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内二手半导体设备市场最佳服务模式
发布时间:2007/9/7 0:00:00 访问次数:285
作者:汪鹤
2005年是中国内地晶圆工厂扩充减速的一年。由于受资金、现有技术、赢利压力以及技术输出壁垒的限制,未来2至3年中国内地晶圆工厂将更关注制程的稳定和赢利,而不是增长。伴随着这一战略的改变,二手设备有可能成为国内半导体行业增长扩充的一个亮点。
国内二手设备市场蓬勃兴旺
事实上,中国早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二手设备的热销地。据统计,国内现有的36条半导体生产线中,除了中芯国际、华虹NEC、宏力、和舰部分采用新设备外,至今还没有一条全新生产线落户国内。截至2005年年底,仍会有4条8英寸线(常州Nanotec、松江台积电、华虹NEC二厂,上海先进)、5条6英寸线(无锡华润、杭州士兰、吉林华微、上海贝岭4寸线改造、中科院)、1条5英寸线(宁波国微明华)可望上马。据悉,这10条线将全部采用二手设备。
目前,中国内地的晶圆工厂相对关注0.25μm~0.18μm技术的二手设备。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内地将不会兴建一条全新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
鉴于中国内地二手设备市场的蓬勃兴旺,全球设备生产巨鳄纷纷加入其中,其中不乏如Applied Mate-rial、KLA-Tencor、NOVELLUS等知名设备原厂。虽然原厂翻新设备在性能质量、硬件维护、软件升级、备件供应乃至售后支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其同时身兼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由于推进设备翻新业务的同时必然导致新设备的销售减少及营运成本、人力成本的增加和提高,同时还必须应对适逢半导体行业周期性衰退时的结构消化,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其原有利益受损,从而成为其内部对推进设备翻新业务的阻力。所以,原厂翻新旧设备其实是出于被动的选择,在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肯定无法与全力经营翻新的第三方翻新商相比。
第三方翻新相较原厂翻新具有价格优势,这是因为半导体旧设备出售时部分已超出折旧期,原厂对于已经淘汰或过时的设备进行备件或技术支持均会收取较高的费用。但是,第三方翻新商会面临原厂出于利益驱使的刁难以及缺少各类原始资料所带来的困扰,同样苦衷满腹:
1.原厂对非终端客户采购执行零部件出售限制(KLA-Tancor、Applied Material等知名原厂)。
2.缺少设备翻新所需软件程序。
3.缺少熟悉翻新机型的技术专家。
4.缺少原厂支持。
5.缺少为顾客提供足够支持的环境。
6.缺乏过时零部件的采购渠道。
比较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直接采购、原厂翻新、第三方翻新这三种不同采购方式下二手设备与新设备的采购成本可知:直接采购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10%~20%(其中竞拍方式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5%);原厂翻新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60%~70%;第三方翻新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50%~60%。显而易见,低价格是以低水平的服务为代价换取的。
虽然60%是个公平合理的价格,但却不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能够承受的价格。对于客户来说,60%还是太贵了。因为设备的使用周期已经缩短;一些零部件或程序已不再被使用;很多旧设备无法进行升级。这似乎是个矛盾,供应和需求永远存在一个差距。
那么什么价格才是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呢?我们认为在客户的心目中,30%~40%才是合理的价位,即10%~15%的旧设备采购成本加上10%~20%的零配件更换及人力成本。
寻求最佳的合作模式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供应和需求永远存在一个差距。至少以现有的二手设备供应模式,要实现30%~40%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客户希望由第三方设备翻新商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并且希望得到同新设备一样的服务。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出售旧设备远没有新设备的利润高,同时还要承担很多风险。任何的成本压缩绝不是客户或第三方翻新商单方面能全部解决的。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合作。即"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携手合作",共同降低成本。
我们分析,所有可
作者:汪鹤
2005年是中国内地晶圆工厂扩充减速的一年。由于受资金、现有技术、赢利压力以及技术输出壁垒的限制,未来2至3年中国内地晶圆工厂将更关注制程的稳定和赢利,而不是增长。伴随着这一战略的改变,二手设备有可能成为国内半导体行业增长扩充的一个亮点。
国内二手设备市场蓬勃兴旺
事实上,中国早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二手设备的热销地。据统计,国内现有的36条半导体生产线中,除了中芯国际、华虹NEC、宏力、和舰部分采用新设备外,至今还没有一条全新生产线落户国内。截至2005年年底,仍会有4条8英寸线(常州Nanotec、松江台积电、华虹NEC二厂,上海先进)、5条6英寸线(无锡华润、杭州士兰、吉林华微、上海贝岭4寸线改造、中科院)、1条5英寸线(宁波国微明华)可望上马。据悉,这10条线将全部采用二手设备。
目前,中国内地的晶圆工厂相对关注0.25μm~0.18μm技术的二手设备。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内地将不会兴建一条全新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
鉴于中国内地二手设备市场的蓬勃兴旺,全球设备生产巨鳄纷纷加入其中,其中不乏如Applied Mate-rial、KLA-Tencor、NOVELLUS等知名设备原厂。虽然原厂翻新设备在性能质量、硬件维护、软件升级、备件供应乃至售后支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其同时身兼新设备供应商的角色,由于推进设备翻新业务的同时必然导致新设备的销售减少及营运成本、人力成本的增加和提高,同时还必须应对适逢半导体行业周期性衰退时的结构消化,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其原有利益受损,从而成为其内部对推进设备翻新业务的阻力。所以,原厂翻新旧设备其实是出于被动的选择,在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肯定无法与全力经营翻新的第三方翻新商相比。
第三方翻新相较原厂翻新具有价格优势,这是因为半导体旧设备出售时部分已超出折旧期,原厂对于已经淘汰或过时的设备进行备件或技术支持均会收取较高的费用。但是,第三方翻新商会面临原厂出于利益驱使的刁难以及缺少各类原始资料所带来的困扰,同样苦衷满腹:
1.原厂对非终端客户采购执行零部件出售限制(KLA-Tancor、Applied Material等知名原厂)。
2.缺少设备翻新所需软件程序。
3.缺少熟悉翻新机型的技术专家。
4.缺少原厂支持。
5.缺少为顾客提供足够支持的环境。
6.缺乏过时零部件的采购渠道。
比较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直接采购、原厂翻新、第三方翻新这三种不同采购方式下二手设备与新设备的采购成本可知:直接采购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10%~20%(其中竞拍方式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5%);原厂翻新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60%~70%;第三方翻新的价格约为设备原值的50%~60%。显而易见,低价格是以低水平的服务为代价换取的。
虽然60%是个公平合理的价格,但却不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能够承受的价格。对于客户来说,60%还是太贵了。因为设备的使用周期已经缩短;一些零部件或程序已不再被使用;很多旧设备无法进行升级。这似乎是个矛盾,供应和需求永远存在一个差距。
那么什么价格才是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呢?我们认为在客户的心目中,30%~40%才是合理的价位,即10%~15%的旧设备采购成本加上10%~20%的零配件更换及人力成本。
寻求最佳的合作模式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供应和需求永远存在一个差距。至少以现有的二手设备供应模式,要实现30%~40%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客户希望由第三方设备翻新商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并且希望得到同新设备一样的服务。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出售旧设备远没有新设备的利润高,同时还要承担很多风险。任何的成本压缩绝不是客户或第三方翻新商单方面能全部解决的。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合作。即"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携手合作",共同降低成本。
我们分析,所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