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珠江三角洲、深圳IC产业的挑战与机会

发布时间:2007/8/29 0:00:00 访问次数:513

大陆IC产业发展前景一片看好,但这“一片”却全都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一带的长江三角洲,和全大陆IC使用量最高的珠江三角洲无缘,这个现象已使得曾经拥有半壁江山的珠江三角洲信息电子产业出现成长速度趋缓,利润偏低且成长难度大,及引进外资后劲不足等种种隐忧,尤其是居于珠江三角洲龙头地位的深圳,迹象更为明显,珠江三角洲乃至深圳的IC产业还具有吸引力吗?

目前包括深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其IC产业确实面临困扰,但绝非不行了,在电子、通讯与家电产业形成的区域基础优势,依然持续吸引许多大型企业进驻,目前IC产业向长江三角洲集中,应视为正常的资源调整,但这个现象也使得珠江三角洲意识到,有必要比照长江三角洲的成功经验,进行各个不同城市的IC产业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进而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的IC产业应该静下心来,解决困扰IC产业发展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起点,特别是随着“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大陆内地与香港和澳门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安排)及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相继开展,都将带来更佳的发展机遇,放眼全大陆的IC产业竞争态势,珠江三角洲与深圳做为最具历史和先天优势的IC产业制造基地,发展优势很难被取代,前景依然相当乐观。

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缺乏,是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的IC产业必须尽速解决的首要问题。

珠江三角洲身为大陆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具有足够的吸引人才条件,但却留不住人才,无论是技术或研发人员的流动率都相当高,尤其是顶尖人才,即使以高薪挖角,依然难以满足需求,曾经有企业在备受困扰之余,干脆直接从海外引进整批顶尖人才,但又因为没有足够的中层技术人才搭配,而出现「有帅没有将,有将没有兵,有兵没有队」的尴尬局面。

这是个复杂问题,需要从人才的心态、工作环境和政策配套等多管齐下解决,从海外引进顶尖人才是很好的突破性做法,当务之急是成立大量的职业训练机构,发挥衔接的桥梁角色,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解决,但却是非做不可。

与人才密切相关的非盈利、公共科技支撑体系的缺乏,例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共享技术资源平台,也是珠江三角洲与深圳IC产业面临的难题。

相较于上海、北京和西安有众多的国家级研究部门,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确实是缺乏基础的、公共的、开放的科技支撑体系,不过,发展这种体系的环境已日渐成熟,愈来愈多知名大学在华南地区设立研究机构,并陆续建立服务平台,假以时日发展形成公共开放体系不是问题。

IC产业的产业链相当长,产业竞争形态也是系统化而非单一产品竞争,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的IC产业目前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自立自强研发自有的核心技术,也无法进入主流产品系统或受到市场挤压,以大陆人的智能配合庞大的市场,迟早都将在产业系统化发展上攻关成功,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链,进而成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此外,IC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各个产业链建立系统的发展模式,良好且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是不可或缺的,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目前的做法是经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协会来统筹,但也面临两难的局面,由政府部门主导难以脱离行政手段干预,效率大打折扣,放手给完全由企业自行成立的协会运作,又担心会形成没有必要的壁垒,左右为难。

所以IC产业要摆脱小作坊的发展模式,终究还是需要良性的产业环境,包括行业协会、行业标准、法律、商务贸易、人才引进等环境,作法上还需要思考,但会很快采取行动。

最后珠江三角洲与深圳IC产业还面临着企业发展视野的问题。IC产业应有走向国际竞争的意识,放手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勇气,才不致首尾难以兼顾,同时掌握大陆与国际市场,并有发展远景可期。

而所有问题的根本就是,珠江三角洲与深圳IC产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只有企业勇于雇用创新、冒险、开拓新领域的人才,环环相扣的其它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发展愿景就会出现,无需在厂房、租税、政策上提供优惠措施,展现的价值自然足以吸引有关厂商做最好的选择,目前全大陆的IC产业竞争仍在持续进行中,距离尘埃落定仍是言之过早。

大陆IC产业发展前景一片看好,但这“一片”却全都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一带的长江三角洲,和全大陆IC使用量最高的珠江三角洲无缘,这个现象已使得曾经拥有半壁江山的珠江三角洲信息电子产业出现成长速度趋缓,利润偏低且成长难度大,及引进外资后劲不足等种种隐忧,尤其是居于珠江三角洲龙头地位的深圳,迹象更为明显,珠江三角洲乃至深圳的IC产业还具有吸引力吗?

目前包括深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其IC产业确实面临困扰,但绝非不行了,在电子、通讯与家电产业形成的区域基础优势,依然持续吸引许多大型企业进驻,目前IC产业向长江三角洲集中,应视为正常的资源调整,但这个现象也使得珠江三角洲意识到,有必要比照长江三角洲的成功经验,进行各个不同城市的IC产业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进而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的IC产业应该静下心来,解决困扰IC产业发展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起点,特别是随着“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大陆内地与香港和澳门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安排)及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相继开展,都将带来更佳的发展机遇,放眼全大陆的IC产业竞争态势,珠江三角洲与深圳做为最具历史和先天优势的IC产业制造基地,发展优势很难被取代,前景依然相当乐观。

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缺乏,是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的IC产业必须尽速解决的首要问题。

珠江三角洲身为大陆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具有足够的吸引人才条件,但却留不住人才,无论是技术或研发人员的流动率都相当高,尤其是顶尖人才,即使以高薪挖角,依然难以满足需求,曾经有企业在备受困扰之余,干脆直接从海外引进整批顶尖人才,但又因为没有足够的中层技术人才搭配,而出现「有帅没有将,有将没有兵,有兵没有队」的尴尬局面。

这是个复杂问题,需要从人才的心态、工作环境和政策配套等多管齐下解决,从海外引进顶尖人才是很好的突破性做法,当务之急是成立大量的职业训练机构,发挥衔接的桥梁角色,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解决,但却是非做不可。

与人才密切相关的非盈利、公共科技支撑体系的缺乏,例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共享技术资源平台,也是珠江三角洲与深圳IC产业面临的难题。

相较于上海、北京和西安有众多的国家级研究部门,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确实是缺乏基础的、公共的、开放的科技支撑体系,不过,发展这种体系的环境已日渐成熟,愈来愈多知名大学在华南地区设立研究机构,并陆续建立服务平台,假以时日发展形成公共开放体系不是问题。

IC产业的产业链相当长,产业竞争形态也是系统化而非单一产品竞争,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的IC产业目前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自立自强研发自有的核心技术,也无法进入主流产品系统或受到市场挤压,以大陆人的智能配合庞大的市场,迟早都将在产业系统化发展上攻关成功,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链,进而成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此外,IC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各个产业链建立系统的发展模式,良好且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是不可或缺的,珠江三角洲与深圳目前的做法是经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协会来统筹,但也面临两难的局面,由政府部门主导难以脱离行政手段干预,效率大打折扣,放手给完全由企业自行成立的协会运作,又担心会形成没有必要的壁垒,左右为难。

所以IC产业要摆脱小作坊的发展模式,终究还是需要良性的产业环境,包括行业协会、行业标准、法律、商务贸易、人才引进等环境,作法上还需要思考,但会很快采取行动。

最后珠江三角洲与深圳IC产业还面临着企业发展视野的问题。IC产业应有走向国际竞争的意识,放手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勇气,才不致首尾难以兼顾,同时掌握大陆与国际市场,并有发展远景可期。

而所有问题的根本就是,珠江三角洲与深圳IC产业面临的人才问题,只有企业勇于雇用创新、冒险、开拓新领域的人才,环环相扣的其它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发展愿景就会出现,无需在厂房、租税、政策上提供优惠措施,展现的价值自然足以吸引有关厂商做最好的选择,目前全大陆的IC产业竞争仍在持续进行中,距离尘埃落定仍是言之过早。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