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时代:中国的左腿与右腿之争
发布时间:2008/5/24 0:00:00 访问次数:60
在中国大力发展私家车,引发了人们对城市交通,能源危机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忧虑与担心,实际上,在城市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的中国,汽车时代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中心区向周边卫星城市及近郊、远郊的崛起。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前不久,广州市所制定的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获得建设部批准,报告描绘出“2020年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将是:“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从“发展”成功迈入“发达”。
按说这是个很诱人很美好非常令人向往的桃花源。可出人意料的是,此远景规划一出,却舆论哗然。
广州现在十户尚不到一部车,城市交通便己堵车堵得一塌糊涂了,何敢一户一车?还有,2006年中国每年进口4亿吨石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的石油进口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对此己抛出了“中国威胁论”,指责说,中国威胁全球的石油安全。才1000万部私家车,中国便己经如此了,又何敢3亿部私家车?还有,尾气噪音污染等种种种种。
私家车对于中国是一种“无法承受之重”
能不让人犯愁吗?
现在的1800万人口的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87.6万辆。私家车的保有量不过100多万辆,平均15个人才一部车,这数字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落差太大,东京的私家车的保有量超过了500万辆。这么点车就己经堵得让人窒息,去年10月初的一场大雾,让全北京成了停车场,几十万人上班迟到。此情此景,北京人至今难忘。
那一天,简直就像世界末日来临似的,不禁让人想问:如果北京也拥有500万辆私家车,会是个什么样子?敢想像吗?北京的停车场和道路,能在并不遥远的日子增加10倍吗?
此时,让人记起了许多重磅级的经济学家早就警告过的,“中国不要发展私家车”的“迂腐”的“先哲般”的告诫。
他们说,那对于中国,是一种“无法承受之重”,是一种灾难,真让他们说对了?他们的预言,难道真会一语成谶了?
到2000年6月1日,中国禁止摩托车进城的城市己多达58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使中国的摩托车,这个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业全行业亏损。中国竟然是以这样的代价,来缓解城市交通的堵车问题的。
中国早早地便试行了小汽车单双号的单双日出行,可这一措施立刻便遭到了汽车一族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暂停实施。
于是,他们作出结论说:中国应当发展和完善公交车,自行车仍然是首选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几乎完全没有污染,没有噪音,不耗油,占用的道路面积和所需要的停车场面积,仅为小汽车的1/12,还能全民健身。这便是中国特色的公交概念,多好呀。
他们反对中国成为汽车时代的国家,反对从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的过渡,如果按照国际流行的分法,他们当属于右翼的保守党,(请注意:这里毫无贬褒之意。)估且称作中国的右腿,那么,持反对意见的,便自然地成为中国的左腿了。(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左翼的民主党或社会党吗?)
在自行车与汽车之间
可是这种听起来很美的理论,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没有强大的人流,哪里来强大的物流?又哪里来强大的信息流?人流在物流之先。人流不畅,物流能畅吗?
一个开小汽车的人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其活动半径和能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是个常识。
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中国人都拼命地往城市中心挤,而郊区郊县所有的商业、服务业、娱乐业、金融业、政府部门都在抢占市中心的闹市区。上海不是有句俚语:“宁要市中心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吗?
如果你有部私家车,你还会挤在闹哄哄的、噪杂而污浊的,被垃圾围困的闹市区里吗?汽车会迅速地使城市向郊区郊县扩散,并使市中心迅速衰败。发达国家的历史己证明了这一点。汽车时代的到来,会大大地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加快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而这不正是我们多少年来所梦寐以求的吗?
住在如同氧吧一样的乡间,住在绿色葱笼、山花漫烂的山庄,住在幽静清闲的野外,多好呀。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必须拥有一部车。
关于堵车
堵车是反对发展私家车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车与路的矛盾是一对不断缓解又不断爆发新的冲突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永远没有尽头。可恰恰是这种矛盾冲突,在不断推动着城市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如果没有这对矛盾的冲突和激化,能想像2007年的北京,会有如此之多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的环城路和立交桥吗?能想像2007年的中国,能有如此之多的高速路和立交桥吗?
尽管这几年来,中国的公路建设的速度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亦不为过,到2006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348万公里,向世界第一逼近,高速公路总里程4.54万公里,(收费公路超过10万公里,己经是世界第一了)。但与机动车增加的速度仍没有可比性。城市中机动车的增速大都在每年以20%在递增,可中国的道路建设
在中国大力发展私家车,引发了人们对城市交通,能源危机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忧虑与担心,实际上,在城市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的中国,汽车时代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中心区向周边卫星城市及近郊、远郊的崛起。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前不久,广州市所制定的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获得建设部批准,报告描绘出“2020年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将是:“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从“发展”成功迈入“发达”。
按说这是个很诱人很美好非常令人向往的桃花源。可出人意料的是,此远景规划一出,却舆论哗然。
广州现在十户尚不到一部车,城市交通便己堵车堵得一塌糊涂了,何敢一户一车?还有,2006年中国每年进口4亿吨石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的石油进口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对此己抛出了“中国威胁论”,指责说,中国威胁全球的石油安全。才1000万部私家车,中国便己经如此了,又何敢3亿部私家车?还有,尾气噪音污染等种种种种。
私家车对于中国是一种“无法承受之重”
能不让人犯愁吗?
现在的1800万人口的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87.6万辆。私家车的保有量不过100多万辆,平均15个人才一部车,这数字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落差太大,东京的私家车的保有量超过了500万辆。这么点车就己经堵得让人窒息,去年10月初的一场大雾,让全北京成了停车场,几十万人上班迟到。此情此景,北京人至今难忘。
那一天,简直就像世界末日来临似的,不禁让人想问:如果北京也拥有500万辆私家车,会是个什么样子?敢想像吗?北京的停车场和道路,能在并不遥远的日子增加10倍吗?
此时,让人记起了许多重磅级的经济学家早就警告过的,“中国不要发展私家车”的“迂腐”的“先哲般”的告诫。
他们说,那对于中国,是一种“无法承受之重”,是一种灾难,真让他们说对了?他们的预言,难道真会一语成谶了?
到2000年6月1日,中国禁止摩托车进城的城市己多达58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使中国的摩托车,这个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业全行业亏损。中国竟然是以这样的代价,来缓解城市交通的堵车问题的。
中国早早地便试行了小汽车单双号的单双日出行,可这一措施立刻便遭到了汽车一族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暂停实施。
于是,他们作出结论说:中国应当发展和完善公交车,自行车仍然是首选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几乎完全没有污染,没有噪音,不耗油,占用的道路面积和所需要的停车场面积,仅为小汽车的1/12,还能全民健身。这便是中国特色的公交概念,多好呀。
他们反对中国成为汽车时代的国家,反对从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的过渡,如果按照国际流行的分法,他们当属于右翼的保守党,(请注意:这里毫无贬褒之意。)估且称作中国的右腿,那么,持反对意见的,便自然地成为中国的左腿了。(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左翼的民主党或社会党吗?)
在自行车与汽车之间
可是这种听起来很美的理论,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没有强大的人流,哪里来强大的物流?又哪里来强大的信息流?人流在物流之先。人流不畅,物流能畅吗?
一个开小汽车的人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其活动半径和能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是个常识。
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中国人都拼命地往城市中心挤,而郊区郊县所有的商业、服务业、娱乐业、金融业、政府部门都在抢占市中心的闹市区。上海不是有句俚语:“宁要市中心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吗?
如果你有部私家车,你还会挤在闹哄哄的、噪杂而污浊的,被垃圾围困的闹市区里吗?汽车会迅速地使城市向郊区郊县扩散,并使市中心迅速衰败。发达国家的历史己证明了这一点。汽车时代的到来,会大大地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加快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而这不正是我们多少年来所梦寐以求的吗?
住在如同氧吧一样的乡间,住在绿色葱笼、山花漫烂的山庄,住在幽静清闲的野外,多好呀。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必须拥有一部车。
关于堵车
堵车是反对发展私家车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车与路的矛盾是一对不断缓解又不断爆发新的冲突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永远没有尽头。可恰恰是这种矛盾冲突,在不断推动着城市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如果没有这对矛盾的冲突和激化,能想像2007年的北京,会有如此之多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的环城路和立交桥吗?能想像2007年的中国,能有如此之多的高速路和立交桥吗?
尽管这几年来,中国的公路建设的速度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亦不为过,到2006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348万公里,向世界第一逼近,高速公路总里程4.54万公里,(收费公路超过10万公里,己经是世界第一了)。但与机动车增加的速度仍没有可比性。城市中机动车的增速大都在每年以20%在递增,可中国的道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