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CU市场机会重重,国产MCU急需应用创新
发布时间:2007/9/7 0:00:00 访问次数:998
作者:顾卫民
日前,松下在苏州高新区投巨资建造的半导体新工厂举行奠基仪式。苏州松下半导体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半导体基地将年产半导体模块70亿个,手机用摄像模块5000万个,主要是针对中国手机、DVD、电视机等数码家电产品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信息家电和汽车电子市场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至沓来,积极抢占后PC时代中国IC市场的发展机遇。
索尼前任CEO出井伸之曾表示,第一次数字浪潮是由PC主导,第二次数字浪潮则是由数字消费产品和信息基础设施这两个领域来引领,它要比由PC主导的第一次数字浪潮来得更大。Raza微电子公司创始人Raza正是看准了这一机遇来到中国,他表示:“通用处理器的机会已经很小,PC领域的机会可以说已没有了,因为Intel和AMD已主宰了这个市场。”这位放弃了AMD总裁兼COO职位的业界专家来到中国,将目光瞄准了嵌入式处理器芯片MCU(微控制器)市场。
中国MCU的市场机会
提起PC中的CPU,人们就会想起英特尔、AMD,提起MP3中的存储芯片,人们会想起三星。在未来的移动通信、信息家电和汽车电子等领域,人们会想起哪些公司?Raza认为这些领域将是Raza微电子公司的发展机会。同样这也是中国IC业的机会。
在PC芯片市场,行业标准已相对固定,中国IC企业只能成为游戏的参与者,而非领航者。但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电子等方面,凭借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中国IC企业将有机会参与制订标准,并成为业内的领导者。苏州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卫国认为,目前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数字电视机顶盒等领域的应用将会带动中国MCU的发展。
据CCID2004年度中国消费类MCU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消费类MCU销售额达到90.1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31.5%,16位、32位高端MCU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2003年中国汽车MCU的市场需求量为1670万个,市场需求额达8.63亿元;2008年中国汽车MCU的市场需求量将达9100万个,市场需求额将达42.83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世界排名前几位的MCU厂商如瑞萨、飞思卡尔、英飞凌等纷纷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
万马奔腾却不能产业化
尽管国际芯片产业正在向中国内地迅速转移,但近期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在研究“中国芯片业技术和规模的较量”的课题后指出,虽然国内在32位嵌入式处理器呈现出群体突破,方舟一号、方舟二号、龙芯等一大批32位嵌入式处理器陆续问世,但产业化问题阻碍了它们的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唐晓泉以汽车电子领域为例指出:MCU基本上被国际上一些大厂家所垄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厂家在MCU设计之初就和汽车电子厂家协同工作,使设计出来的MCU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汽车电子厂家对MCU的要求。
虽然我国在部分整机产品的主芯片上取得了突破,比如说中星微电子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海信研制出的“信芯”系列芯片等,但从整体上看,国产整机产品基本采用国外的主芯片。正如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所言“中国在核心技术开发上是‘万马奔腾’,但都没有产业化”。
整机与芯片互动是关键
推动自主芯片产业化的关键是要解决“整机与芯片互动”问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副秘书长赵建忠指出: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整机产品设计及其应用是引进国外的技术方案,按照别人的技术路线图包括技术标准跟踪,难以提出从标准、自主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出发的整机核心IC需求的技术要求。
赵建忠建议政府继续推进“整机与芯片”的联动,相应成立“产学研”联盟。
最大限度地从标准、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产品和内容研发出发,整合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资源,共同形成科教兴国的大项目。而通过“信芯”的成功研发,走通了整机生产企业研制前端集成电路道路的海信,正是“整机与芯片”联动,迅速实现产业化的最好例证。
链接
瑞萨MCU加速中国布局
本报讯 近日,瑞萨论坛2005在北京启动,该论坛随后还将在上海、深圳巡回举办。据悉,瑞萨科技今年的发展重点是闪存MCU以及其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此次论坛特别为MCU产品以及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设了分组研讨会。瑞萨半导体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小仓节生表示:“瑞萨将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闪存MCU产品上。”瑞萨科技通用产品统括总部MCU事业部部长武部秀治在会上介绍说:“目前瑞萨MCU在中国汽车行业占有率第一,瑞萨将进一步巩固现有的成果。”
瑞萨今年在中国计划从5个方面扩大发展,在合作伙伴的建设方面,计划拓展超过100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在渠道建设上,计划3年内使瑞萨科技的产品及服务达到中国12个城市;在设计能力能力上,瑞萨计划到2007年设计人员从现在200多人增加到500人,员工总是达到5000人,是设计部门3年内增长到2.5倍。瑞萨还将扩
作者:顾卫民
日前,松下在苏州高新区投巨资建造的半导体新工厂举行奠基仪式。苏州松下半导体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半导体基地将年产半导体模块70亿个,手机用摄像模块5000万个,主要是针对中国手机、DVD、电视机等数码家电产品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信息家电和汽车电子市场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至沓来,积极抢占后PC时代中国IC市场的发展机遇。
索尼前任CEO出井伸之曾表示,第一次数字浪潮是由PC主导,第二次数字浪潮则是由数字消费产品和信息基础设施这两个领域来引领,它要比由PC主导的第一次数字浪潮来得更大。Raza微电子公司创始人Raza正是看准了这一机遇来到中国,他表示:“通用处理器的机会已经很小,PC领域的机会可以说已没有了,因为Intel和AMD已主宰了这个市场。”这位放弃了AMD总裁兼COO职位的业界专家来到中国,将目光瞄准了嵌入式处理器芯片MCU(微控制器)市场。
中国MCU的市场机会
提起PC中的CPU,人们就会想起英特尔、AMD,提起MP3中的存储芯片,人们会想起三星。在未来的移动通信、信息家电和汽车电子等领域,人们会想起哪些公司?Raza认为这些领域将是Raza微电子公司的发展机会。同样这也是中国IC业的机会。
在PC芯片市场,行业标准已相对固定,中国IC企业只能成为游戏的参与者,而非领航者。但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电子等方面,凭借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中国IC企业将有机会参与制订标准,并成为业内的领导者。苏州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卫国认为,目前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数字电视机顶盒等领域的应用将会带动中国MCU的发展。
据CCID2004年度中国消费类MCU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消费类MCU销售额达到90.1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31.5%,16位、32位高端MCU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2003年中国汽车MCU的市场需求量为1670万个,市场需求额达8.63亿元;2008年中国汽车MCU的市场需求量将达9100万个,市场需求额将达42.83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世界排名前几位的MCU厂商如瑞萨、飞思卡尔、英飞凌等纷纷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
万马奔腾却不能产业化
尽管国际芯片产业正在向中国内地迅速转移,但近期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在研究“中国芯片业技术和规模的较量”的课题后指出,虽然国内在32位嵌入式处理器呈现出群体突破,方舟一号、方舟二号、龙芯等一大批32位嵌入式处理器陆续问世,但产业化问题阻碍了它们的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唐晓泉以汽车电子领域为例指出:MCU基本上被国际上一些大厂家所垄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厂家在MCU设计之初就和汽车电子厂家协同工作,使设计出来的MCU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汽车电子厂家对MCU的要求。
虽然我国在部分整机产品的主芯片上取得了突破,比如说中星微电子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海信研制出的“信芯”系列芯片等,但从整体上看,国产整机产品基本采用国外的主芯片。正如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所言“中国在核心技术开发上是‘万马奔腾’,但都没有产业化”。
整机与芯片互动是关键
推动自主芯片产业化的关键是要解决“整机与芯片互动”问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副秘书长赵建忠指出: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整机产品设计及其应用是引进国外的技术方案,按照别人的技术路线图包括技术标准跟踪,难以提出从标准、自主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出发的整机核心IC需求的技术要求。
赵建忠建议政府继续推进“整机与芯片”的联动,相应成立“产学研”联盟。
最大限度地从标准、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产品和内容研发出发,整合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资源,共同形成科教兴国的大项目。而通过“信芯”的成功研发,走通了整机生产企业研制前端集成电路道路的海信,正是“整机与芯片”联动,迅速实现产业化的最好例证。
链接
瑞萨MCU加速中国布局
本报讯 近日,瑞萨论坛2005在北京启动,该论坛随后还将在上海、深圳巡回举办。据悉,瑞萨科技今年的发展重点是闪存MCU以及其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此次论坛特别为MCU产品以及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设了分组研讨会。瑞萨半导体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小仓节生表示:“瑞萨将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闪存MCU产品上。”瑞萨科技通用产品统括总部MCU事业部部长武部秀治在会上介绍说:“目前瑞萨MCU在中国汽车行业占有率第一,瑞萨将进一步巩固现有的成果。”
瑞萨今年在中国计划从5个方面扩大发展,在合作伙伴的建设方面,计划拓展超过100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在渠道建设上,计划3年内使瑞萨科技的产品及服务达到中国12个城市;在设计能力能力上,瑞萨计划到2007年设计人员从现在200多人增加到500人,员工总是达到5000人,是设计部门3年内增长到2.5倍。瑞萨还将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