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81334 , ISL41334
数据表
2007年11月21日
FN6202.3
ESD保护, 5V ,双口,双
协议(RS-232 / RS-485 ),收发器
该ISL81334 , ISL41334是两个端口接口芯片在哪里
每个端口可以独立地配置为单个
的RS-485 ,RS-422收发器,或作为双(2-的Tx , 2 Rx)的RS-
232收发器。用两个端口设置为相同的模式下,两个
RS - 485 , RS - 422收发器,或4个RS - 232收发器
是可用的。
如果任一端口是RS- 232模式,板载电荷泵
产生RS - 232兼容的±5V TX输出从平
单V
CC
提供低至4.5V 。四个小0.1μF
电容器所需的电荷泵。该
收发器RS - 232标准,在接收输入
处理最高± 25V ,以及TX输出处理± 12V 。
在RS-485模式中,收发器同时支持RS-485的
和RS- 422差分通信标准。该
接收器具有"full failsafe"操作,所以在Rx输出
保持在较高的状态,如果输入开路或短路
在一起。所述发送器支持多达三个的数据速率,二
这些都是摆率限制的问题,免费
通信。电荷泵禁用时既
端口是RS- 485模式,从而降低功耗,减少
噪声,并消除了电荷泵电容器。
这两个RS - 232和RS - 485模式功能和环回
关机等功能。内部环回连接的Tx
输出到相应的接收输入,以便于电路板
自我水平测试实施。输出保持连接
以环回过程中的载荷,因此连接问题(例如,
能够检测短路连接器或电缆) 。关闭
模式禁用Tx和Rx输出,禁止收费
泵和地方的IC在低电流( μA )模式。
该ISL41334是一个QFN封装装置,它包括两个
额外的用户可选择的,较低的速度和边缘速率
对EMI敏感的设计方案,或允许更长的总线
长度。它还具有一个逻辑电源引脚(V
L
),设置
V
OH
逻辑的逻辑输出电平,以及切换点
投入,要在混合其它电源电压兼容
电压系统。该QFN还增加了低电平有效使能接收
引脚,以提高设计的灵活性,允许的Tx / Rx方向
控制,通过每个端口的单个信号,通过连接
相应的DE和RXEN引脚连接在一起。
对于这些设备的一个端口版本,请参阅
ISL81387 , ISL41387的数据手册。
±
15kV
特点
± 15kV的( HBM ) ESD保护总线引脚( RS - 232或
RS-485)
两个独立的端口,每个用户可选择的RS- 232
(2收发器)或RS-485 ,RS-422 (1收发器)
单5V ( 10 %容差)供应
流量通过引脚排列简化电路板布局
无铅(符合RoHS )
大( 2.7V )差V
OUT
为提高噪声
免疫功能的RS - 485 , RS- 422网络
完全无故障(开路/短路), RX在RS - 485 , RS - 422模式
环回模式便于主板自检功能
用户可选择的RS - 485数据速率( ISL41334专用)
- 速度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Mbps的
- 压摆率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0kbps
- 压摆率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kbps的
快速的RS - 232数据传输速率。 。 。 。 。 。 。 。 。 。 。 。 。 。 。高达650kbps
低电流关断模式。 。 。 。 。 。 。 。 。 。 。 。 。 。 。 。 。 。 .42μA
QFN封装节省电路板空间( ISL41334专用)
逻辑电源引脚(V
L
)简化了操作的混合供电
系统( ISL41334专用)
应用
游戏应用程序(例如,老虎机)
单板计算机
工厂自动化
安全网
工业/过程控制网络
电平转换器(如RS - 232到RS - 422 )
出售设备的点
双通道RS- 485接口
特点表1汇总
产品型号
ISL81334
ISL41334
数
端口
2
2
封装选项
28 Ld的SOIC , 28 Ld的SSOP
40 Ld的QFN ( 6mmx6mm )
的RS-485数据
速率(bps )
20M
20M , 460K , 115K
RS - 232数据
率( Kbps)的
650
650
V
L
销
NO
是的
主动H或L
RX ENABLE ?
无
L
低功耗
关闭
是的
是的
1
注意:这些器件对静电放电敏感;遵循正确的IC处理程序。
1-888- INTERSIL或1-888-468-3774
|
Intersil公司(和设计)是Intersil Americas Inc.公司的注册商标。
版权所有 Intersil公司美洲2005年, 2007年版权所有。
提及的所有其他商标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