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3G RAN承载网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08/6/24 0:00:00 访问次数:990
业务发展的需求推动着移动网络技术不断地从话音、数据进而向移动宽带方向发展。随着移动网络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边缘的叠加性技术到核心的基础性技术发展,最终将实现从网络层到业务层、从核心层到接入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ip化。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ip化转型可以减少网络层次、降低网络处理复杂度,增强网络扩展灵活性和降低网络管理复杂度;同时便于开展ip特性和移动特性相结合的各类新业务,保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性,全面降低营运商tco,实现盈利。
一、2g/3g ran承载需求分析
与移动业务分为核心网和接入网类似,移动业务的承载网络也分为核心网(cn)和接入网(ran)两部分,目前移动网络的核心层已经或正在实现ip化,相应的承载解决方案业界已基本取得共识,那就是ip over dwdm/otn。
与核心网相比,接入网的ip化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接入网在总体投资里占了大部分份额,接入网的更新改造必须更多地考虑成本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接入网改造的复杂性,改造时就不能仅限于考虑短期的业务需求,还应该兼顾业务和网络发展的长期需求。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2g、3g ran的需求:
1. 承载技术和接口的多样性
目前移动系统定义的版本有r99、r4、r5和r6等版本,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承载技术,包括tdm、atm、ip等。移动接入网既需要支持e1电路接口的2g基站,也需要支持n×e1 atm/ima接口的atm 3g基站,还需要支持n×e1 ipomlppp接口或100m以太接口的ip 3g基站。
2. 带宽的增加和统计复用的需求
基站上联带宽将逐步从2g时代的1~2个e1增加到3g时代的2~4个e1,hsxpa等移动宽带业务的引入将把基站的带宽需求再提升一倍或以上,并且hsxpa业务具有突发、动态和高峰均比等特点,如何提高传输的资源利用率显得很重要。
3. 可靠的端到端连接
移动网络架构的演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ran的连接拓扑。尤其是对于贡献了移动运营商绝大部分收入的实时话音业务,承载网应当提供高度可靠的连接性。
4. 低tco
作为节点分布最密集、覆盖最广泛、场景最复杂的ran层,任何技术的选择都将带来巨大的后果,细微的成本差异也会因庞大的接入节点数量而放大。除了设备本身之外,网络运营管理维护的方便性、与现存网络兼容性、设备替换及演进过程中的投资保护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二、2g/3g ran 承载网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all-ip是目标,但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缓慢演进的过程, tdm的业务颗粒将会长期存在,承载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移动的多制式和多种设备混合组网的情况。此外,中国运营商具备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完善的mstp网络资源,这种网络在2g/3g ip化趋势下又该如何发展?
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既有承载资源,实施网络快速部署,结合ip业务发展进程,稳健、有针对性地分步规划和实施承载网络ip化进程才是最佳策略。
在2g和3g初期以语音业务为主,兼有少量数据业务的应用中,mstp仍是最佳的承载网解决方案。mstp采用gfp封装技术,实现了tdm、atm、ip业务的接入,除满足2g、3g语音和数据业务的传送,还可开展大客户专线业务和ovpn增值业务,充分体现资源网的价值。mstp的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易于管理维护等特点,是移动传送网络至关重要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商用后,mstp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已经降到了一个比较低廉的程度。mstp在2g和3g初期是一个较佳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随着2g/3g ip进程的深化,带宽的增加以及多业务的逐步开展,业务感知提供差异化qos以及统计复用提高带宽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mstp平台的内嵌rpr解决方案继承了mstp优势,解决了其刚性管道对收敛比高的数据业务承载效率低的问题。内嵌rpr解决方案采用空间重用以及带宽统计复用技术,带宽利用率是eos的2~5倍,实现带宽增值;基于vlan以及ip tos/dscp/ip pri实现业务感知,提供差异化qos,另外支持拓扑发现,自动或人工环选择,网络规划、配置简单,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满足2g/3g业务的高效传送。2007年底,中兴通讯参与了“中国移动面向3g全业务的城域传送网发展策略研究”,进行了内嵌rpr解决方案测试。本次测试是国内实验室第一次采用内嵌rpr承载td业务,为中国移动面向3g全业务的城域传送网发展策略研究——内嵌rpr解决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
伴随hsxpa业务的开展,ip业务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以及营运商面向网络扁平化以及移动固网融合(fmc)的发展趋势,mstp接口分组化、内核电路化的特点已经不再适应未来需求,传送设备必将由“分组的接口适应性”向 “分组的内核适应性”演进。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技术基于分组的架构,继承了mstp的理念, 融合了ethernet和mstp的优点,逐步成为行业内认同的,适合电信
业务发展的需求推动着移动网络技术不断地从话音、数据进而向移动宽带方向发展。随着移动网络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边缘的叠加性技术到核心的基础性技术发展,最终将实现从网络层到业务层、从核心层到接入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ip化。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ip化转型可以减少网络层次、降低网络处理复杂度,增强网络扩展灵活性和降低网络管理复杂度;同时便于开展ip特性和移动特性相结合的各类新业务,保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性,全面降低营运商tco,实现盈利。
一、2g/3g ran承载需求分析
与移动业务分为核心网和接入网类似,移动业务的承载网络也分为核心网(cn)和接入网(ran)两部分,目前移动网络的核心层已经或正在实现ip化,相应的承载解决方案业界已基本取得共识,那就是ip over dwdm/otn。
与核心网相比,接入网的ip化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接入网在总体投资里占了大部分份额,接入网的更新改造必须更多地考虑成本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接入网改造的复杂性,改造时就不能仅限于考虑短期的业务需求,还应该兼顾业务和网络发展的长期需求。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2g、3g ran的需求:
1. 承载技术和接口的多样性
目前移动系统定义的版本有r99、r4、r5和r6等版本,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承载技术,包括tdm、atm、ip等。移动接入网既需要支持e1电路接口的2g基站,也需要支持n×e1 atm/ima接口的atm 3g基站,还需要支持n×e1 ipomlppp接口或100m以太接口的ip 3g基站。
2. 带宽的增加和统计复用的需求
基站上联带宽将逐步从2g时代的1~2个e1增加到3g时代的2~4个e1,hsxpa等移动宽带业务的引入将把基站的带宽需求再提升一倍或以上,并且hsxpa业务具有突发、动态和高峰均比等特点,如何提高传输的资源利用率显得很重要。
3. 可靠的端到端连接
移动网络架构的演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ran的连接拓扑。尤其是对于贡献了移动运营商绝大部分收入的实时话音业务,承载网应当提供高度可靠的连接性。
4. 低tco
作为节点分布最密集、覆盖最广泛、场景最复杂的ran层,任何技术的选择都将带来巨大的后果,细微的成本差异也会因庞大的接入节点数量而放大。除了设备本身之外,网络运营管理维护的方便性、与现存网络兼容性、设备替换及演进过程中的投资保护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二、2g/3g ran 承载网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all-ip是目标,但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缓慢演进的过程, tdm的业务颗粒将会长期存在,承载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移动的多制式和多种设备混合组网的情况。此外,中国运营商具备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完善的mstp网络资源,这种网络在2g/3g ip化趋势下又该如何发展?
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既有承载资源,实施网络快速部署,结合ip业务发展进程,稳健、有针对性地分步规划和实施承载网络ip化进程才是最佳策略。
在2g和3g初期以语音业务为主,兼有少量数据业务的应用中,mstp仍是最佳的承载网解决方案。mstp采用gfp封装技术,实现了tdm、atm、ip业务的接入,除满足2g、3g语音和数据业务的传送,还可开展大客户专线业务和ovpn增值业务,充分体现资源网的价值。mstp的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易于管理维护等特点,是移动传送网络至关重要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商用后,mstp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已经降到了一个比较低廉的程度。mstp在2g和3g初期是一个较佳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随着2g/3g ip进程的深化,带宽的增加以及多业务的逐步开展,业务感知提供差异化qos以及统计复用提高带宽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mstp平台的内嵌rpr解决方案继承了mstp优势,解决了其刚性管道对收敛比高的数据业务承载效率低的问题。内嵌rpr解决方案采用空间重用以及带宽统计复用技术,带宽利用率是eos的2~5倍,实现带宽增值;基于vlan以及ip tos/dscp/ip pri实现业务感知,提供差异化qos,另外支持拓扑发现,自动或人工环选择,网络规划、配置简单,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满足2g/3g业务的高效传送。2007年底,中兴通讯参与了“中国移动面向3g全业务的城域传送网发展策略研究”,进行了内嵌rpr解决方案测试。本次测试是国内实验室第一次采用内嵌rpr承载td业务,为中国移动面向3g全业务的城域传送网发展策略研究——内嵌rpr解决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
伴随hsxpa业务的开展,ip业务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以及营运商面向网络扁平化以及移动固网融合(fmc)的发展趋势,mstp接口分组化、内核电路化的特点已经不再适应未来需求,传送设备必将由“分组的接口适应性”向 “分组的内核适应性”演进。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技术基于分组的架构,继承了mstp的理念, 融合了ethernet和mstp的优点,逐步成为行业内认同的,适合电信
上一篇:光纤传输通道测试
上一篇:TD-SCDMA无线测试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