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岸芯片拉力赛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585
2003年7月下旬,发生在苏州的两件事刺激了上海以及台积电、中芯国际的神经。先是苏州和舰科技正式投产,接着是德国英飞凌落户苏州工业园。
据说和舰科技之“和舰”之名源自“郑和之舰”,矗立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厂房,外型以船型玻璃帷幕制作,颇有当年郑和舰队自苏州下西洋的气派。和舰科技现在厂占地20公顷,据说准备建6个厂12条生产线,苏州给它予留了110公顷的发展用地。
对于和舰的投产,台积电和中芯的发言人均向记者表明:做好自己的事,对和舰投产一事不予评论。而和舰一位人士却表示,在内地要做第二,中芯还是第一;但台积电在上海投资就显得迟了,机会也不大。
和舰的产品主要以逻辑芯片和静态记忆体芯片为主。以月产2万片的国际规模经济水平衡量,到2004年底,和舰月产将达3.2万片,到2006年月产达6万片。其营运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芯片制造工厂。
据说,当年张汝京在上海投资中芯国际,就让台积电和台联电很着急,现在又有人说,和舰俨然就是台联电的草船,和舰的投产也让台联电借箭成功。但是,和舰始终否认是联电的投资,竭力避讳与联电的关系。一位台湾IC专家说“如果承认与联电的这种关系,和舰就惹麻烦了,联电也要吃官司。”
台积电和台联电分列全球芯片代工前两位的竞争对手,两者与中芯国际、和舰的一段典故,在两岸经贸往来中意味深远。其实,故事的背后就是争夺大陆市场的白刃格斗,就是矽岛巨人为挣脱拘禁而演绎的“三国演义”,亦是两岸市场吸引力的较量。
2003年9月26日上午,中芯一厂投产周年庆上,张汝京将中芯生产的第一块0.18微米的铜芯赠送给了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就在同一天,中芯的二、三厂也同时宣告投产。中芯国际董事长、北大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阳元院士表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中芯国际顺利投产的带动下,形成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长三角地带已经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群落。他相信中芯国际将会继续扮演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头羊角色。
中国大陆将是新一轮芯片代工的主战场,中芯国际一花独秀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在这场芯片拉力竞技中谁夺金牌现在还很难说。台积电与联电均已在祖国大陆选好厂址,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台积电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动工建设在上海松江的晶圆厂,世界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也在上海悄无声息地建立办事处,并称,上海办事处将策略性地成为特许半导体进军中国其他地区的桥梁。
长三角集成电路竞争日益加剧,据中国半导体协会透露,全球半导体10大巨头好多都争着在这里落户,而且不仅局限在上海,无锡、苏州、常州、南京等都已经羽毛丰满,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雄厚的经济实力,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在集成电路产业界是崛起的新秀。和舰科技选择落户苏州而非上海,台积电弃苏州选择上海松江,与竞争对手和舰唱了反调。在双方的正面竞争背后,是苏州与上海在招商引资上的拉锯战。
各大调研机构普遍预测2004年的增长率将在20%左右。与此同时,集成器件制造商(IDM)的制造外包量将会持续增加,全球代工业的生意将比2003年增长22%,达到140亿美元。
我国芯片制造业如一位业内人士形容的那样,仍是全球IC池塘中的一条小鱼。巨大的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百舸争流,各显身手,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的产能全部考虑进去,在中国的巨大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转自 中电网)
2003年7月下旬,发生在苏州的两件事刺激了上海以及台积电、中芯国际的神经。先是苏州和舰科技正式投产,接着是德国英飞凌落户苏州工业园。
据说和舰科技之“和舰”之名源自“郑和之舰”,矗立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厂房,外型以船型玻璃帷幕制作,颇有当年郑和舰队自苏州下西洋的气派。和舰科技现在厂占地20公顷,据说准备建6个厂12条生产线,苏州给它予留了110公顷的发展用地。
对于和舰的投产,台积电和中芯的发言人均向记者表明:做好自己的事,对和舰投产一事不予评论。而和舰一位人士却表示,在内地要做第二,中芯还是第一;但台积电在上海投资就显得迟了,机会也不大。
和舰的产品主要以逻辑芯片和静态记忆体芯片为主。以月产2万片的国际规模经济水平衡量,到2004年底,和舰月产将达3.2万片,到2006年月产达6万片。其营运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芯片制造工厂。
据说,当年张汝京在上海投资中芯国际,就让台积电和台联电很着急,现在又有人说,和舰俨然就是台联电的草船,和舰的投产也让台联电借箭成功。但是,和舰始终否认是联电的投资,竭力避讳与联电的关系。一位台湾IC专家说“如果承认与联电的这种关系,和舰就惹麻烦了,联电也要吃官司。”
台积电和台联电分列全球芯片代工前两位的竞争对手,两者与中芯国际、和舰的一段典故,在两岸经贸往来中意味深远。其实,故事的背后就是争夺大陆市场的白刃格斗,就是矽岛巨人为挣脱拘禁而演绎的“三国演义”,亦是两岸市场吸引力的较量。
2003年9月26日上午,中芯一厂投产周年庆上,张汝京将中芯生产的第一块0.18微米的铜芯赠送给了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就在同一天,中芯的二、三厂也同时宣告投产。中芯国际董事长、北大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阳元院士表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中芯国际顺利投产的带动下,形成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长三角地带已经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群落。他相信中芯国际将会继续扮演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头羊角色。
中国大陆将是新一轮芯片代工的主战场,中芯国际一花独秀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在这场芯片拉力竞技中谁夺金牌现在还很难说。台积电与联电均已在祖国大陆选好厂址,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台积电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动工建设在上海松江的晶圆厂,世界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也在上海悄无声息地建立办事处,并称,上海办事处将策略性地成为特许半导体进军中国其他地区的桥梁。
长三角集成电路竞争日益加剧,据中国半导体协会透露,全球半导体10大巨头好多都争着在这里落户,而且不仅局限在上海,无锡、苏州、常州、南京等都已经羽毛丰满,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雄厚的经济实力,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在集成电路产业界是崛起的新秀。和舰科技选择落户苏州而非上海,台积电弃苏州选择上海松江,与竞争对手和舰唱了反调。在双方的正面竞争背后,是苏州与上海在招商引资上的拉锯战。
各大调研机构普遍预测2004年的增长率将在20%左右。与此同时,集成器件制造商(IDM)的制造外包量将会持续增加,全球代工业的生意将比2003年增长22%,达到140亿美元。
我国芯片制造业如一位业内人士形容的那样,仍是全球IC池塘中的一条小鱼。巨大的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百舸争流,各显身手,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的产能全部考虑进去,在中国的巨大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转自 中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