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中国芯片 制造业发展构化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538

与近年全球不景气的半导体相比,中国的半导体工业发展却风头正健,受到世界关注,据粗略统计,包括新旧线在内,中国已建和在建的6至8英寸的芯片生产线共有10条之多,投资达上百亿美元。国外媒体报道,80年代世界半导体业日本崛起,90年代中国台湾、南韩及新加坡相继出道,廿一世纪则将迎来中国半导体时代,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市场。

    1995年前中国半导体工业还非常弱小,只有北京首钢日电与无锡华晶领跑中国。近5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及18号文件的推动下,随着IT及家用电器产业链在中国逐步发展与成熟,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了绮丽春天。与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不景气相比照,中国确有“一枝独秀”的感觉。

    但对中国现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非常乐观的,认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前景已是一片光明,也有善意的告诫,表示了谨慎的意见。笔者以为,笼统地看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可能不易说得清楚,因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将中国芯片制造业分成三大类,分开剖析,或者更有利于看清中国芯片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
中国芯片制造业高端水平代表

    处在这一类的有SMIC(中芯国际)、HHNEC(华虹日电)及Grace(宏力)等。8英寸圆片,0.18至0.25微米工艺批量生产水平,国外市场为主,SMIC为其中代表。(如下表)

此类厂商的特点是处在全球芯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同时又是中国芯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今天讲中国芯片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多少,实际就是指SMIC的差距。归纳起来,它们的特点有:

◆ 市场集中在高端产品,0.25至0.13微米工艺技术。
◆ 集中中国芯片制造业约80%以上的产能,但上升空间已不大,预计至2005年中国芯片产能最大达每月300000片(如果每个硅片的加工费平均以800美元计,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以85%计,年产值为25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
◆ 竞争异常激烈,生存发展面临挑战。
    全球处在这个档次的除了TSMC及UMC(联电)外,尚有新加坡的Chartered(全球代工业第三,月产能力12万片),南韩的东邦/亚南(2003年上半年,全球代工排名第四,营收1.75亿美元),SMIC(全球第五,1.15亿美元)以及马来西亚的First Sili-con,Silterra和以色列的Tower等。在这个挡次的厂商中,竞争来自三个方面:①TSMC及UMC是全球最高端代工厂,占领市场份额达70%以上(纯代工业计),掌握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及众多的客户群;②水平大致相当的竞争对手,如Chartered,Hynix,Dongbu,Silterra,Ist Silicon等,起步时间差不多,所以都采取低价格政策,相互之间竞争异常激烈;③全球IDM(集成器件制造厂)中的代工业务,如IBM,东芝、三星及富士通等,仅IBM一家去年代工收入即达7亿美元。而且技术水平相当高,具有加工多种先进工艺技术的能力。

中国芯片制造厂要想在这个档次中生存下去,的确非常不易,这要看:
◆ 谁能持续投资,谁就能生存下去。
    芯片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看掌握高端技术的水平及芯片生产线的利用率,看产品市场占有率。实际上,芯片生产线的最后拼搏,确实是看高端技术的掌握及融资能力。
◆ 应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及低成本劳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追求经济效益为主的务实型

    处在此类的ASMC(先进),华润上华及宁波中伟等,它们多用6英寸圆片,0.35至0.8微米工艺,主要市场也在国外。大多是合资企业,由台湾人或者外方管理。目前处于良性循环中,经济效益较好,所以都有建新线或者扩大产能的计划,此类芯片厂商的特点:
◆ 以获取市场为主要目标,不过分追求先进水平,主打nichemarket(特定市场)。
◆ 市场竞争力强,大多采用旧设备,因而具有成本优势。
◆ 投资强度低(相对于0.25微米),易于上马,上升空间大,是目前的投资热点。
◆ 0.35至0.8微米的产品市场看好,按线宽来划分,目前全球芯片产业仍有40%左右的产品技术在0.35微米以上。
面向国内市场的IDM

    处在此类的企业有杭州士兰等。士兰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半导体企业,采用4至6英寸圆片,0.5至2.0微米工艺技术,以国内市场为主,士兰从设计起家,之后承包了两条国有4英寸芯片生产线,由于设计与芯片制造结合一起,可称IDM,有自己产品,加之灵活的民营体制,近年来状态一直良好。最近又花了1亿多人民币,完成了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改造及股票上市,发展的势头强劲。此类企业的特点如下:

◆ 代表明天的希望
    尽管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每年以30%以上速度增长,2002年达1600亿人民币。但仔细分析,国内消费这一块,由本土芯片制造商提供的不多,80%以上的芯片尚需要进口,至今势头不减。以国内

与近年全球不景气的半导体相比,中国的半导体工业发展却风头正健,受到世界关注,据粗略统计,包括新旧线在内,中国已建和在建的6至8英寸的芯片生产线共有10条之多,投资达上百亿美元。国外媒体报道,80年代世界半导体业日本崛起,90年代中国台湾、南韩及新加坡相继出道,廿一世纪则将迎来中国半导体时代,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市场。

    1995年前中国半导体工业还非常弱小,只有北京首钢日电与无锡华晶领跑中国。近5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及18号文件的推动下,随着IT及家用电器产业链在中国逐步发展与成熟,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了绮丽春天。与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不景气相比照,中国确有“一枝独秀”的感觉。

    但对中国现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非常乐观的,认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前景已是一片光明,也有善意的告诫,表示了谨慎的意见。笔者以为,笼统地看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可能不易说得清楚,因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将中国芯片制造业分成三大类,分开剖析,或者更有利于看清中国芯片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
中国芯片制造业高端水平代表

    处在这一类的有SMIC(中芯国际)、HHNEC(华虹日电)及Grace(宏力)等。8英寸圆片,0.18至0.25微米工艺批量生产水平,国外市场为主,SMIC为其中代表。(如下表)

此类厂商的特点是处在全球芯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同时又是中国芯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今天讲中国芯片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多少,实际就是指SMIC的差距。归纳起来,它们的特点有:

◆ 市场集中在高端产品,0.25至0.13微米工艺技术。
◆ 集中中国芯片制造业约80%以上的产能,但上升空间已不大,预计至2005年中国芯片产能最大达每月300000片(如果每个硅片的加工费平均以800美元计,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以85%计,年产值为25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
◆ 竞争异常激烈,生存发展面临挑战。
    全球处在这个档次的除了TSMC及UMC(联电)外,尚有新加坡的Chartered(全球代工业第三,月产能力12万片),南韩的东邦/亚南(2003年上半年,全球代工排名第四,营收1.75亿美元),SMIC(全球第五,1.15亿美元)以及马来西亚的First Sili-con,Silterra和以色列的Tower等。在这个挡次的厂商中,竞争来自三个方面:①TSMC及UMC是全球最高端代工厂,占领市场份额达70%以上(纯代工业计),掌握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及众多的客户群;②水平大致相当的竞争对手,如Chartered,Hynix,Dongbu,Silterra,Ist Silicon等,起步时间差不多,所以都采取低价格政策,相互之间竞争异常激烈;③全球IDM(集成器件制造厂)中的代工业务,如IBM,东芝、三星及富士通等,仅IBM一家去年代工收入即达7亿美元。而且技术水平相当高,具有加工多种先进工艺技术的能力。

中国芯片制造厂要想在这个档次中生存下去,的确非常不易,这要看:
◆ 谁能持续投资,谁就能生存下去。
    芯片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看掌握高端技术的水平及芯片生产线的利用率,看产品市场占有率。实际上,芯片生产线的最后拼搏,确实是看高端技术的掌握及融资能力。
◆ 应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及低成本劳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追求经济效益为主的务实型

    处在此类的ASMC(先进),华润上华及宁波中伟等,它们多用6英寸圆片,0.35至0.8微米工艺,主要市场也在国外。大多是合资企业,由台湾人或者外方管理。目前处于良性循环中,经济效益较好,所以都有建新线或者扩大产能的计划,此类芯片厂商的特点:
◆ 以获取市场为主要目标,不过分追求先进水平,主打nichemarket(特定市场)。
◆ 市场竞争力强,大多采用旧设备,因而具有成本优势。
◆ 投资强度低(相对于0.25微米),易于上马,上升空间大,是目前的投资热点。
◆ 0.35至0.8微米的产品市场看好,按线宽来划分,目前全球芯片产业仍有40%左右的产品技术在0.35微米以上。
面向国内市场的IDM

    处在此类的企业有杭州士兰等。士兰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半导体企业,采用4至6英寸圆片,0.5至2.0微米工艺技术,以国内市场为主,士兰从设计起家,之后承包了两条国有4英寸芯片生产线,由于设计与芯片制造结合一起,可称IDM,有自己产品,加之灵活的民营体制,近年来状态一直良好。最近又花了1亿多人民币,完成了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改造及股票上市,发展的势头强劲。此类企业的特点如下:

◆ 代表明天的希望
    尽管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每年以30%以上速度增长,2002年达1600亿人民币。但仔细分析,国内消费这一块,由本土芯片制造商提供的不多,80%以上的芯片尚需要进口,至今势头不减。以国内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