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由电子大国向电子强国迈进的途径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44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电子信息产业“做强”的基础。如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那么,中国必将积累和具备“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的实力,在未来可预见的年代,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电子强国。

“做大”产业是“做强”的基础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是“做强”不可小视的根基。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合资、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制等阶段,它为中国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首先,在中国信息产业的起步时期,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国际知名公司向中国的投资与扩展,大大促进和带动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增长。20多年来,世界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在华投资,全球500强之中有400多家公司在中国进行了投资,其中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基地。实际上,众多跨国公司都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的特别快车。其次,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廉价的技术人才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不仅是吸引外国公司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的重要条件,也是拉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公司,如摩托罗拉、IBM、西门子、惠普等公司,先后在中国各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同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百强企业”,海尔、联想、TCL等一大批企业,逐渐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品牌企业,它们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大企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再有,在核心技术的开发方面,中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中国不断“做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开始向“做强”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克服了全球IT产业增长缓慢、国际经济贸易摩擦加剧和价格竞争激烈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增幅为34%,比2000年翻一番。

如何“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站在历史长河角度看,中国所走的这条“新型工业化”之路,其中不乏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强大拉动。但是,“电子强国”的出现,是伴随国家整体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而长期努力的过程。因此,中国致力于实现“电子强国”的目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

第一,“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背后是人才的支撑。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繁荣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人才库的储备。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印度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印度教育产业规模占GDP的4.7%,高出中国近一倍。早在1998年,其在校大学生就已超过中国,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目前,印度软件业大约有28万人就业,其中10万人直接面向欧美和世界各地的客户。由于印度是英语教学,该国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加之互联网的发展又填补了他们同西方的鸿沟,使得他们能轻易地争取到海外合同,这是印度计算机软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IT公司中,有820家是印度的计算机公司。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印度孟买的名牌学府印度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推行的计划是,通过立项和获得风险资本,来鼓励学生进行创业,以便将学院中最优秀的人才留在国内。据说,印度还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全国每年约有25万人接受信息技术的培训。对此,西方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印度有着无穷无尽的技术革新人才的储备。”

第二,“做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加强研发。目前,我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看法,认为中国可以动员国家力量发展高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如果从经济学意义的比较优势概念和市场赢利的目标角度来分析,中国目前适宜的选择是:根据自身能力,有步骤地扩大自主研究和开发。举例而言,在1998年,中国用于开发和研究的投资中,大中型企业的资金大约为478亿元人民币,大学占52亿元人民币,这些仅仅相当于两家美国大公司的研发经费。中国与美国一些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核心技术的研发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部件组装仍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从这种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因为开发和研究对资金要求特别大。以1998年的大跨国公司的研发经费为例,IBM投资56亿美元、诺基亚45.2亿美元、NEC34亿美元、摩托罗拉31亿美元。在新技术开发后,一条生产线的投资约需10多亿美元。可见,电子信息技术高昂的研发成本投入,仍然还是中国大公司进行技术开发的制约因素。

第三,“做强”的政策支持来自政府的战略眼光。国际经验表明,在培育发展信息技术大公司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十分重要。在这个方面,印度政府在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对其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1.国家设立专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电子信息产业“做强”的基础。如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那么,中国必将积累和具备“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的实力,在未来可预见的年代,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电子强国。

“做大”产业是“做强”的基础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是“做强”不可小视的根基。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合资、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制等阶段,它为中国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首先,在中国信息产业的起步时期,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国际知名公司向中国的投资与扩展,大大促进和带动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增长。20多年来,世界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在华投资,全球500强之中有400多家公司在中国进行了投资,其中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基地。实际上,众多跨国公司都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的特别快车。其次,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廉价的技术人才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不仅是吸引外国公司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的重要条件,也是拉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公司,如摩托罗拉、IBM、西门子、惠普等公司,先后在中国各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同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百强企业”,海尔、联想、TCL等一大批企业,逐渐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品牌企业,它们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大企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再有,在核心技术的开发方面,中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中国不断“做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开始向“做强”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克服了全球IT产业增长缓慢、国际经济贸易摩擦加剧和价格竞争激烈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增幅为34%,比2000年翻一番。

如何“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站在历史长河角度看,中国所走的这条“新型工业化”之路,其中不乏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强大拉动。但是,“电子强国”的出现,是伴随国家整体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而长期努力的过程。因此,中国致力于实现“电子强国”的目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

第一,“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背后是人才的支撑。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繁荣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人才库的储备。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印度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印度教育产业规模占GDP的4.7%,高出中国近一倍。早在1998年,其在校大学生就已超过中国,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目前,印度软件业大约有28万人就业,其中10万人直接面向欧美和世界各地的客户。由于印度是英语教学,该国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加之互联网的发展又填补了他们同西方的鸿沟,使得他们能轻易地争取到海外合同,这是印度计算机软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IT公司中,有820家是印度的计算机公司。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印度孟买的名牌学府印度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推行的计划是,通过立项和获得风险资本,来鼓励学生进行创业,以便将学院中最优秀的人才留在国内。据说,印度还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全国每年约有25万人接受信息技术的培训。对此,西方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印度有着无穷无尽的技术革新人才的储备。”

第二,“做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加强研发。目前,我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看法,认为中国可以动员国家力量发展高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如果从经济学意义的比较优势概念和市场赢利的目标角度来分析,中国目前适宜的选择是:根据自身能力,有步骤地扩大自主研究和开发。举例而言,在1998年,中国用于开发和研究的投资中,大中型企业的资金大约为478亿元人民币,大学占52亿元人民币,这些仅仅相当于两家美国大公司的研发经费。中国与美国一些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核心技术的研发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部件组装仍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从这种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因为开发和研究对资金要求特别大。以1998年的大跨国公司的研发经费为例,IBM投资56亿美元、诺基亚45.2亿美元、NEC34亿美元、摩托罗拉31亿美元。在新技术开发后,一条生产线的投资约需10多亿美元。可见,电子信息技术高昂的研发成本投入,仍然还是中国大公司进行技术开发的制约因素。

第三,“做强”的政策支持来自政府的战略眼光。国际经验表明,在培育发展信息技术大公司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十分重要。在这个方面,印度政府在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对其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1.国家设立专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