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风根半导体
U2795B
2.5 GHz的双平衡混频器
描述
U2795B是一个2.5 GHz的混频器,用于WLAN和射频与电信
munications设备,例如DECT和PCN ,建有
TELEFUNKEN先进的双极技术。一
双平衡的办法是选择,以保证良好的
隔离特性和最小的寄生
产品。输入和输出是单端的,并且其
特征是可编程的。无输出变压器
或不平衡变压器是必需的。
特点
D
电源电压范围: 2.7 5.5 V
D
单端输出,无需巴伦要求
D
单端输入的RF和LO
D
方位的隔离特性
D
掉电模式
D
IP3和压缩点可编程
D
2.5 - GHz的工作频率
D
SO- 8封装
好处
D
降低了系统成本,由于很少的外部组件
(无不平衡变压器)的要求
D
标准的自主产品
D
3 - V工作电压降低了电池的数量,节省了
空间
框图
VS
2
RFI
3
P
R1
VH
VH
VR
电压
调节器
PD
8
R2
IFO
5
So
4
LO我7
GND 6
VS
1
93 7811 e
修订版A2 : 1995年6月8日
1 (13)
U2795B
电气特性
得力风根半导体
V
S
= 3 V,F
LOI
= 1 GHz时, IF = 900兆赫, RF = 100兆赫,R
P
= ,系统阻抗Zo = 50
W
, T
AMB
= 25
°
C,R
T
= 56
W
参考点引脚6 ,除非另有说明
参数
电源电压范围
典型电源电流
范围
1
最大电源电流
转换功率增益
工作频率
RF
i
频率
LO
i
频率
IF
o
频率
隔离
LO杂散为R
Fi
RF
i
TO LO
i
LO寄生在IF
o
测试条件/销
销1
销1
销1
R
L
= 50
W
, R
T
=
R
L
= 50
W
, R
T
= 56
W
符号
V
S
I
S
I
S
PG
C
PG
C
RF
i
f
LOI
f
IFO
10
50
50
分钟。
2.7
4
典型值。
马克斯。
5.5
11
13
9
4
2500
2500
2500
单位
V
mA
mA
dB
dB
兆赫
兆赫
兆赫
R
R
销2
7针
5脚
脚7 2
P
国际劳工组织
= -10至0 dBm的
引脚2到7
P
IRF
= -25 dBm的
引脚7比5 ,
P
国际劳工组织
= - 10至0 dBm的
引脚5到7
IS
LO-RF
IS
RF- LO
IS
LO -IF
IS
IF-罗
CP
o
Z
RFI
CP
i
IIP3
– 30
35
– 25
30
– 10
700
W
k
0.8pF
– 14
–4
DBM
dB
DBM
dB
DBM
IF
o
TO LO
i
输出( IF)的
输出压缩点5脚
输入射频(RF)
输入阻抗
销2
输入压缩点
销2
三阶输入
销2
截取点
输入(LO )
罗级别
7针
电压驻波比( VSWR )
LO输入
7针
如果输出
引脚4
噪声性能
噪声系数
P
国际劳工组织
= 0 dBm的,R
T
=
掉电模式
电源电流
引脚1 V
PD
& LT ; 0.5 V
引脚1 V
PD
= 0 V
掉电电压
“开机”
引脚8 V
S
= 3.5 5.5 V
V
S
= 2.7 3.5 V
“断电”
引脚8
掉电电流
引脚8开机
掉电
建立时间
引脚8至5
W
DBM
DBM
P
国际劳工组织
VSWR
LOI
VSWR
IFO
NF
I
SPD
–6
<2
<2
10
30
<5
V
S
– 0.5
V
S
0.15
<5
<30
V
S
+ 0.5
V
S
+ 0.5
1
DBM
R
dB
m
A
V
V
V
mA
m
A
m
s
V
PON
V
PDN
I
PON
I
PDN
t
SPD
注1 :
根据R上
P
4 (13)
修订版A2 : 1995年6月8日
得力风根半导体
U2795B
–4
3
–5
IIP3 ( dBm的)
–6
–7
–8
–9
–9
–10
0
94 9235
增益( dB)的
–1
–5
–13
20
40
R
p
( k
W
)
60
80
100
94 9237
0
20
40
R
p
( k
W
)
60
80
100
图1. IIP3与电阻Rp , IF : 900兆赫
图3.增益与电阻Rp , LO : 1030兆赫,
-10 dBm的水平; RF : 130 MHz时, -30 dBm的,R
T
= 56
W
0
12
–5
OIP3 ( dBm的)
10
8
I
s
(MA )
0
94 9236
–10
6
4
–15
–20
2
–25
20
40
R
p
( k
W
)
60
80
100
94 9238
0
0
20
40
R
p
( k
W
)
60
80
100
图2. OIP3与电阻Rp , IF : 900兆赫
图4.电源电流I
S
与电阻Rp
修订版A2 : 1995年6月8日
5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