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SPI用于连接微控制器具有高达1 Mbit / s的
内部数据缓冲区的时序无关的数据传输
可编程驱动电流调节
为1A的峰值电流的单芯片天线驱动阶段
LF波特率介于1千波特和4千波特
快速启动控制( QSC )的快速振荡建立和衰减时间
集成振荡器陶瓷谐振器
电源电压范围从7.5V至16V电池直接输入
(高达28V采用有限功能范围)
幅移键控(ASK)调制
相移键控(PSK)调制
从100 kHz到150 kHz的载波频率范围
工作温度-40 ° C至+ 105°C
EMI和ESD根据汽车的要求
高集成度 - 减少所需的外部元件
单机
天线驱动器
ATA5278
应用
车载免提接入(被动进入/ GO)
轮胎压力测量
首页访问控制
小心监视系统
好处
诊断功能和过热保护
负载突降保护高达45V的12V板
对于最小功耗掉电模式
1.描述
该ATA5278器件集成BCDMOS天线驱动器IC专门为
免费动手变送器被动进入/围棋( PEG)的汽车应用和其它
访问控制的应用程序。
它包括:产生磁LF场结合一个的全部功能
天线线圈在一个便携式信息终端,卡或应答器的数据发送到接收机。一个微
控制器可经由双向的串行接口访问芯片。
4832D–RKE–12/07
3.功能描述
3.1
概述
该IC包含一个半桥线圈驱动级与一个特殊的驱动电压调节器和控制
逻辑与诊断电路。它是可控的由串行编程接口(SPI) 。
在同一个LC电路的天线组合,在IC产生电磁LF场。该
是由振荡器和一个预定标器逻辑产生用于天线的载波频率。
在LF字段可以被调制到数据发送到合适的接收器。两种调制模式
可用:幅移键控(ASK)和180°相移键控( PSK) 。的数据发送
锡永数据必须被存储在内部数据缓冲器。
该IC包括两个主要的功能块:
与数据缓冲区,控制寄存器和振荡器的SPI
该驱动器级,其控制逻辑和电源级
升压转换器,用于具有高电压电源驱动半桥和监管
目前,即使在电池电压低。该天线电流是可编程的16个步骤
支持具有不同的磁场强度的变速器。
驱动器电路进行保护,防止短路和过载。
3.2
运行状态
上电复位后, ATA5278是在掉电模式。为了实现最低功率变
消费,只有内部5V电源和控制寄存器都是活动的。该IC也只能是
通过串行接口由外部控制单元被激活(即,该芯片选择线允许) 。
一旦被激活,芯片保持振荡器有源,并等待在串行总线上的命令。
这种状态可以被描述为待机模式。只有在外部复位或命令跟着
通过禁用该芯片选择线lowed中,断电模式被重新激活。
所述调制器级,连同天线驱动器和电源,被作为激活
一旦低频数据被写入到缓冲器并保持在这个状态,直到所有的数据已被发送,一
停止命令通过SPI被赋予或发生故障。数据调制运行
独立地SPI的活性,并且可以与MODACTIVE引脚被监控。
3.3
掉电模式
该ATA5278应保持在掉电模式下,只要LF通道不使用,
因为不仅是消耗电流极小,但内部逻辑也被重置。该
天线驱动级是在高阻抗模式。以电的芯片,该芯片选择线
( S_CS )具有适当的时间被激活。在SPI然后启动内部振荡器
这是必要的正确的操作。只有某个振荡建立时间之后,满功
族体可用。微控制器可以检查出IC的状态有两个状态位
任何SPI命令自动返回。
4
ATA5278
4832D–RKE–12/07
ATA5278
图3-1 。
上电时序
S_CS
OSCI / OSCO
S_CS
振荡建立
稳步振荡
DRV1
Z
t
启动
注: Z =高阻
t
DEB
启动时间t
启动
在
图3-1
取决于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时钟源。典型
卡尔振荡建立时间是低于100微秒为陶瓷和晶体谐振器约1毫秒。
当使用有源时钟源,启动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内部逻辑
去抖的第一个时钟信号,直到它最终权力行动的IC为时间t
DEB
。注意,在
这时,芯片选择信号S_CS必须是持续活动的。
以正常的方式,使芯片背面进入掉电模式是使用一个SPI命令。 Deac-
tivating芯片选择线路的功率降低命令之后,内部备用定时器是
开始,将持续吨
TIMEOUT
= (2048/f
OSCI
) 。在这段时间中,天线驱动器级被停止,以
放电可能残留在天线电路的任何能量。如果片选线是reacti-
氧基团在此期间,该序列被中断,并且该IC保持在待机模式。
否则,掉电模式时的超时后,振荡器停止,
驱动级切换到高阻抗。
图3-2
说明了这种行为。
图3-2 。
掉电时序
S_CS
S_CLK
8 CLK
S_DI
DRV1
CMD 4
X
Z
OSC
F = 8 MHz的
t
TIMEOUT
图注: X =无所谓
Z =高阻抗
请注意,如果命令4被省略,仅片选线被禁用, ATA5278撑
运营(即振荡器继续工作,最终的运行LF数据调制不
打断) 。这里,只有SPI本身被禁止,该串行总线可以用于其它设备
连接到它。
5
4832D–RKE–12/07