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中芯在京兴建12英寸芯片线 政府15%股份作陪?

发布时间:2007/8/29 0:00:00 访问次数:505

北京造芯的梦想并没有破灭,但力邀中芯国际入局是否能奏效仍未可知。“我们现在忙的很啊,7月份就要流片,得抓紧啊。”中芯国际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这样告诉记者。他还透露,中芯北京的部分设备已经到位,许多设备正在装配当中。但根据记者从中芯北京12寸线的设备提供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Materials处得到的消息,原定于3、4月份进驻的设备已经推迟进厂。
    北京芯片规划遇挫作为中芯国际北京投资的一部分,国内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早已备受关注。根据中芯国际的计划,中芯国际将在北京兴建3座工厂,即规划中的四厂、五厂、六厂用于芯片生产,总投资将达到12.5亿。这一数字,也使中芯国际的北京项目,成为了近几年以来北京市单个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
    一位芯片业内专家对记者说,今后北京市芯片制造的重点将转向中芯国际。他同时透露,早在中芯国际计划进入北京时,当时负责北京市芯片项目的北京市经委科技处对中芯国际就十分重视。
    在北京市政府的规划中,芯片行业被列为高新技术开发的核心。而在这样的心态下,北京市四处开始寻觅发展芯片制造业的良机,最早进入了北京市视野的是首钢。
    地处北京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身份,使北京市对首钢发展芯片寄予厚望。于是首钢跟日本NEC成立的合资公司首钢日电迅速落地,并一直在生产6英寸芯片。但6英寸的低技术含量和首钢日电仅15000片的产能,远不能让志存高远的北京市政府满意。为了让北京市的芯片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一个更大的计划在当时开始酝酿。
    在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华夏项目开始动工。当时两条8英寸、0.25微米芯片生产线以及项目计划总投入资金13.35亿美元的数字轰动一时。但一位芯片专家告诉记者:当时在引进国外投资方时,一些清醒的人士就对于华夏线的前景表示悲观。
    结果是随着2001年全球芯片产业跌入谷底,一度积极的美国投资者动摇了。在大市不佳的情况下,华夏半导体的外资方决定撤资,从而彻底导致了华夏项目的崩盘。一时间轰轰烈烈的首钢造芯运动只落得了八大处产区内的一片枯草。然而北京市在推动芯片制造上仍然不遗余力,即使是对已经式微的首钢日电,北京也一直保持着投入。首钢日电副总杨树琪对记者称,目前北京市政府的2.7亿日元左右追加投资已经到位。首钢日电在2003年下半年实现了盈利,目前投片量为15000片。
    中芯入京
    无论从投资还是技术来看,中芯北京12.5亿的投资额度规模,以及12寸芯片的先进技术都让首钢日电相形见绌。这为中芯国际进入北京加上了重重的砝码。为了吸引中芯国际,北京市做出了不少承诺。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中芯国际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内兴建厂房,北京市政府在地价上给予了相当优惠。同时在税收、市场方面,北京市政府也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甚至有传言称,北京市政府在中芯北京的项目中占有股份。而记者听到的另一个版本是,北京市将在中芯北京项目中跟进15%的投资。
    除了北京市政府的优厚政策之外,张汝京与台积电之间的恩怨,也是中芯国际北进北京重要心理因素。当初因台积电秘密收购世大积体,迫使张离职,成了张汝京与台积电解不开的心结。随后张赴大陆并创办中芯国际,本身就有继续和台积电叫劲的意思。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一次和张汝京交谈中,张曾愤懑地说:“我做得好,它要收购我;我干得不好,它又要挤跨我。”随着台积电落户上海,让张汝京再次萌生北进的想法。而此时北京市政府也需要一个如中芯国际这样的芯片制造大佬来重建自己的芯片计划,双方一拍即合。
    北京造芯冷思考
    今后中芯北京将如何发展,目前尚不可知。业内人士指出,一个城市建设芯片基地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即人才、资金、自然环境。从这三大产业环境构成的条件来看:北京的人才优势得天独厚,在资金上由于政府的倾斜,以及著名的“S+1”政策。北京在发展芯片业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从自然环境来看:地处中国北方的北京,一直处于缺水状态,同时风沙较大。而芯片生产必需的大量水消耗和无尘要求,则相对欠缺。同时芯片制造对于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北京市的环境情况,能否负担芯片厂也很成问题。
    同时,制造芯片代工基地将牵动着上游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设计以及下游的委托客户,因此群聚效应明显。而群聚效应在芯片业中被认为是相当重要的。从这些情况看,上海的自然环境和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群聚效应使上海成为最适合芯片制造的地区。
 &nb

北京造芯的梦想并没有破灭,但力邀中芯国际入局是否能奏效仍未可知。“我们现在忙的很啊,7月份就要流片,得抓紧啊。”中芯国际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这样告诉记者。他还透露,中芯北京的部分设备已经到位,许多设备正在装配当中。但根据记者从中芯北京12寸线的设备提供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Materials处得到的消息,原定于3、4月份进驻的设备已经推迟进厂。
    北京芯片规划遇挫作为中芯国际北京投资的一部分,国内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早已备受关注。根据中芯国际的计划,中芯国际将在北京兴建3座工厂,即规划中的四厂、五厂、六厂用于芯片生产,总投资将达到12.5亿。这一数字,也使中芯国际的北京项目,成为了近几年以来北京市单个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
    一位芯片业内专家对记者说,今后北京市芯片制造的重点将转向中芯国际。他同时透露,早在中芯国际计划进入北京时,当时负责北京市芯片项目的北京市经委科技处对中芯国际就十分重视。
    在北京市政府的规划中,芯片行业被列为高新技术开发的核心。而在这样的心态下,北京市四处开始寻觅发展芯片制造业的良机,最早进入了北京市视野的是首钢。
    地处北京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身份,使北京市对首钢发展芯片寄予厚望。于是首钢跟日本NEC成立的合资公司首钢日电迅速落地,并一直在生产6英寸芯片。但6英寸的低技术含量和首钢日电仅15000片的产能,远不能让志存高远的北京市政府满意。为了让北京市的芯片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一个更大的计划在当时开始酝酿。
    在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华夏项目开始动工。当时两条8英寸、0.25微米芯片生产线以及项目计划总投入资金13.35亿美元的数字轰动一时。但一位芯片专家告诉记者:当时在引进国外投资方时,一些清醒的人士就对于华夏线的前景表示悲观。
    结果是随着2001年全球芯片产业跌入谷底,一度积极的美国投资者动摇了。在大市不佳的情况下,华夏半导体的外资方决定撤资,从而彻底导致了华夏项目的崩盘。一时间轰轰烈烈的首钢造芯运动只落得了八大处产区内的一片枯草。然而北京市在推动芯片制造上仍然不遗余力,即使是对已经式微的首钢日电,北京也一直保持着投入。首钢日电副总杨树琪对记者称,目前北京市政府的2.7亿日元左右追加投资已经到位。首钢日电在2003年下半年实现了盈利,目前投片量为15000片。
    中芯入京
    无论从投资还是技术来看,中芯北京12.5亿的投资额度规模,以及12寸芯片的先进技术都让首钢日电相形见绌。这为中芯国际进入北京加上了重重的砝码。为了吸引中芯国际,北京市做出了不少承诺。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中芯国际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内兴建厂房,北京市政府在地价上给予了相当优惠。同时在税收、市场方面,北京市政府也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甚至有传言称,北京市政府在中芯北京的项目中占有股份。而记者听到的另一个版本是,北京市将在中芯北京项目中跟进15%的投资。
    除了北京市政府的优厚政策之外,张汝京与台积电之间的恩怨,也是中芯国际北进北京重要心理因素。当初因台积电秘密收购世大积体,迫使张离职,成了张汝京与台积电解不开的心结。随后张赴大陆并创办中芯国际,本身就有继续和台积电叫劲的意思。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一次和张汝京交谈中,张曾愤懑地说:“我做得好,它要收购我;我干得不好,它又要挤跨我。”随着台积电落户上海,让张汝京再次萌生北进的想法。而此时北京市政府也需要一个如中芯国际这样的芯片制造大佬来重建自己的芯片计划,双方一拍即合。
    北京造芯冷思考
    今后中芯北京将如何发展,目前尚不可知。业内人士指出,一个城市建设芯片基地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即人才、资金、自然环境。从这三大产业环境构成的条件来看:北京的人才优势得天独厚,在资金上由于政府的倾斜,以及著名的“S+1”政策。北京在发展芯片业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从自然环境来看:地处中国北方的北京,一直处于缺水状态,同时风沙较大。而芯片生产必需的大量水消耗和无尘要求,则相对欠缺。同时芯片制造对于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北京市的环境情况,能否负担芯片厂也很成问题。
    同时,制造芯片代工基地将牵动着上游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设计以及下游的委托客户,因此群聚效应明显。而群聚效应在芯片业中被认为是相当重要的。从这些情况看,上海的自然环境和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群聚效应使上海成为最适合芯片制造的地区。
 &nb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