仍在为WAPI进行最后的“滤片”工作。他认为,虽然WI-FI标准将继续实行下去,但六合万通具备的市场潜力仍不容置疑。根据中国WAPI标准实施规定,6月1日到12月1日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处理办法是采用软件升级的方式为正在使用的Wi-Fi设备的芯片中进行加密,第二个阶段是12月1日后,所有的Wi-Fi芯片将直接进行加密。
目前困扰六合万通的最大问题是:WAPI标准核心芯片这种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一般需要数年时间。让其成立时间不到3年的六合万通能不能“万通3号”通过国家测试,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如果要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话,则需要大规模的制造能力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种能力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据了解,六合万通到目前为止为WAPI三种芯片的研发已经耗去数千万元,在仍旧没有找到VC的前提下,“万通3号”的产业化显然是六合万通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谁为“万通3号”埋单?
“推迟执行WAPI,这样可以让WAPI先在市场中接受检验,逐步积累一些产业推广和使用经验,不管对于消费者,还是整个产业界而言,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其实,在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之前,什么技术你都不能说它是完美的。”长时间关注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