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芯”动市场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294
近年来,我国IC设计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的设计中心陆续向我国转移,海归初创企业不断增加,现有企业得到进一步成长,整个产业不仅规模成倍增加,而且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近两年,我国IC设计公司在市场化、产业化上迈进了一大步,更多的IC设计公司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开始找到明确的主营方向,着重长远发展。
初具规模
有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IC设计业产值达到了44.9亿元,同比增长了108%。IC设计业在我国IC产业中所占比重,也由2002年的8.0%跃升到了2003年的13.2%。与此同时,我国IC设计公司的数量也从2002年的389家增长到2003年的463家,其中有11家设计公司营业额超过1亿元。就地区分布来看,长江三角洲和北京仍然是中国IC设计最活跃的地区。
今天,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别是上海IC产业已进入到由“芯片制造业为重点布局”向“以IC设计业为突破口”的新一轮产业发展阶段。
目前,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已涵盖从集成电路设计到合格样品被市场接收的整个IC设计各环节,据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建忠介绍,截至2003年,上海IC设计相关企业总数共106家。在产业化的经济规模方面,2003年,上海IC设计业实现销售8.61亿元,同比增长了53.8%。去年上海超过1000万元的IC设计公司已有26家,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销售超亿元。在核心技术方面,目前上海IC设计技术已快速地进入国际主流技术水平,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了可观的群体性的突破。
北京可以说是国内集成电路研发及生产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从微电子技术研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生产、封装测试到集成电路应用的比较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据北京市工业促进局信息产业处处长梁胜介绍,北京目前有设计企业150多家,2003年设计企业销售收入近30亿元,所设计产品对加工工艺要求从平均0.8微米提高至平均0.25微米—0.18微米,也研发出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战略性产品,比如CPU产品有方舟科技的方舟系列,中科院计算所的神州龙芯系列、北大众志系列和多思公司的64位CPU等。
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是全国七个产业化基地中最后一个成立的,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的又一“IC沃土”。据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张克科介绍,深圳目前共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大小设计公司近100家,在手机、通信、消费类、HDTV等方面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其中华为、中兴通讯等设计中心的设计水平已可达0.13微米,主流产品已在0.18微米-0.35微米技术档次。
注重产业化
随着产业化的全面提速和设计能力的提升,我国IC设计公司的产品结构也走向了多样化。除传统的智能卡和身份证卡IC外,部分公司专注于设计替代型IC产品,但有更多的IC公司则开始涉足高端的新兴IC领域,特别是一些还没有形成垄断的新兴应用市场。据环球资源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核心芯片、多功能和智能手机相关芯片、MP3/闪盘和视频播放等新概念电子产品SOC、WLAN和电力载波芯片以及CPU和DSP等基础IC共五大类产品成为今年IC设计公司追逐的热点。
北京火马微电子开发出音视频解码芯片及基于该解码芯片的高清数字电影播放机(HDV)。通过对现有的一些压缩算法进行优化,能在几乎不损失高清画面质量的前提下得到比原来高3到5倍的压缩比。为利用一张DVD盘片存储一部完整的高清电影节目奠定了基础。由上海交大研制的“汉芯”系列,成为我国首颗以IP专利授权方式进入国际IP市场的“中国芯”,销售额已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的IC产业其实一直面临着与市场脱节的窘境。产业化、市场化正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大IC设计基地所强调的。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市场。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成为了深圳发展IC设计业最为突显的优势。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期间,深圳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张克科表示,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能够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使他们的产品走向市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也对深圳的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设计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深圳最近推出的一系列IC设计成果,都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和市场目标,这一点特别值得肯定。但目前大部分正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公司,虽然已成功开发出产品,但仍面临着开拓市场的挑战。
据赛迪顾问预计,2004年我国IC设计产业销售额将达到75.6亿元,到2008年增长至288.0亿元。IC设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但究竟如何发展这一尚属“幼稚”的产业,还需各方认真思索和努力。
近年来,我国IC设计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的设计中心陆续向我国转移,海归初创企业不断增加,现有企业得到进一步成长,整个产业不仅规模成倍增加,而且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近两年,我国IC设计公司在市场化、产业化上迈进了一大步,更多的IC设计公司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开始找到明确的主营方向,着重长远发展。
初具规模
有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IC设计业产值达到了44.9亿元,同比增长了108%。IC设计业在我国IC产业中所占比重,也由2002年的8.0%跃升到了2003年的13.2%。与此同时,我国IC设计公司的数量也从2002年的389家增长到2003年的463家,其中有11家设计公司营业额超过1亿元。就地区分布来看,长江三角洲和北京仍然是中国IC设计最活跃的地区。
今天,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别是上海IC产业已进入到由“芯片制造业为重点布局”向“以IC设计业为突破口”的新一轮产业发展阶段。
目前,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已涵盖从集成电路设计到合格样品被市场接收的整个IC设计各环节,据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建忠介绍,截至2003年,上海IC设计相关企业总数共106家。在产业化的经济规模方面,2003年,上海IC设计业实现销售8.61亿元,同比增长了53.8%。去年上海超过1000万元的IC设计公司已有26家,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销售超亿元。在核心技术方面,目前上海IC设计技术已快速地进入国际主流技术水平,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了可观的群体性的突破。
北京可以说是国内集成电路研发及生产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从微电子技术研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生产、封装测试到集成电路应用的比较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据北京市工业促进局信息产业处处长梁胜介绍,北京目前有设计企业150多家,2003年设计企业销售收入近30亿元,所设计产品对加工工艺要求从平均0.8微米提高至平均0.25微米—0.18微米,也研发出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战略性产品,比如CPU产品有方舟科技的方舟系列,中科院计算所的神州龙芯系列、北大众志系列和多思公司的64位CPU等。
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是全国七个产业化基地中最后一个成立的,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的又一“IC沃土”。据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张克科介绍,深圳目前共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大小设计公司近100家,在手机、通信、消费类、HDTV等方面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其中华为、中兴通讯等设计中心的设计水平已可达0.13微米,主流产品已在0.18微米-0.35微米技术档次。
注重产业化
随着产业化的全面提速和设计能力的提升,我国IC设计公司的产品结构也走向了多样化。除传统的智能卡和身份证卡IC外,部分公司专注于设计替代型IC产品,但有更多的IC公司则开始涉足高端的新兴IC领域,特别是一些还没有形成垄断的新兴应用市场。据环球资源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核心芯片、多功能和智能手机相关芯片、MP3/闪盘和视频播放等新概念电子产品SOC、WLAN和电力载波芯片以及CPU和DSP等基础IC共五大类产品成为今年IC设计公司追逐的热点。
北京火马微电子开发出音视频解码芯片及基于该解码芯片的高清数字电影播放机(HDV)。通过对现有的一些压缩算法进行优化,能在几乎不损失高清画面质量的前提下得到比原来高3到5倍的压缩比。为利用一张DVD盘片存储一部完整的高清电影节目奠定了基础。由上海交大研制的“汉芯”系列,成为我国首颗以IP专利授权方式进入国际IP市场的“中国芯”,销售额已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的IC产业其实一直面临着与市场脱节的窘境。产业化、市场化正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大IC设计基地所强调的。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市场。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成为了深圳发展IC设计业最为突显的优势。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期间,深圳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张克科表示,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能够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使他们的产品走向市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也对深圳的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设计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深圳最近推出的一系列IC设计成果,都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和市场目标,这一点特别值得肯定。但目前大部分正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公司,虽然已成功开发出产品,但仍面临着开拓市场的挑战。
据赛迪顾问预计,2004年我国IC设计产业销售额将达到75.6亿元,到2008年增长至288.0亿元。IC设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但究竟如何发展这一尚属“幼稚”的产业,还需各方认真思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