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技术资料 » 新品发布

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经济背景和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597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着爆发式的增长,中国的汽车工业正抓住机遇、积极成长。同时,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正在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全面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其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汽车电子化。汽车市场拉动和电子技术驱动犹如两大轮子,推动着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的飞奔。

电子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水平的体现。世界汽车产业电子化的快速推进,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的汽车产业过去基本上是希望走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主要通过与国外汽车厂商的合作来发展自身,同时也就直接采用了国外的汽车电子产品,一直未能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有机结合。国内的汽车电子产业得不到市场的支持,也一直无法充分发展。另外由于我国汽车行业长期实行特殊保护政策,使得国内的汽车产业缺乏技术创新和国产化的动力,国内研究机构的许多成果也无法寻求产业化的载体。

结果是我国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发展脱节,发展水平也严重不平衡。这种分离发展,不仅是汽车产业的技术空心化,关键的汽车电子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而且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得不到汽车市场的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空心化也失去了一个解决的机会。

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情况开始扭转。加之国内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民族汽车厂商也有了一定发展空间。这自然也为我国汽车电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我国汽车电子产业,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空心化问题,也将极大带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国的汽车电子产业,需要深入研讨国外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


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

当前国际汽车市场上,汽车电子化竞争非常激烈,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十分普遍。统计数据表明,在国外著名汽车制造厂商中,每辆汽车平均消耗电子产品费用占整车的30%左右,其中光微处理器多达50多个,越是高档汽车电子化程度越高。汽车电子最显著特征是向控制系统化推进。用传感器、微处理器MPU、执行器、数十甚至上百个电子元器件及其零部件组成的电控系统,正获得极其广泛的市场。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用电化学替代燃烧学,电子技术的比重将超过机械技术的比重(电子化),系统的运行由控制器群自动控制(智能化),控制群间的网络平台支持系统运行(信息化),采用高效紧凑的模块化设计(集成化和模块化)。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是汽车产业的首要规律

和电子信息产业一样,汽车产业也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除了飞机制造,很少有产品在技术复杂性、涉及到的零部件数量以及产业关联的广泛性等方面能和汽车相比。但飞机毕竟只是小批量产品,而汽车则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品,而且已经日益成为消费类产品而进入千家万户,大批量生产是汽车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正因为这样的产业特性,汽车广泛带动着其他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产业。

汽车的消费性特征使得市场拉动一直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汽车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百余年的汽车产业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市场拉动和技术驱动的双重变奏主宰着汽车产业的发展。

市场对低成本的追求创造了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特征。规模经济的要求导致了汽车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包括整车、总成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种零部件。而规模经济也不仅是整车的规模经济,同时也是零部件总成及其上游供应商的规模经济。这里当然包括了汽车电子系统厂商、电子元器件等供应商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


技术集成化与产业专业化的张力只能在市场中解决

汽车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技术进步,但又不仅是技术进步。汽车技术的应用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首先是技术经济问题,是市场问题。技术集成化和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构成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内在张力。尽管还有产业政策等因素在推动汽车产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还是由上述张力提供的。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表明,这一张力的平衡只能在市场中达到和解决。新技术的产业化中,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否则技术就永远只是实验室中的花朵。


国外汽车电子产业的基本经验是专业和集成

汽车电子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影响整车性能、以各种控制系统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附着在汽车上的电子信息技术两部分,前者是汽车电子的核心,后者是汽车电子的外围。

就作为汽车电子核心的电子系统而言,国外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专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集成。整车OEM厂商、电子系统厂商和电子元器件供应商、设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链。BOSCH、日本电装、DELPHI等都是专业的汽车电子系统厂商,他们是不做整车的。而整车厂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着爆发式的增长,中国的汽车工业正抓住机遇、积极成长。同时,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正在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全面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其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汽车电子化。汽车市场拉动和电子技术驱动犹如两大轮子,推动着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的飞奔。

电子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水平的体现。世界汽车产业电子化的快速推进,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的汽车产业过去基本上是希望走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主要通过与国外汽车厂商的合作来发展自身,同时也就直接采用了国外的汽车电子产品,一直未能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有机结合。国内的汽车电子产业得不到市场的支持,也一直无法充分发展。另外由于我国汽车行业长期实行特殊保护政策,使得国内的汽车产业缺乏技术创新和国产化的动力,国内研究机构的许多成果也无法寻求产业化的载体。

结果是我国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发展脱节,发展水平也严重不平衡。这种分离发展,不仅是汽车产业的技术空心化,关键的汽车电子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而且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得不到汽车市场的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空心化也失去了一个解决的机会。

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情况开始扭转。加之国内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民族汽车厂商也有了一定发展空间。这自然也为我国汽车电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我国汽车电子产业,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空心化问题,也将极大带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国的汽车电子产业,需要深入研讨国外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


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

当前国际汽车市场上,汽车电子化竞争非常激烈,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十分普遍。统计数据表明,在国外著名汽车制造厂商中,每辆汽车平均消耗电子产品费用占整车的30%左右,其中光微处理器多达50多个,越是高档汽车电子化程度越高。汽车电子最显著特征是向控制系统化推进。用传感器、微处理器MPU、执行器、数十甚至上百个电子元器件及其零部件组成的电控系统,正获得极其广泛的市场。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用电化学替代燃烧学,电子技术的比重将超过机械技术的比重(电子化),系统的运行由控制器群自动控制(智能化),控制群间的网络平台支持系统运行(信息化),采用高效紧凑的模块化设计(集成化和模块化)。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是汽车产业的首要规律

和电子信息产业一样,汽车产业也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除了飞机制造,很少有产品在技术复杂性、涉及到的零部件数量以及产业关联的广泛性等方面能和汽车相比。但飞机毕竟只是小批量产品,而汽车则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品,而且已经日益成为消费类产品而进入千家万户,大批量生产是汽车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正因为这样的产业特性,汽车广泛带动着其他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产业。

汽车的消费性特征使得市场拉动一直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汽车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百余年的汽车产业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市场拉动和技术驱动的双重变奏主宰着汽车产业的发展。

市场对低成本的追求创造了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特征。规模经济的要求导致了汽车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包括整车、总成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种零部件。而规模经济也不仅是整车的规模经济,同时也是零部件总成及其上游供应商的规模经济。这里当然包括了汽车电子系统厂商、电子元器件等供应商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


技术集成化与产业专业化的张力只能在市场中解决

汽车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技术进步,但又不仅是技术进步。汽车技术的应用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首先是技术经济问题,是市场问题。技术集成化和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构成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内在张力。尽管还有产业政策等因素在推动汽车产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还是由上述张力提供的。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表明,这一张力的平衡只能在市场中达到和解决。新技术的产业化中,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否则技术就永远只是实验室中的花朵。


国外汽车电子产业的基本经验是专业和集成

汽车电子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影响整车性能、以各种控制系统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附着在汽车上的电子信息技术两部分,前者是汽车电子的核心,后者是汽车电子的外围。

就作为汽车电子核心的电子系统而言,国外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专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集成。整车OEM厂商、电子系统厂商和电子元器件供应商、设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链。BOSCH、日本电装、DELPHI等都是专业的汽车电子系统厂商,他们是不做整车的。而整车厂

相关IC型号

热门点击

 

推荐技术资料

自制智能型ICL7135
    表头使ff11CL7135作为ADC,ICL7135是...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