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代工企业迎战2004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446
去年8英寸厂总产能超过13万片/月
“在1999年之前,我们仅有华虹NEC一家8英寸晶圆厂,而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们已经有四家正在经营的8英寸代工企业,他们总的月产能已经超过13万片。”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这四家企业分别是华虹NEC、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及和舰科技。
在这四家企业中,中芯国际扩充产能的速度令业界叹为观止。其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到去年底,中芯国际上海三家工厂的产能已达每月近6万片。但消息人士表示,三个厂的实际总产能已经达到每月8万片。此外,它在去年12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厂,该工厂产能在2万片以上,目前中芯国际正在对其工艺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改造,计划将工艺技术从0.35微米提升至0.18微米。在北京,中芯国际正在兴建一条12英寸引导线和一条8英寸铜互连生产线,预计这两条线的月产能到2005年第一季度可达5万片。而据中芯国际的员工介绍,在总裁张汝京的规划蓝图中,未来还有七、八、九厂。中芯国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其销售额为3.65亿美元,并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扭亏为盈,该季度的利润为1000万美元。
另一家骨干企业华虹NEC到去年底的月产能已超过3万片,其计划2004年将产能进一步扩大至每月4万片以上。去年,其销售额为15.61亿元人民币,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有望赢利。此外,宏力半导体也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试产,目前月产能达到1万片。而建在长三角地区的另一家8英寸工厂———苏州和舰科技目前的月产能为1万片。
据报道,去年全球代工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亚洲,而中国是这一地区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也有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芯片制造业折合8英寸硅片计算,总的月产能达到750万片,我国芯片制造业就像一位业内人士形容的那样,仍是全球IC池塘中的一条小鱼。
8英寸代工厂瞄准哪些市场
由于我们的代工业才起步不久,所以代工大厂都采取这样一个策略:通过与国外知名半导体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来获取前沿制造工艺技术和海外订单。中芯国际一直采取与多方开展战略合作的方式。而2003年,华虹NEC也迈出了寻找新合作伙伴的一步,它成功引进美国捷智半导体公司,捷智半导体将向其提供0.25微米-0.18微米射频(RF)CMOS工艺技术,这样,华虹NEC就可以抓住射频产品这块“大饼”。而投产不久的宏力也从日本OKI那里获得了技术和订单。
与此同时,我们领先的代工厂在产品定位上也一直在做改进。在2002年底,中芯国际对外加工的硅片中有49.8%是存储器,41.7%是逻辑电路。而到2003年底时,光mix favored logic混合数字逻辑通信电路就占38.2%至57.3%。有业内人士分析,中芯国际起初以做DRAM为主有其必然的考虑,一方面DRAM可以使生产线不停地运转;另一方面通过DRAM不停地“跑量”,可以逐步培养起一批本土制造业人才,毕竟中芯国际还有75%的员工来自国内,需要通过做大量的产品才能磨练出来。但做DRAM产品在价格上会有一定的压力,去年其平均每个硅片的价格为733美元,低于一些代工厂的平均价格。因此,中芯国际一直在飞速扩大产能来争取实现赢利。它计划到2004年底,其产能将增大到每月11.48万片及1万片铜互连加工业务。
而华虹NEC自向代工企业转型之日起就一直在减少DRAM产品的产量。他们认为,DRAM是标准产品,价格低、利润薄,无法支撑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为此,他们把产品定位在其他四大产品线上,分别是与代工厂兼容的0.18微米和0.15微米工艺、嵌入式FLASH、LCD驱动电路和RF CMOS芯片。除了第一种产品外,后三种产品都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市场。对此,华虹NEC有关人士曾表示,他们与TSMC和UMC这些代工巨头不会在一线市场上短兵相接,而是要走差异化道路,在一些特殊市场上把技术做到更前面。而且,这样的产品定位,再加上四年的满载运转,使他们在价格方面没有太大压力。
2004年代工市场前景明朗
2004年被认为是“硅周期”中的增长年,对于我国代工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为此,2003年我国代工企业一直从产能、工艺等方面做“跳跃”前的起跑准备。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球半导体业已经复苏,销售额比2002年增长了17%,达到2080亿美元。而各大调研机构普遍预测2004年的增长率将在20%左右。与此同时,集成器件制造商(IDM)的制造外包量将会持续增加,全球代工业的生意将比2003年增长22%,达到140亿美元。
在市场增长的大环境下,虽然目前我国的代工企业无论从产能上还是从工艺水平上来讲,都无法与世界上领先的代工大腕竞争,但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我国是全球重要的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敦促集成器件制造商们把部分制造业务外包给我国代工企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2004年全球140亿美元的代工市场上,约有25%~30%的比例为0.13微米及以下工艺技术的市场,而0.18微米工艺及以上还有约100多亿美元的市场,我们的代工业可以在这一空间中寻找适合自
去年8英寸厂总产能超过13万片/月
“在1999年之前,我们仅有华虹NEC一家8英寸晶圆厂,而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们已经有四家正在经营的8英寸代工企业,他们总的月产能已经超过13万片。”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这四家企业分别是华虹NEC、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及和舰科技。
在这四家企业中,中芯国际扩充产能的速度令业界叹为观止。其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到去年底,中芯国际上海三家工厂的产能已达每月近6万片。但消息人士表示,三个厂的实际总产能已经达到每月8万片。此外,它在去年12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厂,该工厂产能在2万片以上,目前中芯国际正在对其工艺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改造,计划将工艺技术从0.35微米提升至0.18微米。在北京,中芯国际正在兴建一条12英寸引导线和一条8英寸铜互连生产线,预计这两条线的月产能到2005年第一季度可达5万片。而据中芯国际的员工介绍,在总裁张汝京的规划蓝图中,未来还有七、八、九厂。中芯国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其销售额为3.65亿美元,并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扭亏为盈,该季度的利润为1000万美元。
另一家骨干企业华虹NEC到去年底的月产能已超过3万片,其计划2004年将产能进一步扩大至每月4万片以上。去年,其销售额为15.61亿元人民币,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有望赢利。此外,宏力半导体也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试产,目前月产能达到1万片。而建在长三角地区的另一家8英寸工厂———苏州和舰科技目前的月产能为1万片。
据报道,去年全球代工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亚洲,而中国是这一地区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也有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芯片制造业折合8英寸硅片计算,总的月产能达到750万片,我国芯片制造业就像一位业内人士形容的那样,仍是全球IC池塘中的一条小鱼。
8英寸代工厂瞄准哪些市场
由于我们的代工业才起步不久,所以代工大厂都采取这样一个策略:通过与国外知名半导体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来获取前沿制造工艺技术和海外订单。中芯国际一直采取与多方开展战略合作的方式。而2003年,华虹NEC也迈出了寻找新合作伙伴的一步,它成功引进美国捷智半导体公司,捷智半导体将向其提供0.25微米-0.18微米射频(RF)CMOS工艺技术,这样,华虹NEC就可以抓住射频产品这块“大饼”。而投产不久的宏力也从日本OKI那里获得了技术和订单。
与此同时,我们领先的代工厂在产品定位上也一直在做改进。在2002年底,中芯国际对外加工的硅片中有49.8%是存储器,41.7%是逻辑电路。而到2003年底时,光mix favored logic混合数字逻辑通信电路就占38.2%至57.3%。有业内人士分析,中芯国际起初以做DRAM为主有其必然的考虑,一方面DRAM可以使生产线不停地运转;另一方面通过DRAM不停地“跑量”,可以逐步培养起一批本土制造业人才,毕竟中芯国际还有75%的员工来自国内,需要通过做大量的产品才能磨练出来。但做DRAM产品在价格上会有一定的压力,去年其平均每个硅片的价格为733美元,低于一些代工厂的平均价格。因此,中芯国际一直在飞速扩大产能来争取实现赢利。它计划到2004年底,其产能将增大到每月11.48万片及1万片铜互连加工业务。
而华虹NEC自向代工企业转型之日起就一直在减少DRAM产品的产量。他们认为,DRAM是标准产品,价格低、利润薄,无法支撑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为此,他们把产品定位在其他四大产品线上,分别是与代工厂兼容的0.18微米和0.15微米工艺、嵌入式FLASH、LCD驱动电路和RF CMOS芯片。除了第一种产品外,后三种产品都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市场。对此,华虹NEC有关人士曾表示,他们与TSMC和UMC这些代工巨头不会在一线市场上短兵相接,而是要走差异化道路,在一些特殊市场上把技术做到更前面。而且,这样的产品定位,再加上四年的满载运转,使他们在价格方面没有太大压力。
2004年代工市场前景明朗
2004年被认为是“硅周期”中的增长年,对于我国代工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为此,2003年我国代工企业一直从产能、工艺等方面做“跳跃”前的起跑准备。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球半导体业已经复苏,销售额比2002年增长了17%,达到2080亿美元。而各大调研机构普遍预测2004年的增长率将在20%左右。与此同时,集成器件制造商(IDM)的制造外包量将会持续增加,全球代工业的生意将比2003年增长22%,达到140亿美元。
在市场增长的大环境下,虽然目前我国的代工企业无论从产能上还是从工艺水平上来讲,都无法与世界上领先的代工大腕竞争,但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我国是全球重要的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敦促集成器件制造商们把部分制造业务外包给我国代工企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2004年全球140亿美元的代工市场上,约有25%~30%的比例为0.13微米及以下工艺技术的市场,而0.18微米工艺及以上还有约100多亿美元的市场,我们的代工业可以在这一空间中寻找适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