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7与FPGA在工业控制的结合
发布时间:2008/8/20 0:00:00 访问次数:498
各部分功能简介
图1为此系统的结构连接框图。如图所示,arm芯片与fpga芯片之间通过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及读写控制线相连,而与终端pc则通过串口通信;fpga与目标设备通过命令控制总线和故障检测总线相连。
图1 系统结构框图
1 故障检测和命令控制部分
故障检测:检测通道的故障(正常)信号以高(低)电平方式指示,其一旦有故障产生就会保持高电平不变直到故障排除。针对这种特征,在arm控制器端采用定时中断循环查询方式来判断故障通道的状态。定时中断程序通过对arm 地址总线在fpga中进行译码而顺序锁定被检测通道的电平值,然后再经数据总线传回arm进行判断,最后将判断结果送至远程终端。采用主机查询方式而不采用故障中断方式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通常控制芯片外部中断源有限(多数为4个外部中断源),对于多目标中断信号检测显然是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检测通道或设备受到短时干扰而产生电平随机反转,造成故障中断触发,而中断触发后又无法在通道电平恢复正常时撤销故障信号,故而形成虚假报警。
命令控制:arm芯片先判断主控端发来的控制命令,然后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将命令状态发送至经fpga地址译码锁定的控制通道上。
2 arm芯片与远程检测控制终端通信
由于只存在命令和故障状态信号的收发,所以利用arm的串口实现与远程pc的通信,通信标准选为rs232标准。不过,在arm芯片上要先将ttl电平通过max232芯片转换为rs232电平标准,对于距离超过15m的全双工通信,在发送接收两端还要各加一对rs232转rs422电平的转换模块,以增加通信距离。
3 fpga内部功能模块说明
fpga内部检测及控制电路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fpga内部逻辑结构
arm芯片的addr2~0位地址线和片选使能信号一同进入译码器decode1进行地址译码后产生8路输出(fpga内部可设置一个最大输出为256路的译码模块,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扩展为更多通道),低4路用于命令发送通道,高4路用于故障检测通道,读写使能信号控制数据总线。
arm芯片接收到发送信号编码命令时,立即在串口接收中断服务子程序中并送相应地址(通道编号)和数据(命令状态)到fpga中。译码器有效输出作为相应通道d触发器的锁存时钟,而数据状态则被触发器锁定后作为所选通道的输出完成相应控制。
arm芯片在定时中断产生进入服务程序后对所有检测通道轮流查询,查询到有通道故障时,故障信号结合选中通路信号经与非运算送往数据端口被读取。
fpga程序设计注意问题
1延时的配置
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进行命令传输和故障检测时,fpga是作为arm芯片的普通外设来使用的。而arm芯片对外设访问的速度要远低于片内存储器,所以要在arm中设置访问的正确等待周期。arm中提供的延时周期为0~7个,通过调试即可找到外设合适的等待周期,此系统的等待周期根据实际测试设置为5个,具体的配置方法见arm程序说明。
2 读写使能信号的连接
从图2中可以看出,写使能信号nwe及读使能信号nrd应作为数据线(data0~5)的三态控制信号连接,即使在arm芯片无其他外设时也不能缺省。因为arm的上电加载程序时间要长于同一系统上fpga的程序配置时间,而fpga的检测及控制通道与arm芯片的数据总线相连,fpga加载完成后数据总线会存有相应通道的逻辑电平值(不为三态),这就会导致arm芯片在对片内flash芯片烧写程序或上电加载程序时与fpga冲突(数据被逻辑锁定),造成无法正确定位操作对象而使读写失败。
arm配置及应用程序说明
1 处理器的资源分配
存储器
at91fr40162内嵌一个256kb的sram,1024k个16位字组成的flash存储器。sram通过内部32位数据总线与arm核相连,单周期访问,flash存储器则通过外部总线访问。
系统外围
ebi:外部总线控制接口,ebi可寻址64mb的空间,通过8个片选线(ncs0~ncs3独立)和24位地址线访问外设,地址线高4位与片选线(ncs4~7)复用,数据总线可配置成8/16位两种模式与外设接口。
pio:并口控制器,pio控制32根i/o线,多数为复用引脚,可通过编程选择为通用或专
各部分功能简介
图1为此系统的结构连接框图。如图所示,arm芯片与fpga芯片之间通过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及读写控制线相连,而与终端pc则通过串口通信;fpga与目标设备通过命令控制总线和故障检测总线相连。
图1 系统结构框图
1 故障检测和命令控制部分
故障检测:检测通道的故障(正常)信号以高(低)电平方式指示,其一旦有故障产生就会保持高电平不变直到故障排除。针对这种特征,在arm控制器端采用定时中断循环查询方式来判断故障通道的状态。定时中断程序通过对arm 地址总线在fpga中进行译码而顺序锁定被检测通道的电平值,然后再经数据总线传回arm进行判断,最后将判断结果送至远程终端。采用主机查询方式而不采用故障中断方式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通常控制芯片外部中断源有限(多数为4个外部中断源),对于多目标中断信号检测显然是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检测通道或设备受到短时干扰而产生电平随机反转,造成故障中断触发,而中断触发后又无法在通道电平恢复正常时撤销故障信号,故而形成虚假报警。
命令控制:arm芯片先判断主控端发来的控制命令,然后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将命令状态发送至经fpga地址译码锁定的控制通道上。
2 arm芯片与远程检测控制终端通信
由于只存在命令和故障状态信号的收发,所以利用arm的串口实现与远程pc的通信,通信标准选为rs232标准。不过,在arm芯片上要先将ttl电平通过max232芯片转换为rs232电平标准,对于距离超过15m的全双工通信,在发送接收两端还要各加一对rs232转rs422电平的转换模块,以增加通信距离。
3 fpga内部功能模块说明
fpga内部检测及控制电路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fpga内部逻辑结构
arm芯片的addr2~0位地址线和片选使能信号一同进入译码器decode1进行地址译码后产生8路输出(fpga内部可设置一个最大输出为256路的译码模块,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扩展为更多通道),低4路用于命令发送通道,高4路用于故障检测通道,读写使能信号控制数据总线。
arm芯片接收到发送信号编码命令时,立即在串口接收中断服务子程序中并送相应地址(通道编号)和数据(命令状态)到fpga中。译码器有效输出作为相应通道d触发器的锁存时钟,而数据状态则被触发器锁定后作为所选通道的输出完成相应控制。
arm芯片在定时中断产生进入服务程序后对所有检测通道轮流查询,查询到有通道故障时,故障信号结合选中通路信号经与非运算送往数据端口被读取。
fpga程序设计注意问题
1延时的配置
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进行命令传输和故障检测时,fpga是作为arm芯片的普通外设来使用的。而arm芯片对外设访问的速度要远低于片内存储器,所以要在arm中设置访问的正确等待周期。arm中提供的延时周期为0~7个,通过调试即可找到外设合适的等待周期,此系统的等待周期根据实际测试设置为5个,具体的配置方法见arm程序说明。
2 读写使能信号的连接
从图2中可以看出,写使能信号nwe及读使能信号nrd应作为数据线(data0~5)的三态控制信号连接,即使在arm芯片无其他外设时也不能缺省。因为arm的上电加载程序时间要长于同一系统上fpga的程序配置时间,而fpga的检测及控制通道与arm芯片的数据总线相连,fpga加载完成后数据总线会存有相应通道的逻辑电平值(不为三态),这就会导致arm芯片在对片内flash芯片烧写程序或上电加载程序时与fpga冲突(数据被逻辑锁定),造成无法正确定位操作对象而使读写失败。
arm配置及应用程序说明
1 处理器的资源分配
存储器
at91fr40162内嵌一个256kb的sram,1024k个16位字组成的flash存储器。sram通过内部32位数据总线与arm核相连,单周期访问,flash存储器则通过外部总线访问。
系统外围
ebi:外部总线控制接口,ebi可寻址64mb的空间,通过8个片选线(ncs0~ncs3独立)和24位地址线访问外设,地址线高4位与片选线(ncs4~7)复用,数据总线可配置成8/16位两种模式与外设接口。
pio:并口控制器,pio控制32根i/o线,多数为复用引脚,可通过编程选择为通用或专
上一篇: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纵深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