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其它综合

我国微电子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08/6/5 0:00:00 访问次数:1163

1. 我国微电子学的历史
1956年五校在北大联合创建半导体专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教师:黄昆、谢希德(女)、高鼎三、林兰英(女);学生:王阳元、许居衍、陈星弼、秦国刚…
2003年9月成立9个国家ic人才培养基地
北大、清华、复旦、浙大、西电、上交大、成电、东南、华中科大

1982年: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
80年代:初步形成三业分离状态
制造业、设计业、封装与测试业
到2001年12月29日深圳获批为止,科技部依次批准了上海、西安、无锡、北京、成都、杭州、深圳共7个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基地。除了这7个城市外,据悉还有武汉、长沙、哈尔滨、珠海等多个城市申请,但未获批准。
集成电路产业由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加工、封装与测试三大部分组成。
随着ic设计的重要性的凸显及我国ic设计大环境的改善,ic设计企业规模小、水平较低等,日益成为困扰我国ic业发展的难题,其中,ic高级设计人才的匮乏成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集成的最突出的难题。虽然我国每年约有40万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以及数千名从海外回国的技术人员,但其中真正与ic设计相关的专业人才却非常有限。我国是一个集成电路(ic)的“消费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 ic的“生产小国”。

我国国产ic约占世界半导体销售额的
1%,国内市场满足率不到20%。要发展我国的 ic产业,ic设计是当务之急,而核心技术的实现依赖的是高水平 ic设计人才。
前些年我国的电子产品虽然发展很快,但几乎所有国产大型家用电器的关键芯片、国产手机的核心芯片、国产计算机的主要芯片,大都不是国产的,不是我国设计师设计的。其中的原因是,在集成电路(ic)领域里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其发展正在为人才所困。
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全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在2002年10月的统计,国内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公司(或组织)约390家,2002年底己超过400家,目前己达600家。而在2000年底这一数字仅为100家左右。但是相对雨后春笋般诞生的设计公司,设计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极度匮乏成为日益突出的大问题:一些新开办的设计单位,公司注册了、牌子也挂了,却到处找不到高水平的设计师,虚位以待的情况比比皆是。更糟糕的是由于设计师的紧缺,导致了各用人单位之间对这类人才的恶性争夺。
集成电路设计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其中资金和技术均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全面引进,但ic设计人才必须以自己培养为主,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赛迪顾问认为,随着ic设计人才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应采用各种手段大力鼓励不同途径的ic设计教育和培训,除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外,国家应尤其鼓励工业界和科研界联合运作教育和培训项目。借助政府、高校、eda厂商、ic设计企业以及整机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合作、交流、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为我国ic设计业培养不同层次的ic人才,是集成电路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智力资源保障。
最近几年,很多国外公司和台湾公司把生产线建到了上海。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加速发展,由国家支持成立了以北京、上海为龙头的7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各地也出现了一大批集成电路企业,其中约600家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据2001年12月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发布的消息,到2008年,中国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而目前只有不到4000名。 ic设计是新兴学科,现在高校里,和ic最相近的专业是微电子。
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上海中芯国际、上海宏力微电子、北京首钢、北京信创、天津摩托罗拉等一批中高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相继开工建设或即将建设,形成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建设集成电路生产线的高潮。
上海还定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建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为延伸的微电子产业基地,计划"十五"期间吸引集成电路产业投资150亿美元,建成并投产10~15条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及配套封装、测试线和设计公司。
北京立即跟进,出台了优惠政策,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七通一平”的土地,并优选出八大处高科技园、北京林河工业开发区、北京经济开发区作为北方微电子生产建设基地。规划到2005年以前,建设5~8条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生产线,2005~2010年再建设10条更高水平的生产线。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现已形成了近百家的产业规模,其中具备一定设计规模的单位有20多家,留学海外,学有所成,回国创业的海外学子已成为cad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除独资设计公司外,国有集成电路设计公司2000年的总销售额超过了10

1. 我国微电子学的历史
1956年五校在北大联合创建半导体专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教师:黄昆、谢希德(女)、高鼎三、林兰英(女);学生:王阳元、许居衍、陈星弼、秦国刚…
2003年9月成立9个国家ic人才培养基地
北大、清华、复旦、浙大、西电、上交大、成电、东南、华中科大

1982年: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
80年代:初步形成三业分离状态
制造业、设计业、封装与测试业
到2001年12月29日深圳获批为止,科技部依次批准了上海、西安、无锡、北京、成都、杭州、深圳共7个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基地。除了这7个城市外,据悉还有武汉、长沙、哈尔滨、珠海等多个城市申请,但未获批准。
集成电路产业由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加工、封装与测试三大部分组成。
随着ic设计的重要性的凸显及我国ic设计大环境的改善,ic设计企业规模小、水平较低等,日益成为困扰我国ic业发展的难题,其中,ic高级设计人才的匮乏成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集成的最突出的难题。虽然我国每年约有40万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以及数千名从海外回国的技术人员,但其中真正与ic设计相关的专业人才却非常有限。我国是一个集成电路(ic)的“消费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 ic的“生产小国”。

我国国产ic约占世界半导体销售额的
1%,国内市场满足率不到20%。要发展我国的 ic产业,ic设计是当务之急,而核心技术的实现依赖的是高水平 ic设计人才。
前些年我国的电子产品虽然发展很快,但几乎所有国产大型家用电器的关键芯片、国产手机的核心芯片、国产计算机的主要芯片,大都不是国产的,不是我国设计师设计的。其中的原因是,在集成电路(ic)领域里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其发展正在为人才所困。
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全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在2002年10月的统计,国内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公司(或组织)约390家,2002年底己超过400家,目前己达600家。而在2000年底这一数字仅为100家左右。但是相对雨后春笋般诞生的设计公司,设计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极度匮乏成为日益突出的大问题:一些新开办的设计单位,公司注册了、牌子也挂了,却到处找不到高水平的设计师,虚位以待的情况比比皆是。更糟糕的是由于设计师的紧缺,导致了各用人单位之间对这类人才的恶性争夺。
集成电路设计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其中资金和技术均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全面引进,但ic设计人才必须以自己培养为主,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赛迪顾问认为,随着ic设计人才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应采用各种手段大力鼓励不同途径的ic设计教育和培训,除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外,国家应尤其鼓励工业界和科研界联合运作教育和培训项目。借助政府、高校、eda厂商、ic设计企业以及整机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合作、交流、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为我国ic设计业培养不同层次的ic人才,是集成电路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智力资源保障。
最近几年,很多国外公司和台湾公司把生产线建到了上海。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加速发展,由国家支持成立了以北京、上海为龙头的7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各地也出现了一大批集成电路企业,其中约600家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据2001年12月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发布的消息,到2008年,中国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而目前只有不到4000名。 ic设计是新兴学科,现在高校里,和ic最相近的专业是微电子。
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上海中芯国际、上海宏力微电子、北京首钢、北京信创、天津摩托罗拉等一批中高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相继开工建设或即将建设,形成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建设集成电路生产线的高潮。
上海还定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建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为延伸的微电子产业基地,计划"十五"期间吸引集成电路产业投资150亿美元,建成并投产10~15条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及配套封装、测试线和设计公司。
北京立即跟进,出台了优惠政策,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七通一平”的土地,并优选出八大处高科技园、北京林河工业开发区、北京经济开发区作为北方微电子生产建设基地。规划到2005年以前,建设5~8条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生产线,2005~2010年再建设10条更高水平的生产线。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现已形成了近百家的产业规模,其中具备一定设计规模的单位有20多家,留学海外,学有所成,回国创业的海外学子已成为cad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除独资设计公司外,国有集成电路设计公司2000年的总销售额超过了10
相关IC型号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