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电源技术

处理器模块低功耗的系统

发布时间:2020/7/11 22:40:19 访问次数:1040


对X-Gene设计印象最深的部分是MSLIM ,这是4个A5组成的小处理器cluster,提供加速功能。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客户使用这个处理器组,也不知道当年的设计理念。

SI4947DY从设计到成品,有多少设计被客户忽略,有多少设计到了客户手里超常发挥,我觉得架构师也会感觉迷茫,工程的世界里竟然也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没有整个die的信息,不过有处理器模块的信息。每个处理器模块,有2个core,共享的L2,在40nm的工艺下,14.8 mm2,84M transistors。照着这个尺寸,我估计整个die是300 mm2。

Anandtech曾经有篇蛮详细,也蛮负面的评测报告。中心意思就是尚未成熟,性能,能效比优势也不明显。它测试的是HPE的moonshot系统,HPE的官方文件其实对X-gene评价颇高,因为X-gene是第一款量产的Arm 64bit 服务器芯片,初期的软件伙伴们,都是用着它家的系统的。

我知道Applied Micro-APM的时候,它还叫AMCC。AMCC团队算是硅谷老牌做CPU的不多团队之一,不过是做PowerPC的。它在多核路上不太顺利,所以换了Arm重新开始。大约因为是老牌CPU设计团队,他们一上手就选了最高难度的架构授权,自研核的路线。

X-gene2大体上是X-gene1的28nm的tick实现。

不知道该把这颗Ampere重新设计的eMAG,归为第二波尾巴,还是第三波的开头。按照核心的原设计脱胎于X-Gene 3来说,还是第二波尾巴。

在Armv8架构推出一年之后,Arm发布了A57和A53两款 cortex-A5x系列的产品,按照国际惯例,一个重磅的合作伙伴在发布会与Arm一起闪亮登场,AMD。

这款内部代码名为Seattle,属于Opteron系列,后面的正式产品名字是A1100的芯片,现在在AMD主线产品历史上找不到的产品。

AMD当时花了蛮长的时间,解释为什么要做Arm服务器,怎么定位公司内部的x86与Arm的产品线,甚至为了稳定外界的怀疑,推出了仅仅活在新闻中的K12。

如果我们回头看2012年,有一个名词,不能忽略,“microserver”,而那个时候,AMD刚买了SeaMicro,一个围绕着 Freedom Fabric打造高密度,低功耗的系统的公司。这个Fabric,超高密度(very-high-density),低功耗,听起来耳熟不?Calexda的路数啊。下图是10U的尺寸,共有768个CPU,包括了四个GE交换机和一个流量均衡器(a loadbalancer)。

这是很纠结的一节。如果说Broadcom Vulcan,那是2016的左右的事情。如果说Cavium 的Thunder X2 那是2018年的产品。然后就迅速变成了Marvell的ThunderX2。本来是同期规划的产品,结果,各种曲折离奇的竟然二合一。有的时候,我都不相信,我们这个产业,也有这么多戏剧化的故事。

说起来,源自RMI的Broadcom的CPU设计团队,和Cavium的CPU设计团队,有好多共同点,都是MIPS系的,都是做网络出身。但是跟Cavium老是做2 issue小核不同,Broadcom团队从一开始就擅长做多线程。因此在规划的时候Vulcan就是逆天的4线程。此时ARM阵营里,还没有多线程的处理器呢。

Broadcom原先的设计目标是16nm,die size 600 mm2,32核,每核4线程,支持双P系统。被Cavium收购之后,die size未披露。

而它的目标市场,或者说可见的design win集中在HPC市场。

Centriq 2400有18Btransistors,398mm2,三星的10nm工艺,比thunderX2小巧多了。虽然它是单P处理器,但是对多年多代服务器发展规律,这本来不成问题。

这颗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芯片,一路顺风顺水的到tape out,直到那位叫Hock Tang的黑天鹅的出现。

从价格功耗表上看,Centriq2400的定价与ThunderX2基本一致。

Centriq 2400的CPU核名字为“Falkor”的自研核。最高2.6Ghz,是高通的第五代自研核。如果有的话,下一代核是“Saphira” ,芯片的名字叫“Firetail”。但是没有然后了,高通取消了服务器芯片项目,也标志着第二轮Arm服务器的浪潮的尾声。

Samsung的Arm 服务器的故事,在国内知道的人少,但是上过华尔街日报的。Samsung也从来没有官宣过,整个项目起的时候,大家是猜测,灭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传闻。

其实,Samsung进入服务器SoC设计的逻辑可以和高通很接近,但是当时高通有CEO的支持,还有那样的黯然收场,而一家韩国公司的美国分支部门,想撑起一个大服务器芯片的设计,有多困难,可以想象。

深圳市永拓丰科技有限公司http://ytf02.51dzw.com/

(素材来源:21IC和ttic和eechina.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特别感谢)


对X-Gene设计印象最深的部分是MSLIM ,这是4个A5组成的小处理器cluster,提供加速功能。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客户使用这个处理器组,也不知道当年的设计理念。

SI4947DY从设计到成品,有多少设计被客户忽略,有多少设计到了客户手里超常发挥,我觉得架构师也会感觉迷茫,工程的世界里竟然也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没有整个die的信息,不过有处理器模块的信息。每个处理器模块,有2个core,共享的L2,在40nm的工艺下,14.8 mm2,84M transistors。照着这个尺寸,我估计整个die是300 mm2。

Anandtech曾经有篇蛮详细,也蛮负面的评测报告。中心意思就是尚未成熟,性能,能效比优势也不明显。它测试的是HPE的moonshot系统,HPE的官方文件其实对X-gene评价颇高,因为X-gene是第一款量产的Arm 64bit 服务器芯片,初期的软件伙伴们,都是用着它家的系统的。

我知道Applied Micro-APM的时候,它还叫AMCC。AMCC团队算是硅谷老牌做CPU的不多团队之一,不过是做PowerPC的。它在多核路上不太顺利,所以换了Arm重新开始。大约因为是老牌CPU设计团队,他们一上手就选了最高难度的架构授权,自研核的路线。

X-gene2大体上是X-gene1的28nm的tick实现。

不知道该把这颗Ampere重新设计的eMAG,归为第二波尾巴,还是第三波的开头。按照核心的原设计脱胎于X-Gene 3来说,还是第二波尾巴。

在Armv8架构推出一年之后,Arm发布了A57和A53两款 cortex-A5x系列的产品,按照国际惯例,一个重磅的合作伙伴在发布会与Arm一起闪亮登场,AMD。

这款内部代码名为Seattle,属于Opteron系列,后面的正式产品名字是A1100的芯片,现在在AMD主线产品历史上找不到的产品。

AMD当时花了蛮长的时间,解释为什么要做Arm服务器,怎么定位公司内部的x86与Arm的产品线,甚至为了稳定外界的怀疑,推出了仅仅活在新闻中的K12。

如果我们回头看2012年,有一个名词,不能忽略,“microserver”,而那个时候,AMD刚买了SeaMicro,一个围绕着 Freedom Fabric打造高密度,低功耗的系统的公司。这个Fabric,超高密度(very-high-density),低功耗,听起来耳熟不?Calexda的路数啊。下图是10U的尺寸,共有768个CPU,包括了四个GE交换机和一个流量均衡器(a loadbalancer)。

这是很纠结的一节。如果说Broadcom Vulcan,那是2016的左右的事情。如果说Cavium 的Thunder X2 那是2018年的产品。然后就迅速变成了Marvell的ThunderX2。本来是同期规划的产品,结果,各种曲折离奇的竟然二合一。有的时候,我都不相信,我们这个产业,也有这么多戏剧化的故事。

说起来,源自RMI的Broadcom的CPU设计团队,和Cavium的CPU设计团队,有好多共同点,都是MIPS系的,都是做网络出身。但是跟Cavium老是做2 issue小核不同,Broadcom团队从一开始就擅长做多线程。因此在规划的时候Vulcan就是逆天的4线程。此时ARM阵营里,还没有多线程的处理器呢。

Broadcom原先的设计目标是16nm,die size 600 mm2,32核,每核4线程,支持双P系统。被Cavium收购之后,die size未披露。

而它的目标市场,或者说可见的design win集中在HPC市场。

Centriq 2400有18Btransistors,398mm2,三星的10nm工艺,比thunderX2小巧多了。虽然它是单P处理器,但是对多年多代服务器发展规律,这本来不成问题。

这颗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芯片,一路顺风顺水的到tape out,直到那位叫Hock Tang的黑天鹅的出现。

从价格功耗表上看,Centriq2400的定价与ThunderX2基本一致。

Centriq 2400的CPU核名字为“Falkor”的自研核。最高2.6Ghz,是高通的第五代自研核。如果有的话,下一代核是“Saphira” ,芯片的名字叫“Firetail”。但是没有然后了,高通取消了服务器芯片项目,也标志着第二轮Arm服务器的浪潮的尾声。

Samsung的Arm 服务器的故事,在国内知道的人少,但是上过华尔街日报的。Samsung也从来没有官宣过,整个项目起的时候,大家是猜测,灭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传闻。

其实,Samsung进入服务器SoC设计的逻辑可以和高通很接近,但是当时高通有CEO的支持,还有那样的黯然收场,而一家韩国公司的美国分支部门,想撑起一个大服务器芯片的设计,有多困难,可以想象。

深圳市永拓丰科技有限公司http://ytf02.51dzw.com/

(素材来源:21IC和ttic和eechina.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特别感谢)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Seeed Studio
    Seeed Studio绐我们的印象总是和绘画脱离不了...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