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
发布时间:2014/9/17 21:12:24 访问次数:1162
对每一个相邻路由器发送过来的RIP报文,进行以下步骤:
(1)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AD8052ARMZ-REEL7先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1(见后面的解释1)。每一个项目都有三个关键数据,即:到目的网络N,距离是d,下一跳路由器是X。
(2)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见解释2)。
否则(即在路由表中有目的网络N,这时就再查看下一跳路由器地址)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X,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见解释3)。
否则(即这个项目是:到目的网络N,但下一跳路由器不是X)
若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d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见解释4),否则什么也不做(见解释5)。
(3)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把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
(4)返回。
上面给出的距离向量算法的基础就足Bellman-Ford算法(或Ford-Fulkerson算法)。这种算法的要点是这样的:
设X是结点A到B的最短路径上的一个结点。若把路径A—B拆成两段路径A-X和X—B,则每一段路径A—X和X—B也都分别是结点A到X和结点X到B的最短路径。下面是对上述距离向量算法的五点解释。解释1: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进行本路由表的更新。假设从位于地址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的某一个项目是:“Net2,3,Y”,意思是“我经过路由器Y到网络Net2的距离是3”,那么本路由器就可推断出:“我经过X到网络Net2的距离应为3+1=4”。于是,本路由器就把收到的RIP报文的这一个项目修改为“Net2,4,X”,作为下一步和路由表中原有项目进行比较时使用(只有比较后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更新)。读者可注意到,收到的项目中的Y对本路由器是没有用的,因为Y不是本路由器的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对每一个相邻路由器发送过来的RIP报文,进行以下步骤:
(1)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AD8052ARMZ-REEL7先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1(见后面的解释1)。每一个项目都有三个关键数据,即:到目的网络N,距离是d,下一跳路由器是X。
(2)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见解释2)。
否则(即在路由表中有目的网络N,这时就再查看下一跳路由器地址)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X,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见解释3)。
否则(即这个项目是:到目的网络N,但下一跳路由器不是X)
若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d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见解释4),否则什么也不做(见解释5)。
(3)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把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
(4)返回。
上面给出的距离向量算法的基础就足Bellman-Ford算法(或Ford-Fulkerson算法)。这种算法的要点是这样的:
设X是结点A到B的最短路径上的一个结点。若把路径A—B拆成两段路径A-X和X—B,则每一段路径A—X和X—B也都分别是结点A到X和结点X到B的最短路径。下面是对上述距离向量算法的五点解释。解释1: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进行本路由表的更新。假设从位于地址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的某一个项目是:“Net2,3,Y”,意思是“我经过路由器Y到网络Net2的距离是3”,那么本路由器就可推断出:“我经过X到网络Net2的距离应为3+1=4”。于是,本路由器就把收到的RIP报文的这一个项目修改为“Net2,4,X”,作为下一步和路由表中原有项目进行比较时使用(只有比较后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更新)。读者可注意到,收到的项目中的Y对本路由器是没有用的,因为Y不是本路由器的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上一篇: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上一篇:RIP报文由首部和路由部分组成
热门点击
- 路由表必须包含以下三项内容
- FTP使用的两个TCP连接
- 怎样标志分布在整个因特网上的万维网文档
- 数据链路层的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的特点
- 把三级IP地址的子网掩码和收到的数据报的目的
- 不同的子网掩码得出相同的网络地址
- 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
- CIDR的32位地址掩码
- 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 IP地址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推荐技术资料
- 泰克新发布的DSA830
- 泰克新发布的DSA8300在一台仪器中同时实现时域和频域分析,DS...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