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其它综合

基于嵌入式的远程测试控制技术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371

以往采用邮寄或本地维修为主的通信设备测试、维修方式,因为在业务力量、时间、经费、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已逐渐不能满足实际要求。随着通信测试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互联网络,将本地故障设备的测试结果传送到远端,由远端的专家进行诊断,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维修效率、缩短维修周期、节约维修成本,是对常规维修模式的一种挑战。该方案原理比较清晰、易懂,实现起来较容易。本文所讨论的远程控制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1 总体方案


本应用是在测试终仪中增加网络接口模块,以互联网为传输平台,在远端接入诊断PC而实现远程控制及诊断功能的,其框图如图1所示。



诊断专家人员可在诊断PC上通过Internet向异地测试仪发送指令,测试仪接收并按照指令要求完成对故障设备的自动测试,将测试数据通过网络传回诊断PC,建立数据实时交互的传输平台[1]。


2 基本原理


2.1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设备的远程监测诊断是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与故障诊断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设备故障诊断模式。TCP/IP是发展至今最成功的通信协议。该协议分为4层,由上到下依次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


本应用使用的是EM2000网络模块,底下3层的较复杂的协议已经固化在他的ASIC中,能够实现透明的数据通信。这样,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应用层的设计和功能实现上。这包括建立在传输层上的数据帧定义、交换数据的定义、应用功能的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等。


本应用中使用的是EM2000网关,他是用来在嵌入式系统与互联网建立数据连接和协议转换的设备。一方面PC端的网络应用程序将应用层数据打包成为IP包在网络上传送,EM2000将辨识和解析这些数据包,把应用层的原始数据转发至RS 232接口。另一方面EM2000也将RS 232接口的数据封装成为IP包,传送至PC端的网络应用程序。支持透明传输和简单协议两种工作方式;EM2002网关在网络接口部分具有WWW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络上实现对EM2002及串行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在网络中的具体位置如图2所示。



2.2 传输帧的定义


下面主要考虑第4层应用层的具体使用,即数据传输的帧格式、具体的定义等。根据本测试设备的状态和显示的功能,其格式可设计成2大类,即测试数据帧和命令控制帧。格式的设计应能实现系统对端间信息的无障碍交流、易于识别和判断,同时,还应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兼顾信息利用率。对该系统,经过实际信息交互统计,确定使用一个字节的长度,即256种状态。


(1)帧类型定义


传输帧格式的定义如表1所示。第7位为类型定义位,“1”表示为数据帧;“0”为命令控制帧。



(2)数据帧


数据帧格式的定义如表2所示,主要用来传送检测的数据结果。根据需检测信道数量和检测项目来设置数据帧的字节。本系统设置8个数据信道,8个测试项目和“正常”/“故障”2个参数。



对于数据帧,考虑到本设备测试信道的数量和测试项目的多少,兼顾处理速度的快慢和复杂程度,最后确定信道号范围为0~7,占用数据帧的第6位至第4位,以二进制表示,高位在前,低位在后;测试项目范围为0~7,占用数据帧的第3位到第1位,表示方式同上(根据需要,以后扩容时,适当增加字节即可)。数据帧的最后一位定义为测试结果,“0”表示正确无误,“1”表示故障。这里没有采用通常的校验位,主要是因为该通信速率较低,目前网络传输的可靠性非常高,这方面可以忽略,以提高处理效率,简化程序编写难度。


(3)命令控制帧


命令控制帧的格式定义如表3

以往采用邮寄或本地维修为主的通信设备测试、维修方式,因为在业务力量、时间、经费、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已逐渐不能满足实际要求。随着通信测试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互联网络,将本地故障设备的测试结果传送到远端,由远端的专家进行诊断,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维修效率、缩短维修周期、节约维修成本,是对常规维修模式的一种挑战。该方案原理比较清晰、易懂,实现起来较容易。本文所讨论的远程控制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1 总体方案


本应用是在测试终仪中增加网络接口模块,以互联网为传输平台,在远端接入诊断PC而实现远程控制及诊断功能的,其框图如图1所示。



诊断专家人员可在诊断PC上通过Internet向异地测试仪发送指令,测试仪接收并按照指令要求完成对故障设备的自动测试,将测试数据通过网络传回诊断PC,建立数据实时交互的传输平台[1]。


2 基本原理


2.1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设备的远程监测诊断是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与故障诊断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设备故障诊断模式。TCP/IP是发展至今最成功的通信协议。该协议分为4层,由上到下依次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


本应用使用的是EM2000网络模块,底下3层的较复杂的协议已经固化在他的ASIC中,能够实现透明的数据通信。这样,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应用层的设计和功能实现上。这包括建立在传输层上的数据帧定义、交换数据的定义、应用功能的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等。


本应用中使用的是EM2000网关,他是用来在嵌入式系统与互联网建立数据连接和协议转换的设备。一方面PC端的网络应用程序将应用层数据打包成为IP包在网络上传送,EM2000将辨识和解析这些数据包,把应用层的原始数据转发至RS 232接口。另一方面EM2000也将RS 232接口的数据封装成为IP包,传送至PC端的网络应用程序。支持透明传输和简单协议两种工作方式;EM2002网关在网络接口部分具有WWW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络上实现对EM2002及串行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在网络中的具体位置如图2所示。



2.2 传输帧的定义


下面主要考虑第4层应用层的具体使用,即数据传输的帧格式、具体的定义等。根据本测试设备的状态和显示的功能,其格式可设计成2大类,即测试数据帧和命令控制帧。格式的设计应能实现系统对端间信息的无障碍交流、易于识别和判断,同时,还应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兼顾信息利用率。对该系统,经过实际信息交互统计,确定使用一个字节的长度,即256种状态。


(1)帧类型定义


传输帧格式的定义如表1所示。第7位为类型定义位,“1”表示为数据帧;“0”为命令控制帧。



(2)数据帧


数据帧格式的定义如表2所示,主要用来传送检测的数据结果。根据需检测信道数量和检测项目来设置数据帧的字节。本系统设置8个数据信道,8个测试项目和“正常”/“故障”2个参数。



对于数据帧,考虑到本设备测试信道的数量和测试项目的多少,兼顾处理速度的快慢和复杂程度,最后确定信道号范围为0~7,占用数据帧的第6位至第4位,以二进制表示,高位在前,低位在后;测试项目范围为0~7,占用数据帧的第3位到第1位,表示方式同上(根据需要,以后扩容时,适当增加字节即可)。数据帧的最后一位定义为测试结果,“0”表示正确无误,“1”表示故障。这里没有采用通常的校验位,主要是因为该通信速率较低,目前网络传输的可靠性非常高,这方面可以忽略,以提高处理效率,简化程序编写难度。


(3)命令控制帧


命令控制帧的格式定义如表3

相关IC型号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