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世界IT要打“中国制造”牌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397

东莞的一次国际电子产品展会上,IBM的一位负责人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如果东莞到香港的交通发生堵塞,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电脑市场都会受影响。”

全球IT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向中国倾斜,由美国迁徙到日本,日本转移到韩国,韩国又转移到我国台湾,现在台湾IT产业正大举西进,涌入内地。目前广东电子信息产品年产值3000亿元,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硬件生产基地。莞深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单东莞就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脑资讯企业28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8家进驻东莞,电脑装配所需零部件95%以上可以在东莞配齐。

其实,东莞不过是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9912亿元,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超过9%,出口创汇551亿美元,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成为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地。而且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几年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到2005年,中国内地将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1~3万亿美元的业务。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三分之一的OEM业务将转移到这里。面对现实,中国企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摆正心态积极应对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香港工业北移,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全球性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组装基地,生产多种轻工及消费品。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布局进入新的调整和改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细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大力推行实用营销策略,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将一些市场广阔、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地开发、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首当其冲,出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成为世界电子市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跨国大公司进行竞争较量的场所。从LG到三菱,从松下到东芝,从西门子到伊莱克斯,从飞利浦到惠而浦,从诺基亚到摩托罗拉,从IBM到戴尔……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飞利浦、西门子、伊莱克斯、GE、惠尔浦、美泰克、索尼、日立、夏普、三洋、三菱、三星、LG等纷纷进入中国办厂设点。

全球性的制造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一直立足于欧美,“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南亚诸国。“日本制造”曾压倒“美国制造”而风靡一时,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制造中心又从日韩转移到中国,而日韩则跻身于欧美列强之中。现在,我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福州—厦门、长江三角洲三种规模大、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出口加工基地模式,产力逐渐向粤、苏、沪、浙、闽、鲁、津、京集中,状如“半月型”分布。继广东东莞之后,以上海浦东为龙头、长江三角洲为轴心的华东,制造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却很高,世界计算机巨头纷纷在此安营扎寨。距上海最近的苏州、吴江等地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个东莞”,业内人士预言,以北京为龙头、延伸至天津、青岛、济南的华北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三个东莞”。

目前中国的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微波炉,还有磁头、磁性材料、软磁盘、铝电解电容器、压电石英晶体器件等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其中,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印刷电路板、高频同轴电缆、圆柱式镉镍蓄电池、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器和彩管等也名列前茅。

诚然,中国企业为外国公司OEM,只能拿到较低的加工费,有人可能心里会不平衡。其实承认别人得大头而咱们得小头并不丢人。学到技术,赚到钱,自己再去创品牌,是中国企业明智的选择。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跨国公司及外国资本拿咱们作为人家贴牌生产的制造基地,但这对我们来说,仍是新一轮难得的发展机遇。世界500强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后,带进了技术、资金和市场,使中国快速成为最大的“世界工厂”,使中国产品挑战国际产品,特别是日本产品的能力大增。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在外,技术在外”为代表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脆弱性。因此,我们在全球打响“中国制造”时,要提高“中国制造”的抗风险能力:一是深化自己的“打工”能力,从量的竞争变为质的竞争;二是找到强大的合作伙伴,找准自己的位置,从竞争走向竞合,让合作伙伴不能没有你。从全球经济大战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OEM带给中国企业的机会。一方面,它可以使国内现有的生产线和劳动力资源充分运转起来,满足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可能通过OEM,向外方学习经验、学习技术、学习管理,为锻造自己的品牌争取时间,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利益。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之间通过对OEM的运用,可以加速品牌资源的重组。

中国企业如何做“世界生产工场”?中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吴能全认为,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在专业制造上要做深

东莞的一次国际电子产品展会上,IBM的一位负责人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如果东莞到香港的交通发生堵塞,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电脑市场都会受影响。”

全球IT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向中国倾斜,由美国迁徙到日本,日本转移到韩国,韩国又转移到我国台湾,现在台湾IT产业正大举西进,涌入内地。目前广东电子信息产品年产值3000亿元,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硬件生产基地。莞深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单东莞就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脑资讯企业28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8家进驻东莞,电脑装配所需零部件95%以上可以在东莞配齐。

其实,东莞不过是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9912亿元,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超过9%,出口创汇551亿美元,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成为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地。而且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几年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到2005年,中国内地将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1~3万亿美元的业务。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三分之一的OEM业务将转移到这里。面对现实,中国企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摆正心态积极应对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香港工业北移,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全球性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组装基地,生产多种轻工及消费品。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布局进入新的调整和改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细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大力推行实用营销策略,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将一些市场广阔、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地开发、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首当其冲,出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成为世界电子市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跨国大公司进行竞争较量的场所。从LG到三菱,从松下到东芝,从西门子到伊莱克斯,从飞利浦到惠而浦,从诺基亚到摩托罗拉,从IBM到戴尔……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飞利浦、西门子、伊莱克斯、GE、惠尔浦、美泰克、索尼、日立、夏普、三洋、三菱、三星、LG等纷纷进入中国办厂设点。

全球性的制造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一直立足于欧美,“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南亚诸国。“日本制造”曾压倒“美国制造”而风靡一时,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制造中心又从日韩转移到中国,而日韩则跻身于欧美列强之中。现在,我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福州—厦门、长江三角洲三种规模大、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出口加工基地模式,产力逐渐向粤、苏、沪、浙、闽、鲁、津、京集中,状如“半月型”分布。继广东东莞之后,以上海浦东为龙头、长江三角洲为轴心的华东,制造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却很高,世界计算机巨头纷纷在此安营扎寨。距上海最近的苏州、吴江等地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个东莞”,业内人士预言,以北京为龙头、延伸至天津、青岛、济南的华北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三个东莞”。

目前中国的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微波炉,还有磁头、磁性材料、软磁盘、铝电解电容器、压电石英晶体器件等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其中,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印刷电路板、高频同轴电缆、圆柱式镉镍蓄电池、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器和彩管等也名列前茅。

诚然,中国企业为外国公司OEM,只能拿到较低的加工费,有人可能心里会不平衡。其实承认别人得大头而咱们得小头并不丢人。学到技术,赚到钱,自己再去创品牌,是中国企业明智的选择。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跨国公司及外国资本拿咱们作为人家贴牌生产的制造基地,但这对我们来说,仍是新一轮难得的发展机遇。世界500强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后,带进了技术、资金和市场,使中国快速成为最大的“世界工厂”,使中国产品挑战国际产品,特别是日本产品的能力大增。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在外,技术在外”为代表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脆弱性。因此,我们在全球打响“中国制造”时,要提高“中国制造”的抗风险能力:一是深化自己的“打工”能力,从量的竞争变为质的竞争;二是找到强大的合作伙伴,找准自己的位置,从竞争走向竞合,让合作伙伴不能没有你。从全球经济大战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OEM带给中国企业的机会。一方面,它可以使国内现有的生产线和劳动力资源充分运转起来,满足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可能通过OEM,向外方学习经验、学习技术、学习管理,为锻造自己的品牌争取时间,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利益。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之间通过对OEM的运用,可以加速品牌资源的重组。

中国企业如何做“世界生产工场”?中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吴能全认为,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在专业制造上要做深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