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的诞生
发布时间:2015/10/22 20:30:04 访问次数:752
电子工业始于由李·德弗雷斯特( Lee Deforest)在1906年发现的真空三极管2。IRFP90N20DPBF真空t极管使得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得以存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大脑,这台称为电子数字集成器和计算器( ENIAC)的计算机于1947年在宾西法尼亚的摩尔工程学院进行首次演示。
这台电子计算机和现代计算机大相径庭。它占据约1500平方英尺、-一的面积,质量达30吨,工作咐产生大量的热,并需要一个小型发电站来供电,开销为1940年时的400 000美元。ENIAC的制造用r 19 000个真空管和数T.个电阻器及电容器(见图1.1)。
真空管有3个部件,由一个栅极和两个被栅极分开的电极在玻璃密封的空间中构成(见图1.2)。密封空间内部为真空,以防止部件烧毁并易于电子的自由移动。
图1.1 FJNIAC的统计数据(源自:计算机技术基础,J.G.
Giarratano, Howard W. Sams&Co., Indianapolis, 1983)真空管有两个重要的电子功能,开关(switching)和放大(amplification)。,开关是指电子器件叮接通和切断电流;放大则较为复杂,它是指电子器件可以把接收到的小信号(或电流)放大,并保持信号原有特征的功能。
真空管有一系列的缺点。,如体积大,连接处易于变松导致真空泄漏、易碎、要求相对较多的电能来运行,并且元件老化很快ENIAC和其他基于真窄管的计算机的主要缺点是由于真空管易烧毁而导致运行时问有限然而,早期‘人们并未意识到计算机的力。1943年,国际商业机器( IBM)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托t弓斯·沃森( Thffrnas Watson)大胆预寿“我认为世界范围可能有5台计算机的市场”
这些问题成为许多实验室寻找真空管替代品的动力,这‘努
力在1947年12月23日得以实现,贝尔实验室的ij位科学家演示rf扫半导体材料锗制成的电子放大器件.
这种器件不但有真空管的功能,而且为固态(无真空),且具
有体积小、质量轻、耗电低并且寿命长的优点,起初命名为“传输电阻器”( transfer resistor),而后很快更名为晶体管(transistor)。
John Barcleen、Walter Brattin和William Shockley这三值科学家
因这+发明而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电子工业始于由李·德弗雷斯特( Lee Deforest)在1906年发现的真空三极管2。IRFP90N20DPBF真空t极管使得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得以存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大脑,这台称为电子数字集成器和计算器( ENIAC)的计算机于1947年在宾西法尼亚的摩尔工程学院进行首次演示。
这台电子计算机和现代计算机大相径庭。它占据约1500平方英尺、-一的面积,质量达30吨,工作咐产生大量的热,并需要一个小型发电站来供电,开销为1940年时的400 000美元。ENIAC的制造用r 19 000个真空管和数T.个电阻器及电容器(见图1.1)。
真空管有3个部件,由一个栅极和两个被栅极分开的电极在玻璃密封的空间中构成(见图1.2)。密封空间内部为真空,以防止部件烧毁并易于电子的自由移动。
图1.1 FJNIAC的统计数据(源自:计算机技术基础,J.G.
Giarratano, Howard W. Sams&Co., Indianapolis, 1983)真空管有两个重要的电子功能,开关(switching)和放大(amplification)。,开关是指电子器件叮接通和切断电流;放大则较为复杂,它是指电子器件可以把接收到的小信号(或电流)放大,并保持信号原有特征的功能。
真空管有一系列的缺点。,如体积大,连接处易于变松导致真空泄漏、易碎、要求相对较多的电能来运行,并且元件老化很快ENIAC和其他基于真窄管的计算机的主要缺点是由于真空管易烧毁而导致运行时问有限然而,早期‘人们并未意识到计算机的力。1943年,国际商业机器( IBM)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托t弓斯·沃森( Thffrnas Watson)大胆预寿“我认为世界范围可能有5台计算机的市场”
这些问题成为许多实验室寻找真空管替代品的动力,这‘努
力在1947年12月23日得以实现,贝尔实验室的ij位科学家演示rf扫半导体材料锗制成的电子放大器件.
这种器件不但有真空管的功能,而且为固态(无真空),且具
有体积小、质量轻、耗电低并且寿命长的优点,起初命名为“传输电阻器”( transfer resistor),而后很快更名为晶体管(transistor)。
John Barcleen、Walter Brattin和William Shockley这三值科学家
因这+发明而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